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我爸最近总说身上发痒,身上起红疹,我带他去医院查了一堆,结果医生说他得的是梅毒,我听了都懵了,这么大年纪怎么可能?”
在省医院的过道上,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皱着眉问。他父亲70岁,河北人,身体一直还算硬朗,平时也很注意作息饮食。
他怎么也没想到会跟这个被标签化的病扯上关系。对家属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诊断结果,更像是一种冲击。
在社会常识里,梅毒像是一个“过去时”的疾病,被认为是“早年间不讲卫生”的产物,或者“特殊群体”的问题。
但医学现实是,它不仅没消失,还呈现反弹趋势,且发病人群结构早已悄然变化。
国家疾控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报告的梅毒病例已突破50万,65岁以上人群的比例超过12%。这不是个小数。
每12个感染者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而70岁这个年龄段,其实正处在性病防控最薄弱的空白地带。
许多人认为老年人不会涉足高风险行为,实则不然。性行为需求没有因为年龄增长而自动终止,而自我控制力和健康知识却常常被忽略。
一部分老年人丧偶、离异、孤独,缺乏情感连接,也缺乏信息防护意识,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发生高风险接触。
不同于年轻人,他们更少做体检,更少就诊,发现疾病的时间往往被大大延迟。
这个病例就是典型。最早只是皮肤红疹、关节不适、体重下降,被误以为是风湿或皮肤病。
直至出现神经症状,方才进行血清学检查,进而确诊为晚期梅毒。此过程历时半年。
若能在早期出疹期就予以识别,那么采用青霉素治疗几乎可实现百分之百的治愈率。但到了晚期,螺旋体已经侵入神经系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生活质量也大幅下降。
梅毒是一种慢性感染病,起病隐匿但过程极为复杂。梅毒螺旋体通过黏膜上皮的微小裂隙实现初始感染,继而通过血行播散形成多系统病变。
感染后分为一期、二期、三期甚至潜伏期。初期表现为无痛性溃疡,常被忽视;
第二期表现为皮疹、淋巴结肿大、全身乏力,这一阶段最容易被误诊为皮肤病或感冒;第三期则可能发展为神经梅毒或心血管梅毒,死亡率高、并发症重。
感染者在早期几乎没有警觉。70岁的患者常有基础病,症状被归因于老年退化或其他病史,而不是传染病。
医生在面对高龄患者时,也容易忽视性传播病原体的可能,导致诊断延误。这不是医疗技术的问题,而是风险意识的问题。
在公共健康系统中,老年性健康教育严重缺位,大多数人甚至不清楚梅毒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可反复感染、可隐匿十几年。
社会文化对老年人性行为的偏见,也是一堵墙。一方面否认他们有情感需求,另一方面又不提供防护资源。这直接导致了老年梅毒的“隐藏流行”。
数据说明一切:上海一项覆盖15万人群的研究发现,60岁以上人群中,性传播病感染率达到1.7%,与30~50岁组基本持平,但检测率仅为年轻群体的三分之一。
也就是说,大多数老年感染者被埋在数据外,未被发现,也未被治疗。
这个问题还有一个严重的延伸:部分老年感染者并不知道自己感染,有些甚至与伴侣继续发生无保护性行为,造成家庭内传播。
还有个误区是部分人误信民间偏方或虚假保健品宣传,导致拖延治疗或者药物滥用。
滥用抗生素不会清除梅毒螺旋体,反而容易让疾病进入潜伏期,使得检测更困难、传播更隐蔽。
再说一点更被忽视的:梅毒感染与认知功能下降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晚期神经梅毒与老年痴呆表现相似,部分患者表现为记忆障碍、人格改变、反应迟钝。
临床上,有患者被误诊为阿尔茨海默病多年,直到一次全面血清检查才发现是慢性螺旋体感染。
也就是说,梅毒不只是个“性病”,它对大脑的影响同样深刻,且具有伪装性。尤其在免疫力下降、代谢能力下降的老人群体里,感染路径更广,器官侵蚀更快。
有些人也许会想,梅毒不是打针就能好的吗?是的,早期确诊、规律注射青霉素治疗,确实可以痊愈。
但问题在于很多感染者没有经历“早期”。一旦进入晚期,即便治疗,也难以逆转器官损伤。
美国CDC警告,约15%-30%的晚期梅毒患者若不及时治疗,将出现致残性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病变、神经损伤及感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
这些都是可避免的代价,但现实中,很多人是到了终点才回头。
更讽刺的是,大部分人一生中接受过多次健康宣教,却从未听说老年人也需要性病筛查。
基层体检项目普遍缺乏梅毒、艾滋、淋病等传染病筛查,尤其是对高龄人群。
而70岁以上人群身体机能下降,任何感染都更具风险性和扩散性。梅毒的全身播散特性,也让它具备更大的潜在破坏力。
这个病例并不是特例。北京、广州、重庆、石家庄等多地疾控数据都表明,老年性传播病报告数年年上升,且大部分集中在男性群体。
这与男性群体的就医主动性低、检测率低、传播控制差有关。一些人甚至直到住院才被动查出感染。这样的延迟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损伤,也是社会医疗成本的额外负担。
另一个该引起关注的问题,是在老年养护机构、康复中心中,这种疾病传播的隐秘性更高。
一些封闭场所、人员更替频繁,管理者缺乏传染病防控意识,加上老年群体普遍缺乏防护知识,成为交叉感染的高风险区。
梅毒的传播并非仅通过性行为,血液、破损皮肤以及黏膜接触亦可能成为传播途径。一旦有人带菌且未被识别,很可能在数月内造成小范围扩散。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