摘要:■强化科技赋能,提升农业质效。加强晋中农高区、山西农大等科创载体作用,聚焦智慧农机、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共建,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新产品研发。支持农业经营主体申报省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建设数字化种植、智慧化养殖等示范基地,促进先进农业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大会发言选编(一)
坚持多措并举
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强能增效
省政协委员 晋中市政协主席 任秀红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取得积极成效,但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需通过提质强能增效实现突破性发展。为此建议:
■强化科技赋能,提升农业质效。加强晋中农高区、山西农大等科创载体作用,聚焦智慧农机、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共建,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新产品研发。支持农业经营主体申报省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建设数字化种植、智慧化养殖等示范基地,促进先进农业科技应用推广。建立“示范主体+合作社+农户”联动机制,加速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落地见效。
■强化利益联结,提升效能驱动。全面推广“双层托管”模式,发挥村集体引领作用,强化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托管服务等方式,实现适度规模、集中连片发展现代农业,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共同体。
■强化链条拓展,培育多元业态。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产业化联合体模式,通过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构建主体多元、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产业生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单一生产向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拓展,向农旅融合、休闲体验等新业态延伸。
■积极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持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扶持政策执行跟踪评价机制,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和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引擎。
坚持守正创新
做好二轮承包地到期延包工作
省政协委员 晋城市政协副主席 九三学社晋城市委会主委 程春明
实施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是中共中央立足“三农”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关乎亿万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村稳定。目前,我省延包试点已全面启动,但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为此建议:
■分类施策,探索“确权确股非确地”模式。对延包时出现的“人多地少”情况,若属于二轮承包期间符合条件但自愿放弃承包土地的,或因公益占地造成亩数减少的,本次延包申请承包土地的农户,可将承包权转化为“股权”,在集体机动地发包、集体经济收益分配中,凭股分粮分利,以此解决“人地问题”,改变小农户种地效益不划算的现状,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
■有效引导,推行“小田变大田”“虚拟连片”经营。鼓励农户自愿互换、转让或流转经营权推动“小田变大田”,解决土地经营细碎化问题。对地力条件差的细碎地块,鼓励农户流转土地,在延包登记的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地权不变、地块整合”的“虚拟连片”经营,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对“虚拟连片”经营农田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粮食单产。
■兼顾联动,推进新型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发展。延包工作既要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也要充分发挥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组织载体作用和管理服务监督调节职能,推动新型双层经营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稳定发展。要引导长期在外务工家庭将承包地经营权有偿委托给村集体经营、托管或流转;对已成为财政供养人口的家庭要收回承包地,转为集体资源。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省政协委员 繁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农工党忻州市委会主委 张漓雅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意义重大,更与农民利益休戚相关。为此建议:
■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夯实土地流转基础。制定实施粮田租金与当地主粮收购指导价格挂钩的土地流转价格机制,形成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土地经营权为纽带,建立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保护流转双方合法权益,推进土地经营权的快速稳定流转。完善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措施,落实好二轮土地到期延包政策,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建立土地流转与农村集体经济挂钩机制,稳定农民土地预期收益。
■健全流转服务体系,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指导基层制定土地流转《工作指南》,规范权证发放、变更工作。加大对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扶持和监管力度,为农户流转土地提供风险研判、合同签订指导等服务。对土地流入方资信情况、履约能力、项目效益等进行备案调查,将农业经营主体后续经营、管护等纳入工商经营主体责任清单,定期对流转合同履行情况和流转土地用途进行监督检查。
■推广滴灌技术节水增效,助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进滴灌技术应用,进一步激发农户流转土地的积极性,推动土地实现更大规模经营并良性循环。根据农村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农业发展水平,制定差异化土地流转政策,明确流转价格和流转方式,引导农户在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开展承包地的经营权流转,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大力推广坡耕地滴灌技术
提高我省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 壶关县刘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程玉珍
滴灌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水增产潜力,但在我省推广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建议:
■构建多元化水源供给体系。推行雨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在丘陵和梯田区域建设“山顶蓄水池+坡面集雨沟+田间水窖”三级雨水收集系统,每20亩耕地配套30立方米水窖。盘活闲置抗旱池,可将其改造为分布式灌溉水源点,降低新建工程成本。
■优化滴灌技术应用模式。进行差异化种植结构调整,在滴灌覆盖区优先种植低耗水作物。加大集成增效技术应用,推行“滴灌+覆盖”技术,在滴灌带上方覆盖生物降解地膜,减少蒸发,提升地温,促进土壤改良和节水保墒。建设液态有机肥滴灌输送系统并推广使用,实现水肥协同增效。
■推动坡耕地宜机化改造。开展地块整合工程,打破户与户、村与村、路与地的权属边界,通过“并小田为大田”形成标准化种植单元,配套坡耕地农机通行道。提高坡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吸引社会投资,构建“财政资金+社会投资”的多元投入机制,为集约利用土地创造条件。
■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创新土地经营制度,因类制宜引导在外务工人员或流转土地,或联合耕种,或代耕代种,或委托管理,防止土地撂荒。健全技术服务体系,设立县域滴灌技术服务站,提供“设计—安装—维护”全周期服务,组织农民进行滴灌技术培训。优化资金补贴,增设维修基金,调整补贴结构,重点支持长寿命滴灌管和智能过滤设备等。
推进农机装备转型升级
助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省政协委员 山西君雁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苗俊艳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6.9%。但与先进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建议:
■ 优先推进丘陵山区土地整理。整合省级土地整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实施“坡改梯、小并大、弯取直”工程,将地块平均面积提升至5亩以上,坡度降至10度以下;配套建设机耕道和田间转运平台,不断建成农机化示范县,引领全省丘陵山区土地整理。
■大力培育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要在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上下功夫,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补贴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骨干企业。要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农机龙头企业落地山西,在我省布局生产基地;争取国内农机配套和服务企业来晋合作,推动农机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发展农机装备新质生产力。结合农作物合理密植、精准滴灌和秸秆饲草打捆、加工的技术进步需求,研发新型农机装备,通过“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实现省水省肥、省工省地、增产增收。加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发展“互联网+农机作业”“物联网+农机”等,实现农机装备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强化农机装备应用保障服务。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智能监测终端、导航设备等给予购机补贴;完善燃油补贴政策,直补农户及农业合作社。加快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5G、物联网覆盖率;自然资源等部门出台办法,破解机库棚建设用地难题。
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省政协委员 省气象局局长 胡 博
近年来,我省多地发生冰雹灾害,充分暴露出部分地区在应对自然灾害中仍存在短板弱项。为此建议:
■落实党政同责要求,构建全链条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将防灾减灾工作融入全省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农业专项规划统一部署。统筹规划全省农牧业观测站网布局,加快发展以智能化、自动化观测为主,卫星遥感、无人机观测互补的“空天地”一体化综合立体观测体系,实现粮食智慧化监测全覆盖。
■健全联防联动机制,强化各环节农业灾害风险保障。由农业部门牵头,建立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共享灾情信息,统防统治抓好干旱、冰雹、病虫害、动物疫病等防范应对工作。加强与山西农业大学等院校的技术合作,及时分析“倒春寒”等灾害分布特征和发生规律,分灾种、分区域研究落实防范技术。相关部门要联合制定防灾减灾夺取农业丰产丰收预案,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牧业稳产增收。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多灾种农业防灾减灾韧性。针对“倒春寒”影响,各级政府要加快打通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确保预警信息直达田间地头。针对季节性干旱,各级政府要加大人工增雨作业经费投入,备足增雨物资,增加移动作业装备,常态化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加降水、缓解旱情。针对冰雹灾害影响,沿黄6市29个重点县要尽快建成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增加移动作业点和作业装备,填补防雹覆盖盲区。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