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华为在深圳举办的鸿蒙电脑技术与生态沟通会上,正式宣布鸿蒙操作系统首次登陆PC端,首款鸿蒙电脑将于5月19日发布。
五年磨一剑,鸿蒙电脑终诞生
说实话,没人会想到华为的鸿蒙PC会来得这么快!
而今年,“华为”这两个字又将注定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日,华为在深圳举办的鸿蒙电脑技术与生态沟通会上,正式宣布鸿蒙操作系统首次登陆PC端,首款鸿蒙电脑将于5月19日发布。
回首过往,鸿蒙电脑的研发之路是一场长达五年的技术长征。
华为投入了超过1万名顶尖工程师,联合全球20余家研究所,积累了2700余项核心专利。他们从零开始,重构操作系统的内核,突破了重重技术封锁。
在这个过程中,华为不仅要面对技术难题,还要应对来自外部的压力。但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鸿蒙电脑从一个大胆的想法逐渐变成了现实。
鸿蒙电脑的诞生,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在全球PC操作系统市场中,Windows和macOS长期以来占据着主导地位。鸿蒙电脑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垄断局面,有望成为全球PC操作系统的“第三极”。
这不仅是华为的胜利,更是中国操作系统自主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并且,鸿蒙电脑的推出,还为中国的信创工程提供了核心支撑,让中国在操作系统领域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而鸿蒙电脑的“基因”革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它基于HarmonyOS 5,采用了微内核架构。这种架构使得代码量仅为传统系统的1/20,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同时,分布式软总线技术的运用,让鸿蒙电脑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设备无缝协同。
通过不少短视频中的演示来看,用户可以在手机、平板和电脑之间自由切换,数据和应用能够无缝流转,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从手机、平板到PC,华为的“1+8+N”全场景生态闭环终于完成。这标志着华为的终端设备全面进入了鸿蒙时代。
可以说,鸿蒙电脑的诞生,是中国科技界的一次历史性胜利。它不仅打破了国外操作系统的垄断,更推动了中国操作系统自主化进程。
在未来,鸿蒙电脑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它又将如何在全球市场上与Windows和macOS竞争?让我们先来看看各大博主的真实测评反馈。
实测体验:鸿蒙PC的技术亮点与短板
在鸿蒙电脑正式发布后,多位博主紧随其后发布了自己上手体验这款备受瞩目的产品的实测视频。他们的反馈为我们揭开了鸿蒙PC神秘的面纱,也让我们对这款国产操作系统的实际表现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从博主们的体验来看,鸿蒙PC在技术上确实带来了不少令人惊喜的突破。
首先,AI能力的深度融合让鸿蒙PC在智能化方面走在了前列。系统级AI助手“小艺”贯穿了全场景应用,用户只需简单的一句话,就能让小艺生成PPT、进行文档智能摘要,甚至一步转写会议纪要。
这种AI能力与硬件、系统的深度联动,不仅提高了办公效率,还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交互体验。
正如一位博主所说:“华为对于AI电脑的打造超乎了我的想象,甚至比市面上一些主流的AIPC做得还要好。”
跨设备无感协同是鸿蒙PC的另一大亮点。
通过分布式软总线技术,鸿蒙PC实现了手机、平板、PC的键鼠共享,文件传输速度更是比苹果的AirDrop快了3倍。
当鼠标从电脑移到手机屏幕上时,惊掉了不少人的下巴。而仅需把想传输的内容简单拖拽到电脑屏幕上,就能实现快速传输。
此外,“手眼同行”功能让用户在多屏切换时更加自然流畅。并且,华为还保留了很多此前华为电脑就能使用的手势功能,例如指关节叩击截图。
在安全性和流畅性方面,鸿蒙PC也展现出了极致的性能。星盾安全架构提供了硬件级加密和权限分级管理,这为政企用户的数据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同时,华为还有独有的“超级隐私”设置,帮助用户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安全。
同时,应用秒开、交互丝滑,细节优化,让用户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流畅感。许多博主在测试中展示了其打开多个应用并进行快速切换,系统响应快速且流畅,属于华为鸿蒙系统展示时的传统艺能。
然而,尽管鸿蒙PC在技术上取得了诸多突破,但目前仍存在一些短板和用户疑虑。
首先,生态适配仍需时间。虽然头部150个应用已经完成了适配,但一些专业软件如AutoCAD、Adobe等尚未覆盖。此外,微信等国民级应用也暂未上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鸿蒙PC的普及。
有网友提到:“对于专业用户来说,没有这些专业软件的支持,鸿蒙PC在某些领域的应用会受到限制。”
当然,这并不代表华为没有专门为专业用户做生态适配,就像前面说的,得慢慢来。华为鸿蒙PC目前依然有中望CAD个人版等专业软件。
除此之外,据一些博主介绍,鸿蒙PC采用的自研麒麟X90芯片在性能上与传统的x86架构仍有差距。在图形处理和高性能计算领域,鸿蒙PC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并且,由于是全新系统,用户习惯的转换成本也不容忽视。从Windows系统迁移过来的用户需要适应鸿蒙PC的新交互逻辑,例如类macOS的Dock栏设计等。
好在,华为在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迁就,将传统电脑通用的Windows键完美移植,只不过变成了华为特色的标志,笔记本键盘右侧还配备了小艺的一键唤醒功能键。
一位博主提到:“对于习惯了Windows系统的用户来说,鸿蒙PC的交互方式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而且,一些功能只有在华为生态设备之间才能实现,这可能会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到不便。”
而就在昨日,华为官方又确认了:以前和目前在售的搭载其他操作系统的华为笔记本、台式机、一体机不支持安装和升级至HarmonyOS 5。
这些都为鸿蒙电脑设备的普及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鸿蒙”新风口已至
不过,随着鸿蒙电脑的正式发布,一个全新的科技风口已经悄然开启。鸿蒙电脑的出现,为国产软件厂商、硬件外设厂商以及开发者生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比如万兴科技、中望CAD等国产软件厂商已经率先抓住了这一机遇,通过与鸿蒙系统的深度结合,打造出了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产品。
前面提到的分布式拖拽编辑功能正来自万兴科技旗下的万兴喵影,而中望CAD更不必多说。
为了加快丰富应用生态,华为还向更多国产软件厂商抛出了橄榄枝,美图秀秀、悟空图像等厂商均已开始打造鸿蒙电脑端应用。
在硬件外设与芯片产业链方面,鸿蒙电脑的生态建设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目前,鸿蒙已经支持超过1000款外设,包括打印机、鼠标、键盘、显示器等常用设备。
惠普、联想等头部外设厂商也纷纷接入鸿蒙生态,这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也为鸿蒙电脑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国产芯片厂商也在加速适配鸿蒙系统,推动ARM架构的普及。
最重要的是,开发者生态的黄金窗口期再次到来。
鸿蒙系统“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特性,极大地降低了开发成本和周期。这使得更多的开发者能够快速进入鸿蒙生态,开发出更多创新的应用。
华为更是投入了百亿资金扶持开发者,吸引了超过720万开发者涌入鸿蒙生态。
跨端协同场景的无限可能也在不断涌现。随着混合办公、多屏创作、智能家居控制等场景需求的爆发,鸿蒙电脑的“无感互联”技术为这些场景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混合办公场景中,用户可以通过鸿蒙电脑与手机、平板无缝协同,实现文件的快速传输和任务的无缝切换;
在多屏创作中,设计师可以在不同设备之间自由切换创作工具,极大地提升了创作效率。
这些跨端协同场景不仅为用户带来了更便捷的体验,也为鸿蒙电脑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
总体来说,鸿蒙电脑不仅是华为技术突围的里程碑,更是中国数字产业自主化的关键一跃。
尽管生态建设道阻且长,但其“开放共赢”的基因与全场景野心,已为全球操作系统格局埋下变数。
而正如一些网友所言,苹果MacBook这么多年都还没做到很好的生态适配,这是华为目前主要的难题,也将会是其能否追赶苹果电脑市场份额的关键。
希望大家多给华为一些时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鸿蒙电脑将为全球用户带来更多的惊喜。
作者 | 刘峰
来源:科技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