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三角品牌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涵,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分别提出“上海品牌”“品质江苏”“浙江制造”“皖美品牌”的品牌发展战略,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就,长三角区域也成为品牌集聚和品牌创新的重要地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而品牌,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抓手和支撑维度。
长三角品牌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涵,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分别提出“上海品牌”“品质江苏”“浙江制造”“皖美品牌”的品牌发展战略,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就,长三角区域也成为品牌集聚和品牌创新的重要地区。
区域版图闪耀品牌名片
作为我国重要的区域增长极,长三角地区的三省一市在产业方面各有其独特的优势。从产业布局看,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机器人、量子科技、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已具备竞争优势。三省一市正逐步同频放大区域优势、产业优势、品牌优势。
品牌正在成为现代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世界各国都把品牌建设上升到战略层面,品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上海处在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的新征程,在推动我国品牌战略过程中,承担着新的使命,率先探索一条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作为长三角的龙头,上海市正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并着力推动品牌提质升级,持续优化品牌发展环境,更好服务品牌扬帆出海,推动品牌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江苏品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入选2024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的江苏品牌有6个,数量位居全国第2。前不久,江苏发布《“品质江苏”建设行动方案》,为“品质江苏”建设描绘出清晰的发展蓝图,将打造更多更好的中国品牌。
浙江品牌始终秉持敢为人先、精研创新、诚信立本、开放包容的精神砥砺前行,在品牌建设与推广、质量提升与标准引领、产业升级与协同发展、创新驱动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浙江在全国率先推出“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制度体系,对符合标准的浙江企业和产品进行品牌形象认证,以全面提升浙江产品整体质量和综合形象。“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借鉴了“德国制造”“美国制造”等发达国家经验,其界定是整体反映、综合体现浙江企业和产品形象的区域公共品牌,目标定位是高品质、高端化。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员,安徽近年来在工业领域深化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安徽已初步建立起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4个万亿级、10个千亿级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实现从样品到产品、从商品到精品的转化,安徽出台深化“三品”战略专项政策,在提升研发设计中试能力、提高精益制造水平等关键环节,集聚更大力量形成突破,打造工业精品矩阵。
安徽还提出,到2027年,全省制造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明显提升,形成进阶升级的安徽制造精品矩阵,推动“安徽制造”成为在市场有竞争力,在全国有知名度,在国际有影响力的皖美品牌。
产业协同共生品牌认同
4月28日—29日,2025长三角品牌大会(宁波)暨第十四届宁波品牌双评选活动在宁波举行。大会以“创新、协同、共赢,打造世界级品牌生态圈”为主题。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政府代表、知名企业家、品牌专家及媒体代表数百人参与大会,共同探讨品牌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趋势,助力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深化落地。
去年11月,2024长三角品牌发展大会暨首届长三角品牌建设专业委员会成员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以“品牌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建设”为主题,专注于“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时尚消费、现代农业”四大新质生产力领域,展示长三角品牌创新发展的最新成就,深入探讨品牌创新、文化自信与新质生产力互融互促新路径,助力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品牌竞争力、影响力,深层次促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三省一市这样的交流合作活动越来越多。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三省一市积极响应国家品牌战略,深入开展质量奖评定、品牌国际认证认可、商标品牌培育、标准标识制度、质量品牌培育、中华老字号认定、农业品牌培育等工作,探索品牌建设新路。同时,三省一市注重产业协同、科技创新、市场一体化等,以加快品牌建设,助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长三角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在4小时内解决零部件供应。“上海生产芯片,浙江生产压铸机,江苏生产电池,安徽生产整车。”这句话广为流传。1—3月,沪苏浙皖汽车产量分别为37.04万辆、52.16万辆、38.72万辆、76.17万辆,三省一市汽车产量累计达204.09万辆。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1—3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56.1万辆和747万辆。这意味着,全国每生产4辆汽车,就有1辆来自长三角地区。在长三角这片区域面积仅3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聚了理想、吉利、零跑、蔚来、江淮等多个自主汽车品牌。
集成电路与人工智能产业方面,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五分之三,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占三分之一,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占全国48%。上海张江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共建“合肥先进光源”,推动量子信息、核聚变等前沿科技研发。长三角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长11.17%,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
长三角通过产业协同、科技创新、市场一体化及政策创新,构建了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其成就不仅体现在经济规模(占全国GDP近1/4),更在于形成了“创新策源—产业转化—市场辐射”的完整生态,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
一体化赋能品牌“朋友圈”
尽管长三角地区的品牌数量较多,但整体上还缺乏世界级知名品牌。在世界500强品牌中,来自长三角的品牌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存在国际美誉度不够、品牌溢价能力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加快长三角品牌建设和国际化步伐,就需要聚焦高端品牌打造,争取更高层次的区域品牌协作和联建。
实现长三角品牌一体化发展,增强三省一市的协同力、凝聚力、竞争力、执行力是重要选项。
在具体行动中,可以考虑依托一体化优势和创新资源,通过协同机制、产业升级、国际对标等路径,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共同的制度与政策,是品牌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因此,长三角区域可以就完善品牌建设制度,加强品牌战略相关政策法规的统一性和品牌建设的协同性。同时,可以进一步发挥长三角品牌建设联盟的作用,把品牌建设的宏观战略要求转化成可操作、能落地的具体举措。
此外,可以探索以“中国长三角”为统一品牌标识和形象,增强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共同塑造长三角世界级品牌形象。具体做法上,对内,整合优势资源,做实品牌经济,打造全国质量品牌建设示范样板;对外,发挥品牌集群效应,以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为总体目标,推动“中国长三角”品牌走出去。
品牌一体化背后是其他一体化发展的协同。沪苏浙皖四地的产业经济各具特征和资源优势,对于不同城市和地区,可以制定相应的品牌发展策略,实行差异化的产业定位,通过品牌专业分工实现产业科学布局。合理配置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研发总部和生产基地,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真正建立区域间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加强产业合作和技术创新链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建设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联合打造一批高水平服务业集聚区和高端服务品牌。
记者手记长三角地区多年来都是稳固全国经济基本盘的“中坚力量”和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从DeepSeek、人形机器人、eVTOL飞行器等科创成果崭露头角,到钢铁、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基底”革新升级……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新质生产力动能澎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并肩起舞”。自主创新不断激发品牌活力,过硬质量持续夯实品牌根基,现代治理保障品牌建设,积极履责提升品牌形象。
作为勇当创新开路先锋和改革开放新高地的三省一市,在推进品牌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既要分工协作,又需各扬所长。作为龙头的上海,正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断增强对长三角腹地、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辐射带动能力。江苏、浙江、安徽都具有自身显著的优势,也在充分发挥各自在科技创新、实体产业、交通区位、生态环境、空间腹地等方面的“独门绝技”,因地制宜塑造细分领域核心功能,与上海一同形成长三角的功能有机体,为长三角品牌一体化打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来源:安徽经济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