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在剧中戏份远超女主角的“隐形女一”,用一句“中国人大部分都是SB”的粗鄙之语,不仅亲手葬送了自己的演艺前程,更让投资数亿的剧集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一场突如其来的“录音门”事件,让备受期待的武侠大剧《赴山海》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漩涡。
新加坡籍华裔女演员李凯馨被前助理爆出一段长达六分钟的录音,其中充斥着对中国市场的轻蔑和对中国观众的侮辱性言论。
这位在剧中戏份远超女主角的“隐形女一”,用一句“中国人大部分都是SB”的粗鄙之语,不仅亲手葬送了自己的演艺前程,更让投资数亿的剧集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这场风波绝非简单的娱乐八卦,它深刻揭示了当下娱乐圈资本运作的畸形生态、外籍艺人的道德困境,以及中国观众日益觉醒的民族自尊与文化自信。
事件经过,“捞金真面目”遭遇民族情感底线。2025年5月初,一段标注为“李凯馨私下谈话”的录音在社交平台疯狂传播。
录音中,一个女声以流利的英文高谈阔论:“有钱赚不就好了,红了就红了呗,我又不是为了红,因为中国人大部分都是SB。”
这段赤裸裸的辱华言论瞬间引爆了整个中文互联网。
舆论场迅速形成海啸级反应。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24小时内突破12亿,8.6万网友在人民文娱官微下联名请愿:“禁止任何辱华艺人出现在中国屏幕!”。
李凯馨的微博超话从“新加坡甜豆”秒变“批斗大会”,评论区彻底沦陷。
网友愤怒地质问:“什么人都来中国捞金?内娱的底线这么低?”。
这种愤怒不仅源于被欺骗感,更在于其传递的价值观扭曲,将中国市场视为“提款机”,而非需要真诚对待的舞台。面对汹涌舆情,李凯馨工作室于5月10日发布声明,称录音内容“纯属造假”,并威胁对传播者采取法律手段。
李凯馨本人也转发声明,强调自己“出生在中国,将近一半的人生都在中国度过”,对这片土地“完全是热爱且充满感激的”。
然而,这种缺乏实质证据的苍白辩解,在铁证如山的录音面前显得尤为无力。
尤其讽刺的是,剧方早在录音大面积曝光前就悄然删除了李凯馨的所有宣传物料,这种“未卜先知”的操作反而坐实了录音的真实性。北京日报对此发表锐评,一针见血地指出:“艺人若失去对观众与文化的尊重,终将自食恶果。作为聚光灯下的艺人,倘若一面在中国市场赚取高额片酬,一面背地里诋毁中国观众,这种‘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行径,不仅刺痛公众情感,也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权威官媒纷纷删除《赴山海》相关内容,这一系列动作犹如风向标,预示着该剧正面临自上而下的系统性审查。
资本捧杀的恶果,“隐形女一”的行业潜规则《赴山海》改编自温瑞安经典小说《神州奇侠》,由当红小生成毅和一线花旦古力娜扎领衔主演,原本是2025年最受期待的武侠巨制之一。
然而在这场风波中,一个令人震惊的行业潜规则浮出水面,名义上的女二号李凯馨,实际戏份竟是女主角古力娜扎的两倍多。
公开资料显示,在前22集中,李凯馨饰演的“云霜仙子”出场高达169场,而古力娜扎饰演的女主角仅有57场戏份。这种极不正常的戏份分配引发了业内广泛质疑。
有爆料指出,李凯馨作为欢瑞世纪新签艺人,获得了不合理的资源倾斜,被网友戏称为“剧组亲女儿”。
更耐人寻味的是,李凯馨与男主角成毅在剧中组了官配CP,预告片中的镜头数量几乎赶超女主,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骚操作,被指是利用古力娜扎的知名度立项,实则力捧新人的资本游戏。“录音门”爆发后,《赴山海》剧组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两难困境。
作为女二号,李凯馨的戏份贯穿全剧主线,占比超过40%,与男主角有大量对手戏。
若直接删除其戏份,剧情将支离破碎;选择AI换脸技术,不仅面临数千万的追加成本,效果和观众接受度更是未知数;而彻底重拍则意味着错过暑期档黄金窗口,所有前期宣传投入付诸东流。
目前剧方已采取紧急止损措施,在最新发布的片花中,李凯馨的名字被刻意隐去,镜头被大量删减,角色介绍也消失不见。
这场危机暴露出影视行业长期存在的顽疾:资本为捧红新人往往不择手段,忽视基本的风险管控和道德审查。
一位业内人士痛心指出:“《赴山海》剧组在选角时若多做背调,本可避免今日的灭顶之灾。李凯馨早有‘前科’,23年韩国采访中刻意用‘Lunar New Year’替代‘Chinese New Year’;2019年参加《演员请就位》时对同组中国演员翻白眼;甚至新加坡校友爆料她中学时带头孤立中国转学生。这些危险信号都被资方选择性忽视了。”
多米诺骨牌效应,个人失德引发行业地震李凯馨事件的影响远不止于一部剧集的存亡,它正在引发整个文娱行业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与李凯馨相关的其他作品,她参演的《他为什么依然单身》已紧急删除其镜头;待播剧《暖暖,请多指教》面临重审;过往作品《海上牧云记》《倩女幽魂:人间情》等在视频平台的推荐位大幅下降。
品牌方们也迅速划清界限,李凯馨代言的化妆品、服饰等商业合作纷纷终止,个人商业价值瞬间归零。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行业规则的重塑。
这起事件恰逢文娱领域强化意识形态管理的关键时期,很可能成为整治行动的新案例。
业内专家预测,未来中外合拍片的演员选用标准将更为严格,对艺人的政治立场和道德审查将纳入项目风险评估体系。
观众也自发形成了更为严格的监督机制,微博上“加强艺人背调”的话题阅读量已超5亿,网友普遍呼吁建立演艺人员信用档案,对“双面艺人”零容忍。令人唏嘘的是,《赴山海》其他主创人员成了最大受害者。
男主角成毅正处于事业上升期,该剧本是其转型实力派的关键作品;
古力娜扎虽戏份被压,却因“挂名女主”的尴尬处境承受无妄之灾;
老戏骨丁勇岱的古装首秀也因此蒙上阴影。
制作方腾讯视频和爱奇艺面临数亿元的直接损失,而更难以估量的是平台信誉的损伤。这场风波也引发了关于外籍艺人在华发展的深刻反思。
与李凯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真诚热爱中国文化的外籍演员,如在《万里归途》中饰演外交官的尤金·里维拉,因深入理解并尊重中国文化而广受好评。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李明指出:“中国市场始终向认同中国文化、尊重中国观众的创作者敞开,但对‘吃中国饭砸中国锅’的行为,绝不容忍。外籍艺人若想在中国发展,必须恪守‘尊重底线’,摒弃‘双面人’做派。”
危机管理的败笔,傲慢应对遭遇舆论审判纵观整个事件,李凯馨团队的危机公关堪称反面教材。
录音曝光后长达一周的“装聋作哑”,让舆情持续发酵;
随后发布的声明既未提供反驳录音的确凿证据,也未对具体指控做出针对性回应,只是空洞地威胁“依法维权”。
更致命的是,声明连公章都未加盖,法律效力存疑,这种敷衍态度进一步激怒了公众。剧方的危机处理同样进退失据。
有证据表明,剧组在录音大规模曝光前就已知晓风险,4月9日23点59分,官微突然删除李凯馨相关片花;4月12日凌晨宣布“因技术原因延期”。
这种“先知先觉”却试图蒙混过关的做法,被网友嘲讽为“掩耳盗铃”。
直到官媒下场删除宣传内容,剧方才不得不正视问题的严重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友自发组织的“考古行动”。
在李凯馨母校校友的爆料下,她中学时期带头孤立中国转学生、将对方课本扔进厕所的霸凌行为被曝光;参加《演员请就位》时对同组演员翻白眼的视频被重新翻出;2023年韩国采访中刻意模糊春节中国属性的言论再被热议。
这种全民监督的力量,让“双面艺人”无所遁形。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发布的即时监测显示,李凯馨事件的舆情热度指数已达红色警戒级别,负面情感占比高达93.7%。
分析师指出:“这表明事件已超越娱乐范畴,上升至民族情感和文化尊严层面。公众的愤怒不仅针对李凯馨个人,更是对娱乐圈‘唯流量论’‘唯资本论’的集体抗议。”行业反思与重建,市场觉醒倒逼生态净化李凯馨事件犹如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娱乐圈光鲜表象下的种种痼疾。
首当其冲的是资本无序扩张导致的价值观扭曲。
为追求短期利益,资方常常重金力捧某些“关系户”,不顾艺人品德与专业素养,这种“强推之耻”最终反噬的是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外籍艺人管理制度的缺失。
当前对在华发展外籍艺人的背景审查、文化认同度评估几乎为零,导致一些将中国市场视为“捞金乐园”的投机者有机可乘。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行业评价体系的失衡。
一位不愿具名的制片人坦言:“《赴山海》给李凯馨加戏到反常程度,只因她是资方力捧对象。这种‘资源咖’现象在业内司空见惯,真正有实力的演员反而得不到机会。”
这种畸形的资源分配机制,不仅伤害了艺术创作的公平性,也埋下了无数类似李凯馨事件的隐患。令人欣慰的是,市场正在形成强大的自我净化力量。
观众用脚投票的抵制行为,让漠视中国文化的艺人付出惨痛代价;
官媒及时果断的发声,划清了不可逾越的红线;
平台和品牌方迅速切割的商业决策,彰显了市场理性的回归。
这种多方合力的监督机制,比任何行政命令都更为有效地推动着行业生态的改善。展望未来,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新体系:一是完善艺人信用档案,将道德品行纳入合作考量;二是建立项目风险评估机制,避免“带病开工”;三是健全观众反馈渠道,让市场声音能够及时影响创作决策。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始终牢记,艺术创作不仅需要专业能力,更需要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担当。”李凯馨事件终将过去,但它留下的警示长存:
中国市场广阔包容,但绝不容忍任何形式的侮辱与轻视;
中国观众热情慷慨,但眼里绝不揉沙子。
那些一边在中国捞金一边诋毁中国的“双面艺人”,终将被觉醒的市场和观众淘汰。
而对于整个文娱行业而言,唯有回归艺术初心,尊重观众情感,才能行稳致远,创作出真正经得起时代检验的精品力作。
来源:中原娱乐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