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健康证本是阻断传染病传播的“防火墙”,但央视记者调查发现,多地医疗机构将体检流程压缩成“流水线作业”,甚至将公共卫生责任异化为牟利工具。
一、体检流程形同虚设:从“安全防线”到“造假流水线”
健康证本是阻断传染病传播的“防火墙”,但央视记者调查发现,多地医疗机构将体检流程压缩成“流水线作业”,甚至将公共卫生责任异化为牟利工具。
项目缩水,漏检成常态:南宁第六人民医院、天津铭华医院等机构跳过内科检查、X光胸透等核心项目,仅凭抽血和胸透即发放健康证 。沈阳康民医院更直接取消内科检查,采血后即发证,全程仅需1天 。
代检产业链猖獗:天津仁泰体检中心允许男女互换身份体检,三天内即可完成“替检”流程;辽宁华晨医院体检表无照片、信息手写,体检者身份形同虚设 。
假证泛滥,扫码即破防:网络平台15元即可伪造健康证,扫码显示“有效”,但卫生部门专用软件一验即穿帮。外卖平台审核漏洞百出,假证通过率高达100% 。
二、黑色产业链:利益驱动下的“共谋游戏”
健康证乱象背后,是一条涉及医院、中介、假证贩子的灰色利益链。
医院“放水”牟利:部分医疗机构将健康证办理异化为“盖章生意”。郑州金水慧慈医院以“理疗推销”替代内科检查,医生在体检表上直接勾选“未见异常”;福德堂中医院用指尖采血代替静脉检测,54分钟完成全流程 。
中介“代检”明码标价:天津某体检中心工作人员称“身份核验只是形式”,代检者与本人年龄、性别差异悬殊仍可蒙混过关 。
假证制售技术升级:假证外观与真证高度相似,甚至能通过外卖平台扫码认证,暴露出平台核验机制形同虚设 。
三、公共卫生安全防线失守:风险正在蔓延
健康证乱象的代价,是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疾病传播风险激增:未筛查出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患者可能通过餐饮、护理、外卖等行业传播疾病。2024年某地幼儿园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即因厨师持伪造健康证上岗引发 。
信任危机加剧:消费者面对“假证上岗”的服务人员时,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场所卫生产生深度怀疑。调查显示,部分餐厅店长直言“健康证真假无所谓” 。
制度公信力崩塌:当健康证沦为“形式主义通行证”,公共卫生体系的权威性遭到践踏,公众对监管部门的信任面临瓦解 。
四、破局之道:技术、监管与全民共治
要终结健康证乱象,需从技术革新、制度重构、社会监督三方面发力。
技术赋能,堵住漏洞:
推行“人脸识别+指纹核验”,杜绝替检;
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证数据库,扫码即可验证真伪 。
重罚立威,斩断黑手:
对违规医院吊销资质,追究涉事人员刑责;
建立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严打假证产业链 。
全民监督,筑牢防线:
强制餐饮单位公示健康证二维码,消费者可一键核验;
设立举报奖励基金,鼓励公众参与监督 。
健康证不应是“形式主义的遮羞布”
当54分钟能“造”出一张健康证,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医疗公信力,更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健康证乱象的整治,是一场关乎公共卫生安全的保卫战,需要监管部门刀刃向内、医疗机构回归本心、公众共同参与。唯有如此,才能让健康证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安全锁”,而非利益链条上的“通行证”。
来源:小陈哥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