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发布通知,自2009年起,将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
人/人/讲/安/全
个/个/会/应/急
全国防灾减灾日
5.12
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发布通知,自2009年起,将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
2025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
01 防灾减灾设立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在这种背景下,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 “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 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02 防灾减灾主题活动
2009年5月12日是中国首个“防灾减灾日”。国家减灾委对组织开展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进行了研究,对各地、各部门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提出了要求,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一是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专题活动。宣传周期间,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一次防灾减灾专题活动。通过组织防灾减灾演练、主题班会、板报宣传、观看防灾减灾影视作品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主题活动,提高学生防灾减灾素养。
二是开展各类防灾减灾教育活动。针对本地本部门主要灾害风险,立足群众广泛参与,有针对性地向广大干部和群众介绍灾害基本知识、防灾减灾基本常识和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演练。针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卫生防疫、自救互救、转移安置等内容,针对特定人群,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防灾减灾演练。针对消防安全、生产安全、医疗救护等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技能练兵活动。
四是开展“防灾减灾日”集中宣传活动。宣传周期间,各类媒体集中开展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活动。通过开设专栏、专题,播出有关专题和影视节目,报道各地活动开展情况、防灾减灾措施经验以及取得的成绩,宣传防灾减灾政策法规,营造防灾减灾舆论氛围。
03 防灾减灾安全倡议书
一、强化防灾意识,主动学习知识
树立 “防患于未然” 的理念,主动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是应对灾害的第一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灾害的潜在威胁,通过电视、网络、社区讲座等多种渠道,学习各类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系统掌握地震、火灾、洪水、台风、泥石流等常见灾害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逃生方法。
二、排查安全隐患,筑牢防护屏障
灾害的发生往往与安全隐患密切相关。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对家庭、工作场所和周边环境进行全面的安全隐患排查。在家中,定期检查电线是否老化、燃气管道是否泄漏、电器设备是否安全使用;清理阳台、楼道等公共区域的杂物,保持消防通道畅通。
三、做好应急准备,提升应对能力
提前做好应急准备,能够在灾害发生时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建议每个家庭准备一个应急包,内含手电筒、收音机、急救药品、饮用水、食物、保暖衣物、多功能刀具等必要物资,并定期检查和更新物品,确保其处于可用状态。
四、团结互助,共担社会责任
在灾害面前,团结互助是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当灾害发生时,我们要发扬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精神,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帮助身边的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邻里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建立良好的互助关系。
朋友们,防灾减灾,人人有责。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防灾减灾技能,共同构建安全、和谐、美好的家园!
图文来源于网络
审核 | 闫丽华 安思达
海报制作 | 张棋垚
编辑 | 马瑶雪
呼伦贝尔检察
来源:呼伦贝尔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