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则 “南阳又一工程耗资 650 亿,根本干不完” 的视频在网络平台引发热议。视频中耸动的标题与模糊的表述迅速点燃舆论场,短时间内形成裂变式传播。随着南阳市委网信办及时介入调查,这场由虚假信息引发的舆情风波最终以视频下架、真相澄清收场,却给社会治理与网络
近日,一则 “南阳又一工程耗资 650 亿,根本干不完” 的视频在网络平台引发热议。视频中耸动的标题与模糊的表述迅速点燃舆论场,短时间内形成裂变式传播。随着南阳市委网信办及时介入调查,这场由虚假信息引发的舆情风波最终以视频下架、真相澄清收场,却给社会治理与网络生态建设带来深刻启示。
据官方通报,涉事账号 “南阳萌瓜直聘” 在未核实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通过拼接模糊画面、配以夸大其词的解说,制造出所谓 “天价工程” 的假象。这种典型的谣言传播模式,往往利用公众对重大项目的天然关注,通过数字冲击制造话题爆点。经南阳市发改委等职能部门联合核查,该市从未立项过任何投资规模达 650 亿元的工程,所谓 “根本干不完” 的表述更是毫无事实依据。
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南阳网信部门展现了高效的应急处置能力。从接到网民举报到完成事实核查仅耗时 12 小时,既依法要求平台删除不实视频,又通过 “清朗河南” 政务平台同步发布权威信息。这种 “双轨并行” 的处置策略,既阻断了谣言传播链,又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填补信息真空,有效遏制了谣言可能引发的次生舆情。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中官方通报特别提及南阳当前在建及立项的 57 个重点项目。这些涵盖交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工程、产业升级项目的真实数据,既是对谣言的有力回击,也展现出地方政府推进城市建设的务实态度。如总投资 89 亿元的郑渝高铁南阳段扩建工程、投资 42 亿元的白河生态治理项目等,每个项目都经过严格可行性论证与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与网络传言中的 “天价工程” 形成鲜明对比。
从法律层面审视,我国《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已为网络谣言治理提供制度保障。此次涉事账号的行为,涉嫌违反 “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的禁止性规定,网信部门可依法对其采取账号禁言、功能限制等措施,情节严重者还将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这种法律震慑对遏制 “流量至上” 的造谣冲动具有显著作用。
更深层次看,谣言传播背后折射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复杂心态。部分网民对地方重大项目存在 “投资越大越浪费” 的认知偏差,这种非理性情绪容易被别有用心者利用。破除这种认知迷雾,需要政府建立更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例如定期公示重大工程进度、开通财政资金查询通道,用阳光政务消解公众疑虑。
此次舆情事件犹如一面镜子,既照见个别自媒体为追逐流量突破法律底线的乱象,也映照出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谣言的治理智慧。当 “650 亿工程” 的荒诞叙事撞上事实真相的铜墙铁壁,不仅验证了 “谣言止于公开” 的传播规律,更凸显构建政府主导、平台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的紧迫性。唯有让真相永远跑在谣言前面,才能守护好亿万网民的数字家园。
来源:超爱吃肉的大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