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巴建交73年来,两国始终以"铁杆兄弟"相称。从1965年巴基斯坦在联合国力挺中国恢复合法席位,到2008年汶川地震巴方倾囊援助,再到共建"中巴经济走廊"的深度合作,两国关系历经国际风云变幻而愈加紧密。据巴基斯坦《黎明报》2023年民调显示,83%的巴民众视中
5月10日,巴基斯坦街头一场自发的跨国互动引发网络关注,当地民众车队偶遇中国游客后停车欢呼,高喊"中巴友谊万岁",生动展现两国人民跨越国界的深厚情谊。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巴建交73年来,两国始终以"铁杆兄弟"相称。从1965年巴基斯坦在联合国力挺中国恢复合法席位,到2008年汶川地震巴方倾囊援助,再到共建"中巴经济走廊"的深度合作,两国关系历经国际风云变幻而愈加紧密。据巴基斯坦《黎明报》2023年民调显示,83%的巴民众视中国为最亲密盟友,这种情感已深深植根于民间交往之中。
事件发生于巴基斯坦某主干道,一支由十余辆装饰着中巴国旗的私家车组成的车队,在发现路边步行的中国游客后突然减速。视频画面显示,身着传统服饰"沙瓦克米兹"的司机们主动下车,用中文高呼"你好!""兄弟!",游客们则用乌尔都语回应"真主保佑"。双方随即共同喊出"中巴友谊万岁",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持续近三分钟。
图片来源:北京时间微博
目击者艾哈迈德·侯赛因描述:"车队原本要去参加婚礼,但当他们看到中国朋友时,就像遇见久别重逢的家人。"现场更有民众从车窗递出象征祝福的甜点"巴尔菲",中国游客回赠随身携带的熊猫主题纪念品。这种即兴互动被路人拍摄上传后,迅速在TikTok和微博获得超500万次播放。
这场街头互动恰是中巴合作的生动注脚。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23年中巴双边贸易额达278亿美元,中巴经济走廊累计为巴创造23.6万个就业岗位。更值得关注的是,两国人文交流持续升温——巴基斯坦孔子学院数量增至8所,中文入选巴教育部推荐选修语言;中国境内巴籍留学生超2.8万人,较十年前增长470%。
国际关系学者李默分析:"这种自发性互动超越外交礼仪,体现真正的民心相通。当巴基斯坦司机用中文问候时,展现的是普通民众对'巴铁'概念的具象化认同。"中国驻巴使馆文化参赞张和清指出,近年策划的"中巴旅游交流年""友城结对计划"等项目,正持续催化这种民间情感交融。
巴基斯坦参议员穆沙希德·侯赛因在社交媒体转发视频时评论:"屏幕里跳动的不仅是笑脸,更是两国用73年浇筑的信任基石。这种情谊不会因国际局势波动而改变。"
图片来源:北京时间微博
这场街头偶遇犹如时代的隐喻:当共建"一带一路"进入第二个十年,中巴友谊正从宏观叙事走向微观日常。视频中那位高唱《友谊地久天长》的巴国青年,与用手机记录全程的中国背包客,共同构成新时代跨国交往的鲜活图景。
值得思考的是,在数字时代如何延续这种"面对面"的情感传递?当更多中国基建者在巴修建公路医院,更多巴国学子赴华学习电商直播,两国人民又将书写哪些新的友谊篇章?这道必答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个普通人的真诚相待之中。
来源:念之养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