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少年时》:为什么教养男孩,比我们想的更困难?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2 15:23 1

摘要:《混沌少年时》 讲述 了一个 从表面上看再 简单 不过 的故事:13岁 的 男孩杀死了女同学。这部 只有 4集 的迷你剧一经 播出 , 就引起 了全球范围内的 热烈讨论,一举成为网飞 上 最受欢迎的英剧。

《混沌少年时》 讲述 了一个 从表面上看再 简单 不过 的故事:13岁 的 男孩杀死了女同学。这部 只有 4集 的迷你剧一经 播出 , 就引起 了全球范围内的 热烈讨论,一举成为网飞 上 最受欢迎的英剧。

评论 认为, “ 影片其实将这场悲剧归因到有毒的男性气概身上”,许多讨论也就此展开。 然而,这或许又是一重误解。任何 单一的归因都无法解释,少年为何杀人?剧中的每集都由一个长镜头贯穿始终,视点被不同的角色带跑,又不断被带回到这个问题。形式服务于表达——那是一种混沌的无力感,从家庭、学校、社交网络再到整个社会,围绕青少年成长的支持系统,都在被侵蚀与瓦解。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的数据, 全世界每年约有19.3万起凶杀案发生在15-29岁的青年中,占全球每年凶杀案总数的40%。 大多数青少年凶杀案的受害者是男性,大多数肇事者也是男性。

女性主义兴起后,“男的不行”成为一种流行说辞,但这同样也是一种没有指向的“撒气”。男子气概当然有毒,父权制理应被推倒。但我们应该如何养育男孩?如果我们只教育女孩,那我们建立的是什么样的未来?

写这篇稿子时,我正好在家附近的社区图书馆工作。社区图书馆有不少育儿书籍,一眼扫过去,只有“如何养育女儿”和“如何教育孩子”两类,没有一本书指导人们教育男孩。我和工作人员聊起这件事,她愣住了——可能是从来没想过这件事。“大家都怕女生走歪吧,但好像男孩不太用教育。”

被社交媒体放大的“有毒 男 性气 概 ”

剧集的主角 杰米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英国蓝领家庭:父亲是水管工,母亲是家庭主妇,还有一个正在上学的姐姐。受害者凯蒂则是杰米的同班同学。

杀人动机看似简单:凯蒂的裸照在学校疯传,她成为同学们嘲笑的对象。杰米试图趁机约她出去,被凯蒂视为侮辱,在Instagram上公开攻击了他。愤怒之下,杰米找凯蒂理论,最终刺死了她。

“有毒的男性气概”(Toxic M asculinity )当然是这起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词 起源于1980年代的男性研究,批判那些要求男性压抑情感、贬低他人、通过控制和支配来定义自身价值的性别规范。这种文化不仅伤害男性自身,也加剧了社会的性别不平等。在剧中的体现就是: 杰米无法获得凯蒂的好感,即便在她被“万人鄙夷”之时也不例外。这种对男性尊严的极致羞辱,点燃了他内心的愤怒与暴力。

但 一个直觉上的疑问是:为什么一个13岁的少年,会如此深刻地内化了“有毒的男性气概”?按理说,年轻一代的性别观念应该更“进步”才对。

现实或许恰恰相反。 英国Safeline组织指出, 近年来,小学和中学男生对色情内容的依赖和厌女情绪显著上升。 有研究认为,这与女性主义对传统男性形象的挑战有关:旧有的男性认同瓦解了,但符合新时代价值观的新男性范本尚未出现,导致部分年轻男性回归传统的父权式认同。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 杰米的“失败”显得格外刺眼。剧集中有个细节,杰米非常在意父亲的评价。父亲曾带他去踢球,当他表现不佳时,父亲只是默默移开了视线。出身劳工阶级、身材强壮的父亲,是传统男性气质的化身。在杰米眼中,父亲“移开视线”的瞬间,意味着彻底的失望和否定。这种沉默的失望,比责骂更具杀伤力。

而 凯蒂的蔑视则进一步激化了杰米被否定的伤痛。当然,受害者不需要完美无瑕,这里剧集只是隐约提示了一个更复杂的现实:父权文化不仅塑造男性,有时女性也无意识地沿用它的逻辑。

凯蒂用“Incel”(非自愿单身者)羞辱杰米,暗示他单身是因为人生失败,无意中也认同了“性资源定义自我价值”的父权标准。而每当有人用父权逻辑攻击他人时,父权文化便得到一次加固。

《混沌少年时》

更重要的是,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一切被进一步放大和激化。

Incel的概念最初由一名加拿大女大学生Alana在1990年代提出,原本只是出于对亲密关系困惑的探讨。但随着网络的发展,Incel网络社群发生了极端化的转变,成为一个由年轻男性主导的群体,他们坚信每个男性都应当获得性满足,都有“应得女人”的权利。

Incel们信奉“二八理论”和“红药丸理论”,前者意味着20%的男性掌握了80%的女性资源(即“二八法则”),因为他们有钱或者长得帅。“红药丸”概念则来自于黑客帝国,意味着“选择真相”,但在如今的网络文化中,则鼓吹男性要觉醒、拒绝被女性操控,强调通过金钱、地位与冷酷性格来成为“高价值男人”。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本身的运作逻辑—— 碎片化、标签化、极端化与流量至上 ——也在助推暴力的发生。 伦敦大学学院与肯特大学的联合研究表明,TikTok等平台倾向于向年轻、孤独、焦虑的男性推送厌女内容,加厚了信息茧房,也加剧了他们对女性的敌意。

在剧集中,凯蒂和杰米的冲突几乎是典型社交媒体式冲突的缩影:他们不对话,而是相互贴标签,凯蒂骂他是“Incel”,杰米则回击她是“霸凌婊(Bully Bitch)”。

当标签先于经验变成认知,当双方都只把对方视作“扁平的敌人”,那么,攻击就变得正当而自然。在杰米的认知里,刺死凯蒂,不过是对“霸凌婊”的报复。因此,在第一集中,即便面对监控录像这样铁证,杰米仍然坚称:“我没有做错。”

社交媒体不是造成“有毒男性气概的根源,但它像一面放大镜,将父权文化中积累已久的愤怒、羞辱与焦虑放大到了极致。而当旧有的价值体系崩塌,新的人格模仿模式尚未诞生时,总有人会选择用最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

在《混沌少年时》中, 那种方式, 就是杰米捅向凯蒂的刀。

《混沌少年时》

家庭 与学校 都接不住的 互联网一代

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会 指出,美国青少年每天的屏幕使用时间可高达9小时。

这意味着,青少年在极其脆弱的青春期,就被无限量地暴露在互联网的信息洪流中。青春期的大脑高度可塑,使得这一代青少年更容易被网络内容塑形,比如厌女言论。还有研究发现,互联网成瘾者在共情他人痛苦时表现出明显障碍,情感和认知层面都受到了侵蚀。

剧集中的少年们对生命的冷漠令人震惊。第三集,心理专家问杰米:“你理解什么是死亡吗?”杰米沉默良久,无法回答。但杰米并不是孤例。在剧中的学校里,这种对生命的漠视几乎成了一种常态。第二集,当警方人员到班级宣布惨案发生时,有男生兴奋地大笑,其他同学也跟着起哄。他们像在谈论一场与我无关的流言,而不是一条消逝的生命。

剧集并未将杰米和同学们的漠视归因为网络,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呈现出了如今教育系统面对移动网络的无力。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但学生们仍有无数种办法偷带。负责这个案件的男督查在学校走访时发现,即使警方没有透露消息,但学生们也知道案件发展。老师无奈地告诉他,“孩子们什么都知道。”

有英国老师 在 看完剧 集后 指出,杰米 的 学校存在诸多问题。 在英国,公立学校会根据管理水平、学生行为等标准被评为“outstanding(优秀)”“good(良好)”“requires improvement(需要改进)”和“inadequate(极差)”四个等级。

这位教师分析,剧中杰米所在的学校,很可能属于“requires improvement”的水平——而这恰恰是英国许多中小城市学校的普遍状况。理论上,学校应该配备安全员、心理咨询师等支持岗位,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地区的教育系统资金短缺,资源匮乏,自然也就无力监管学生在网络空间里的行为。

杰米的父母,也从未真正意识到互联网对儿子的影响。第四集中,杰米的父亲面对儿子的杀人指控,满脸困惑——在他眼里,儿子只是每天回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上网罢了,“这又能出什么问题呢?”

没有人能怪罪这对父母。说到底,出生于7/80年代的水管工和家庭主妇,要如何得知,成长在社交媒体时代的儿子,正在以一种他们无法理解的方式被塑造成另一个人?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项调查,约70%的父母承认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的线上活动,只有22%的父母会使用家长控制工具来尝试管理。

《焦虑的一代》一书指出,1995年以后出生的孩子,成为了“焦虑的一代”, 原因正是父母在现实中过度保护,在网络世界却保护不足。 而且,只要有几个孩子拥有了智能手机,开通了社交账号,其他孩子也会被裹挟进来,最终无人能够置身事外。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又该 如何期待孩子在孤独、羞耻与挫败面前,保持冷静、共情与自省?

《焦虑的一代》

乔纳森·海特 (美) 著|赵学坤 译

湛庐文化|中国纺织出版社

2025年3月

在第四集中,杰米的父母称赞女儿衣着好看,她轻轻回答:“搭配是一切(combination is everything)。”这似乎也是剧集的隐喻:性别文化、网络、学校、家庭、社交圈环环相扣。如果其中某个环节能更稳固,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表面上,杰米有喜欢的老师和朋友,但细究下来,这些关系都显得脆弱而浅薄。

杰米曾表示自己最喜欢历史课,可当督查向历史老师了解情况时,对方却冷淡回应:“我很少见到他……这些孩子一个个都贼难搞(fucking impossible),你还想让我怎么样?”

而杰米的所谓“朋友们”,在面对督查的问询时,也显得漠不关心。其中一个男孩甚至更在意督查年轻时是否受女孩欢迎。这也印证了杰米自己对朋友的定义:那些在Instagram发帖时会Tag他的人。

当所有社交关系都靠不住时,孤立感便悄然生长。有研究显示,人际失联会导致攻击性上升,美国国土安全部的一份报告也指出,社交孤立的儿童更容易被极端思想吸引,增加暴力风险。剧中,洁得在失去唯一朋友凯蒂后,也爆发了暴力倾向。

《混沌少年时》里,杰米的困境并 非孤例 。男督查的儿子遭遇校园排挤,女警官也曾坦言自己的中学生活和杰米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她遇到了一个好老师;而悲剧发生后,男督查也试着重新搭建与儿子的联系。

在谈到这里时,女警官总结道:归根结底,孩子们只需要一件东西——让他们相信自己还可以。

《混沌少年时》

今天,到底该怎么养育男孩?

在第一集结尾,警察和父亲都向杰米提出了那个所有人都想问的问题:你为什么要这么做?遗憾的是,直到第四集结束,《混沌少年时》都没能正面回答这个疑问。

但是,杰米的姐姐或许提供了另一些线索,她体贴、聪明、勇敢,当杰米的案件为家庭招来排挤时,她拒绝父母搬家的提议—— 因为杰米是家人,而逃离也解决不了问题。

父亲感慨,我们是怎么养出了这样的女儿?母亲回答,和我们养育杰米的方式一样。

同样的家庭,同样的养育方式,为什么女儿和儿子 截然不同?当然不是“男孩不行”, 而是在今天,如何养育男孩,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法国记者、女性主义者奥蕾莉亚·勃朗在《当我生的是男孩》中也曾表达过类似的困惑。她写道,如果生的是女孩,她清楚该教些什么:如何成长为独立、自由的人,如何在不平等中坚持梦想。但对于男孩,她却满是疑问:他会不会成为一个在街头骚扰女性的人?会不会将大部分家务推给伴侣?会不会默许职场性别不平等?还是,能成为推动改变的一员?

她发现,自己没有现成答案。

几十年来,社会在努力教育女孩,教她们自信、独立,打破性别偏见,争取平等。但与此同时,少有人意识到,男孩的教育也亟需更新。

奥蕾莉亚提出,男孩也需要学习新的观念,比如理解“性同意”的真正意义,认识到性别不止二元划分。她提醒,不要用成人世界的观念去定义孩子,比如以“你以后一定很受女孩欢迎”来夸奖男孩,这其实在潜移默化地物化女性。

在父权制社会中,虽然男孩似乎更容易“胜出”,但他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变得更不自由。因此,奥蕾莉亚重新诠释了“男性气概”:真正的力量,来自面对自己的情感、关心他人、拥有同理心和分享的能力——这些品质并不仅属于女孩。

不过,她也坦言,传统性别话语无处不在,对孩子的影响根深蒂固。不可能靠一本育儿手册,或一套标准操作,来培养出一个“女性主义”的男孩。真正重要的是,时刻质疑社会性别带来的束缚,让孩子拥有更多的选择自由:关键不是删减可能性,而是不断扩增它们。

或许,这才是《混沌少年时》留给我们的真正疑问:面对这样一个悲剧,除了不断追问“为什么”,还要一起找到那条更宽广、更自由的路。

来源:朝夕浅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