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看了人民网的评论才明白这部剧想说的“官方道理”!

摘要:热播剧《小巷人家》值得评论的很多,但是看到了片头的这几个字:“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扶持剧目”,还有“人民网评”,在长篇博文中的一句话:让观众在品味人间烟火的同时,感受到“温暖可以疗愈一切,向前可以战胜一切”的精神力量。我突然明白:或许下面这些才是“官方”想让我们g

热播剧《小巷人家》值得评论的很多,但是看到了片头的这几个字:“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扶持剧目”,还有“人民网评”,在长篇博文中的一句话:让观众在品味人间烟火的同时,感受到“温暖可以疗愈一切,向前可以战胜一切”的精神力量。

我突然明白:或许下面这些才是“官方”想让我们get到的内容。

教育:父母的眼界决定孩子的未来

小巷人家重点写了小巷中的林、庄、吴三家。三家的父母一辈都在工厂上班,子女一辈却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林武峰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上海交大学生,但因为赶上特殊年代,只上了一年大学,他家庭成分好,被分到了工厂,他的同学就有被分到深山务农,“永世不得翻身”的,所以剧中谈到孩子的学习,他总有一套“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的理论,一开始并不重视儿子的学业。

可是他始终有通过报纸、电视关注新闻,了解政策动向的敏锐。所以很快转变思想,把儿子培养成了自己的校友。被人举报,也迅速南下,成为同辈人中通过上班收入最高的。

无论是儿子大学期间和庄图南他们去尝试赚钱,还是进入外企的关键时期,他都给予了正确的方向指导。儿子不仅是名校毕业,又和从小优秀到大的庄筱婷结婚,还拿着比庄图南高十倍的工资。妥妥的人生赢家!

庄超英因为是高中老师,参与了恢复高考后的阅卷,也因此深深体会到高考是改变人生命运的最公平的机会,所以即使是愚孝,也尽力托举两个孩子上大学。供出了两个名校大学生。

相比之下,吴家就差了很多。因为是重组家庭,后妈张阿妹是不愿意让吴珊珊和吴军两个孩子读大学的。而吴姗姗的爸爸吴建国,则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给成绩优异的吴珊珊改了志愿。吴家三个孩子都上了中专。吴珊珊在算计中长大,也学会了过算计的人生。

就业:就算有信息差,考公压力也不小

庄筱婷1987年考上大学,1991年毕业。上海浦东新区1993年初正式设立。剧中也是大概这一年左右招录公务员。

当时林栋哲在报纸上看到招考消息、通知庄筱婷时,还特意问她,办公室是不是就她自己——多一个人,就多一个竞争对手。

要知道,林爸爸是1960年代的大学生,有从报纸、电视获取信息的习惯,林栋哲也深受影响。而当时,很多人没有这个敏锐度,也没有这个条件。

即便是存在严重信息差的当时,当年的招录比也达到了50:1,2000多人报名,符合条件的1700人以上。这个比例虽然比不上现在动辄几百、上千,甚至2000:1,但那也只是个别三不限岗位。更何况,当时全国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往届符合条件的,在100万以内。

除了考公的大学生,企业职工面临着停薪留职的“下岗潮”,中专学生也要面对不再包分配的困境。



住房:时代不同,安居都不易

剧中上演了从单位根据工作年限、个人贡献排队分房,到房改个人购单位房,再到自由购买市场商品房的转变。中间还有知青返城落户、国家开发补偿分配等问题。

甚至为了落户、补偿份额,家人之间反目成仇,大打出手。

无论哪种形式,住房也是百姓的大事,需要搭上大部分的积蓄,甚至和现在一样,也要还多年的房贷才能拥有。

医疗:1988年上海甲肝疫情入戏

报纸上报道,1988年,上海“甲肝”爆发。当年1月中旬,上海出现了第一例甲肝病人。而后短短3个月内,感染人数超过30万人,肝炎门诊挤满了人,医院里躺满了病人,走廊里的临时加床也加满了。

1988年甲肝期间,上海某医院内场景

剧中也演了人们对上海回来的人避之不及,家家户户都疯狂囤白醋、消毒水、板蓝根……和我们囤口罩、板蓝根何其相似!

即使那个时候科技不发达,医疗水平低,也同样战胜了疫情。如果不看这部剧,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我们中国人其实早就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疫情。



结语

: 作家方方说:“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虽然不赞同她在武汉疫情时写的疫情日记,我还是对她这句话深表认同。

季羡林说,所谓盛世,历代都有,实际上是一块其大无垠的遮羞布,在这块布下面,一切都照常进行,只是外寇来的少,人民作乱者寡,大部分人能够勉强吃饱肚子。相比之下,我们早已达到了小康的生活水准。

季羡林也曾说,治乱世易,治盛世难,治理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更难。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哪一步都不容易,隔着时空对比,并没有意义。暂时的艰难也并不都是坏事,比如大家都消费降级,也就不再攀比,反而能静下心来,充实自我,为未来积蓄力量。

来源:娱乐12时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