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仓城“老友记”,打开几代人的“时光盲盒”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14:30 1

摘要:上午9时,仓城老街大多数店铺还没有开门,静得可以“听”到墙上老照片的故事——那双沾满泥土的大头皮鞋,不知道丈量了仓城多少遍;那些修旧如旧的屋檐房梁,散发着桐油和汗水混合的味道;石板路上深深的凹痕里,回响着独轮车碾过的吱呀声……

上午9时,仓城老街大多数店铺还没有开门,静得可以“听”到墙上老照片的故事——那双沾满泥土的大头皮鞋,不知道丈量了仓城多少遍;那些修旧如旧的屋檐房梁,散发着桐油和汗水混合的味道;石板路上深深的凹痕里,回响着独轮车碾过的吱呀声……

“这个摄影展是以仓城建设为主题,拍摄对象都是仓城的劳动者,也是《走进仓城》系列活动的序曲。”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运营方首创仓城·郎园Bridge项目品牌负责人于涛介绍。今年3月底,项目组的小伙伴开始头脑风暴,酝酿《走进仓城》,希望通过老居民“口述史”、主题展览、历史讲座等方式挖掘仓城故事,为街区注入在地化、有温度、有回忆的文化内容。

他们因为情怀而回归,更因信心选择坚守

临近中午,松江布馆对面的铺子开门了。木质门头上刻“馀暇小屋慢时光”,让人一下子猜不出这里经营什么,直到推门而入,看到狭窄的空间里摆满了陶罐、瓷片、茶壶等旧物才明白。

俞峰

店主俞峰是个“70后”,热情洋溢,已在此开店五六年。说起选择仓城的原因,他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我外婆在仓城生活了一辈子,母亲也在仓城出生、长大。但上世纪60年代,她大学毕业后选择了援疆,因此,我是在新疆出生的。1岁后我被母亲送由外婆抚养,一直长到10岁才回新疆。”俞峰回忆,“后来我走南闯北数十年,在很多城市工作生活过,却始终忘不了仓城,这里承载了我所有美好的童年记忆,所以最终还是回来了。”

“70后”渔夫同样是土生土长的仓城人,母校是仓桥学校。虽然定居城区,但户口一直留在仓城没有迁出。2020年,他和4名老友回到仓城创立了未觉书屋,初心是“不求盈利只圆梦”,却因“不借不卖只能看”的经营理念迅速走红,1700万的点击量还让他们登上了全国热搜。

欢喜小院里放着老黑访谈的视频

欢喜小院的创始人、“80后”老黑也是在仓城长大的孩子,因为父母曾在秀野桥边开早餐店而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深眷恋,于是,喜欢玩户外和音乐的他召集了几名好友一起盘下了这处四合院。“就想把这里打造成大理的样子,我们用中式盖碗盛咖啡,每周上演民谣音乐会、不定期播放经典港片,主打一个松弛感!”老黑的心愿是打造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今年“五一”刚刚开业的人宠生活体验馆,店主是“95后”孙紫嫣,小时候同样在仓城生活过的她看到这里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也选择了回来创业。“我的经营理念是比较时尚年轻的,希望与这条历史悠久的老街来个新老文化的碰撞,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孙紫嫣说,她对仓城老街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他们因为感动而记录,更把工作当成使命

从事影视导演工作的刘允乂尤爱摄影,他最享受的解压方式便是拿着相机在大街小巷拍摄。因为喜欢拍摄有历史感的老建筑,仓城是这个28岁年轻人来得最多的地方。“大概从2022年开始吧,我几乎每周都会抽空来仓城拍几张,不知不觉就记录下了仓城改造建设中的点点滴滴。” 刘允乂回忆,“比如老宅子翻修前的样子、经历了台风后的百年老树,最多的是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仓城建设者们,他们见证了仓城的蜕变,也是这条老街焕发新生命的缔造者,他们值得被永远铭记。”一个月前,当工作人员找到刘允乂,提议在老街上办一个摄影展时,他欣然应允。看到那么多游客在自己的摄影作品前驻足留念,刘允乂在欣慰之余也油然生出深深的使命感,希望自己今后像唐西林老师一样,坚持用镜头记录下松江的变迁。

今年刚刚加入仓城·郎园Bridge团队的于涛,本职工作就是项目品牌建设和参与策划各种活动,宣传推广仓城文化。在仓城工作的几个月间,他认识了很多淳朴善良的老仓城人,听到了许多鲜活有趣的故事,团队在深度探讨后,萌生了《走进仓城》的点子。

据最新统计,仓城老街现有127处文保及非文保古建筑,其中已完成修缮并出租给商户的42家(包括10家已签约但尚未营业的)。随着陆续修缮交付,将会有更多商户入驻。如何在重现仓城烟火气的同时,守护好几辈仓城人的情怀也是项目组着重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我们的运营理念是通过‘文化灵感+跨代社交+影视生活+艺术共创’等方式,打造一个有记忆、有温度且舒适的古镇庭院文旅商业街区,实现历史空间与现代生活共鸣。”于涛说,“目前已经找到200余名仓城老邻居,并完成了社群搭建,他们上至80多岁下至20多岁,既有居民、商户、建设者,也有相关专家学者。这些口述实录视频将成为链接仓城温度的纽带,串起仓城老街的前世今生,形成记忆档案,召唤更多人回到这个大家庭中。”

记者:贾丽

编辑:张小小 桂可欣

审核:周样波 周正豪

来源:上海松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