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淑媛(1982.01- ),女,汉族,江西万年汪家人,中共党员,江西省委党校公共管理硕士。深耕基层十余载,以“数据思维解民生难题,文化赋能促产业振兴”为施政特色,现为万年县陈营镇党委书记,江西省“新时代赣鄱先锋”党务工作能手推荐人选。
人物简历
黄淑媛(1982.01- ),女,汉族,江西万年汪家人,中共党员,江西省委党校公共管理硕士。深耕基层十余载,以“数据思维解民生难题,文化赋能促产业振兴”为施政特色,现为万年县陈营镇党委书记,江西省“新时代赣鄱先锋”党务工作能手推荐人选。
基层进阶三部曲
• 石镇突围(2015-2018):
任石镇镇长期间,率全省之先建立“征地拆迁云档案”,30天完成昌景黄高铁沿线118户拆迁,创造“零上访”纪录;打造“葛溪河生态廊道”,使流域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Ⅱ类,获评江西省河长制典型案例。
• 陈营筑基(2019-2022):
调任陈营镇镇长后,创新“党建+产业链”模式:
• 组建稻米加工企业联合党支部,推动年产能从5万吨跃至18万吨;
• 实施“党员包保老旧小区改造”,2年内完成23个小区加装电梯、智慧安防工程;
• 创设“企业夜话”机制,促成万年芯微电子等12家高新企业落户电子信息产业园。
• 主政创新(2023-至今):
升任镇党委书记后,构建“稻作文化+”发展体系:
• 建成全省首个稻作文化研学基地,衍生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破千万;
• 推行“田长制”智慧管理系统,守护2.1万亩高标准农田,粮食亩产增至580公斤;
• 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23个村(社区)实现养老托幼服务全覆盖。
地域背景
万年县的“双重基因”
作为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这座赣东北县城始终面临特殊命题:如何在守护1.2万年前仙人洞遗址的同时,实现传统农业镇向现代化城镇的转型?
陈营镇的三重挑战
1. 产城矛盾:县城核心区与万亩农田的空间博弈
2. 文化断层:年轻群体对稻作文化的认同危机
3. 治理滞后:15万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占比达23%
破局方法论
黄淑媛提出“像种水稻一样做治理”的理念,形成三大创新路径:
空间再造
• 将高铁新城规划与农田保护区“镶嵌式”布局,保留3000亩稻田作为城市绿心
• 在工业园区屋顶建设“空中稻田”,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
文化激活
• 开发“春播秋收”沉浸式文旅线路,带动周边6村发展民宿集群
• 创办“稻乡新青年”培训计划,培育230名本土直播人才,2024年电商销售突破8000万元
服务升级
• 创建“银发智库”,组织退休干部参与矛盾调解,信访量同比下降67%
• 推行“早巡夜访”工作制,镇领导班子年均走访群众4000户次
治理启示录
从“解题”到“破题”
当被问及治理心得,黄淑媛展示她的“三件法宝”:
1. 磨得卷边的民情笔记本:记录着2019年以来收集的5723条群众诉求
2. 泛黄的稻种标本盒:收藏着从农户家征集的17个传统稻种
3. 智慧大屏遥控器:实时监测全镇68个智慧治理模块运行数据
数据背后的温度
• 在陈营镇党群服务中心,电子屏滚动着特殊“考勤”:书记今年已参加23场村头板凳会
• 镇档案馆里保存着3.7万份《群众需求跟踪表》,90%事项办结时长不超过7天
社会评价
“她让稻田长进了高楼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点评
“黄书记的手机号是我们企业家的‘110’。”——万年芯微电子总经理刘振华
“现在孩子知道米饭不是超市生的了。”——陈营镇中心小学学生家长李女士
【注】本文数据来源:
1. 万年县2024年统计公报
2. 陈营镇人民政府年度工作报告(2023-2024)
3.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稻作文化传承创新典型案例集》
来源:Chiika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