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感受到我的灵气正在慢慢消失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16:31 1

摘要:为什么越长大,越感觉自己的灵气正在慢慢消失?小孩子随意说出口的话都是那么富有哲理,我们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小时候我分明也总被夸赞很有创造力啊?

为什么越长大,越感觉自己的灵气正在慢慢消失?小孩子随意说出口的话都是那么富有哲理,我们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小时候我分明也总被夸赞很有创造力啊?

那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看这个世界的方式正逐渐发生改变。

偶遇风景先摸手机而非驻足观赏,刷短视频时喜欢收藏一大堆“干货”,甚至读一本书也要焦虑到底能用在哪里......我们好像越来越习惯了带着功利视角去看这个世界,习惯用研究代替感受,习惯将世界与自我割裂开来。于是,我们那些最宝贵的感受正在慢慢失去,也错过了许多无法复刻的风景。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摆脱社会规训,用更纯粹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呢?也许在里克·鲁宾《创意行为》一书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本文摘选自《创意行为:存在即答案》,经出版社授权推送。

觉察

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我们针对事项,制定实现手头目标的策略。这相当于我们创造了一个程序。

觉察的运作方式不同。程序正在我们周围发生。是世界在行动, 我们只是在见证。我们对内容几乎没有控制力。

觉察是我们的天赋,使我们能够在此时此刻观察外界和自己内心正在进行的活动。而且我们可以在不干涉观察对象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注意到自己的身体感觉、生生灭灭的思绪和感受、声音或图像、气味和味道。

通过抽离式的留意,觉察允许一朵花、一件作品或者一切事物,在我们不干预的情况下更多地展现自身。

觉察不是你能强行进入的状态。它几乎不需要努力,但确实需要持之以恒。它是你主动允许发生的。在永恒的当下,正发生着种种变化。觉察,就是接受这些变化的存在,并与它们同在。

一旦你给源泉的某个方面贴上标签,你就不是在注意它,而是在研究它。任何把你从当下拽出来,让你不能继续和觉察的对象同在的念头,都会导致这个变化,无论是试图分析,还是觉察到了自己的觉察。分析只是一个次级功能。觉察最先发生,它就是与你注意到的事物的纯粹连接。如果有一件事让我觉得有趣或美妙,我会首先停留在那个体验里。事后我才会尝试去理解它。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具体被哪个事物引起注意,但我们可以改变注意的方式。

我们可以拓宽我们的觉察,也可以收窄它,可以睁眼或闭眼来体验它。我们可以让内在安静,从而更多地感知外在事物,或者让外在安静,从而更多地注意内在事物。

我们可以凑近某物,尽可能地贴近观察,以至于让它是其所是的基本特征都消失了;也可以后退,远远看去,它就像是另一个全新的事物。

我们对宇宙的感知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我们陶冶自己的觉察方式,就是在拓展宇宙。

这不仅扩大了我们创作素材的范畴,也扩大了我们生命的范畴。

容器和滤器

每个人都有一个内部空间。数据持续不断地填充进去。

它保存着我们的思想、感觉、梦和经历的总和。让我们姑且称之为容器。

和雨水落入桶里不同,信息并不直接进入容器。它要经过滤器的筛选,这个过滤过程在每个人身上都不一样。

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能通过这个滤器。通过滤器的部分,也不总是忠于原貌。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简化源泉的方法。我们的记忆空间是有限的。我们的感官经常会错误地感知数据。我们的大脑没有处理周围所有信息的能力。我们的感官会被光、色彩、声音和气味淹没。我们甚至会无法区分不同的对象。

为了在这个庞大的数据世界中找到方向,从容地行动,我们从小就学会只关注那些看起来至关重要或特别有意思的信息 ,并将其他信息屏蔽。

作为艺术家,我们致力于寻回孩童般的感知能力:一种更天真的状态,那种免受功利或生存本能“审查”的惊奇和喜爱。

我们的滤器会不可避免地降低源泉智慧的程度,因为数据在进来的时候,被我们加工解读了。当容器被这些经过处理的碎片填充时,新旧素材之间会产生关系。

这些关系的产物,就是信念和故事。其中有的关于我们自己、我们周围的人,以及我们生活世界的本质。最终,这些故事会凝聚成世界观。

作为艺术家,我们想要稍微搁置这些故事,并为那些不容易与我们的信念体系限制相配的大量信息留出空间。我们能接纳的原始数据越多,对其处理越少,我们就越接近自然。

我们可以将创造性行动看作这样一个过程 :将我们容器中的全部内容作为备选素材 ,挑出在当下感觉有用或重要的元素,并重新呈现它们。

是源泉在通过我们显形,是源泉被做成了书籍、电影、建筑、画作、餐食或者公司—任何我们选择的形态。

如果我们选择去分享我们的创造物,它们可以再进入循环并成为他人创作的基础素材。

源泉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滤器提炼。 容器接收。

这个过程,往往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内。

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个默认的系统是可以被绕过的。我们可以通过训练,改进我们与源泉之间的接口,从而大大扩展容器的接收能力。就像换一件乐器也许不是改变音乐质感最容易的方式 ,但它可能是最有力的方式。

未见之地

在传统的定义中,艺术的目标是创造实体或数码的物件。做出陶器、书籍和唱片,放在架子上。

虽然艺术家通常意识不到,但作品本身是一种更大愿望的副产品。我们创作的目的不是制造或销售什么。创作行为,是一次进入神秘领域的尝试 ,一种超越的渴望。我们的作品允许我们将对内在景观的一瞥分享出来,这景观超出我们理解的能力。艺术是我们通向未见之地的传送门。

不借助一些灵性的成分,艺术家会面临重大的障碍。灵性世界提供了一种惊奇感和一定程度的开放心态,它们在科学理性范畴里不太容易找到。理性的世界可能是狭隘的,到处是死胡同,而灵性却能展开无限的视角,呼唤奇妙的可能性。未见之地,无边无际。

对于一些主要活跃在智力范畴内的人,或者一些将灵性这个词直接等同于宗教信仰的人而言 ,这个词可能没什么道理。如果你只愿意把灵性简单地看作对万物相连的信仰 ,没关系。如果你把它想成相信魔法,也可以。一个事物会因为我们的相信而具备一种势能,这与它能否被证实无关。

当你采用灵性的方式看待世界时,在这个世界里,你并不孤单。表面之下有更深层的含义。你可以汲取周遭的能量来提升你的工作。 你属于某种因过于庞大而无法解释的事物—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

汲取这种能量在你的创作路上非常有用。这个原则的成立,只需要你的相信。就当它是绝对真实的,相信并行事。不需要证据。

当你创作时,你可能会注意到有些巧合出现的频率明显超出了一般概率—仿佛有另一只手在引导你向某个方向前进。就好像有一种内在的知晓,轻轻地告诉你该如何行动。信仰让你能够相信这个方向,你并不需要理解它。

尤其要留意那些令你屏住呼吸的惊叹时刻—美丽的日落,不寻常的眼睛颜色,动人的音乐,复杂机器里的巧妙设计。

如果一件作品、一个意识的碎片或一个自然界的元素,使我们能够以某种方式接触更宏大的存在 ,那就是它包含的灵性成分在显形。对未见之地的惊鸿一瞥,就是它给我们的奖励。

寻找线索

可用的素材无处不在。它们蕴含于对话、大自然、偶然的相遇和既有的艺术作品中。

在创意方面遇到难题,要密切关注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寻找提示新方法的线索,或者寻找途径进一步发展当前思路。

一位作家可能坐在咖啡店里为一场戏绞尽脑汁,考虑一个角色接下来会说什么。也许会从另一桌的喧闹中听到只言片语,拿来直接就能用上,或者至少被提示了一个可能的方向。

我们只要保持开放状态,就能不断收到这种消息。一本书读着读着,会出来一句引人注目的引语;一部电影看着看着,会浮现一句让我们停下来反思甚至倒回去反复播放的台词。有时候,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那个答案。或者它可能是同一个想法在不同场景中重复自己—求你注意它,或者帮你确认你之前选定的方向是对的。

这些信息传递很微妙:它们时刻都在,但很容易被错过。如果我们不寻找,它们就与我们悄悄地擦肩而过,而我们永远不会知道。 留意事物间的联系,思考它们指向什么。

当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发生时,问问自己为什么。它想说什么?能否从中读出更大的意义?

这个过程不是科学。我们无法制造线索,或强迫它们显形。有时候,很用力地到处寻找特定答案或求证一个特定思路是有用的。 但另一些时候,完全放下这个意图才是有用的。

艺术家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解码这些信号。你越开放,就会发现越多线索,也越不需要用力寻找。如此下去,你就可以减少思考,开始更多地倚重内心浮现的答案。

你不妨这么想象:外部世界就像一条传送带,不停地运载着接二连三的小包裹经过你。你要做的第一步,是注意到传送带的存在。 然后,随时都可以拿起其中一个包裹,打开它,看看里面是什么。

一个有帮助的练习可能是拿一本书,随机翻到某一页,读出你视线落向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如何在某种意义上与你在意的事有关。这种相关性当然是巧合,但你也可以选择接受另一种解释,即此处不是只有概率在发挥作用。我阑尾破裂的时候 ,给我做诊断的医生要求我立刻去医院开刀切除 ,没有别的选项。当时我在附近的一家书店里,无意间看到前面桌子上有一本安德鲁 ·威尔医生的新书。我拿起它,随手翻开。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话是 :如果医生要切除你的身体的一部分,并告诉你留着它没有用,不要相信他。我所需要的信息恰好在那一刻展现在我眼前。我的阑尾至今还在。

当线索出现时,有时候感觉像是一个精密的机械钟表在运转。仿佛宇宙用各种迹象轻轻地拍了拍你,告诉你它站在你这边,愿意提供你所需的一切,以帮助你完成使命。

实践

在野外,动物为了生存,必须缩小自己的视野。聚焦可以防止关键需求的干扰。

食物,居所,天敌,繁殖。

对于艺术家来说,这种反射行为是阻碍。拓宽视野,可以让人注意并收集到更多有意思的时刻,建立一个素材宝库,以备不时之需。

实践是对概念加以运用。这可以帮助我们产生所期望的心态。 我们只要不断地练习打开我们的感受,就更有可能在平时生活中保持这种开放状态。我们在养成一种习惯,让自己的生命持续处在宽广的觉察状态。

加深这种实践,就是在与源泉建立更深刻的关系。通过减少滤器的干扰,我们更能够认识到周遭的节奏和运动。这允许我们以更和谐的方式与之互动。

人类注意到地球的公转、自转,并选择顺应其季节生活,某种了不起的事情就此发生。我们彼此连接了起来。

我们开始将自己视为更大整体的一部分,这个整体不断地再生着。然后,我们可以接触这种全能的、散播的力量,并乘上这道创造的浪潮。

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实践,我们可以制订一个每日或者每周的计划,在指定时间进行具体的仪式活动。

不一定非得是什么大动作,小小的仪式也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

比如我们可以每天早上醒来时缓慢地深呼吸3次。这个简单的动作可以帮助我们进入一条安静、专注、活在当下的轨道,开始新的一天。

我们也可以用心地慢慢品尝每一口饭菜。每天在大自然中散步,用感激和连接之心,观看进入我们视野的一切。入睡前,花一点儿时间来感受自己的心脏跳动,血液在血管中流淌。

这类练习的目的并不在于动作本身,正如冥想的目标不在于冥想本身。 目的在于改变我们在其他时候看世界的方式。这相当于增长我们精神的肌肉,从而更敏锐地调谐。这才是练习的目的。

觉察需要刷新。即使是一个好习惯,时间长了也会变得麻木,需要破旧立新。

直到有一天,你会注意到你无时无刻不在实践觉察,做什么事都是保持开放状态的,随时准备接收信息。

浸入

拓宽觉察实践这件事,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决定开始。

尽管想要拓宽觉察实践是为好奇心或渴望所激发的,但觉察不是一次搜索。我们渴望看到美丽的事物,听到美妙的声音,引发深沉的感受。我们迷恋、惊异于这些东西,并不断地学习。

为了满足这种强大的本能,可以试试让自己浸入经典艺术作品。 阅读最伟大的文学作品,观看最好的电影,仔细观赏对后世有巨大影响力的绘画作品,参观地标建筑。没有标准的清单,每个人对伟大有不同的衡量标准。经典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尽管如此,接触伟大艺术作品依然构成一种邀请,带我们前进,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你愿意坚持一年每天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而不是阅读新闻, 一年以后,你对伟大事物的敏锐体察的进步,会明显大于选择后者。

这适用于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不仅是艺术,还有我们选择交往的朋友、开展的对话,甚至是进一步反思的想法。所有方面都会影响我们辨别好与很好、很好与伟大的能力。它们帮助我们确定,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更值得花在哪儿。

因为有无尽的数据唾手可得,而我们用于存储的带宽有限,需要谨慎使用,所以我们可能要细细甄选,以保证摄入内容的质量。

这不仅适用于创作具有长远影响力的艺术这种大目标。即使你只是想做一顿便饭,只要你在烹饪过程中用心体验优质食材的新鲜, 做出来也会更好吃。提升你的味觉。

目标不是学会模仿伟大,而是校准我们内心对伟大的衡量标尺。 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成千上万个更好的选择 ,最终通往我们自己的伟大作品。

自然作为老师

在所有我们可以体验的伟大作品之中,自然是最绝对和最持久的。我们目睹四季变化,在山脉、海洋、沙漠和森林中感受自然。 我们在每个夜晚月亮的阴晴圆缺、斗转星移中体会自然。

户外探索从不缺乏敬畏和灵感。哪怕我们把一辈子只用在观察自然光影明暗随着时间的变化上,也能不断产生新的发现。

欣赏自然之美,不需要我们理解自然。对于所有事物都是如此。 只要你在驻足惊叹于美丽的事物时保持觉察即可。

我们看见鸟群列一字长蛇阵于暮色中穿行,或者在一棵千年的巨型红杉脚下仰望。大自然中蕴含着如此多的智慧 ,当我们觉察到它时,它唤醒了我们内在的可能性。通过与大自然交流,我们也更加接近自己的本性。

如果你从潘通色卡里挑选颜色,颜色只有有限个。如果你走进大自然,你的调色板就是无限的。每一块石头都有颜色的变化,世上没有一罐油漆能确切地模仿任何一块石头的色调。

大自然让我们标记、分类、简化和限定的习惯显得狭隘。 自然界比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复杂无数倍,它纷繁交织,神秘而美丽。

加强与自然的连接就是在浇灌我们的精神,自然对我们的精神有益,也就有益于艺术创作。

我们越接近自然界,就越容易意识到我们并非孤立的个体。当我们创作时,我们不仅在表达自己独特的个性 ,也在展示我们与无限的共同体的无缝连接。

本文摘编自

《创意行为》

作者:[美]里克·鲁宾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存在即答案

译者:重轻

出版年: 2025-4-2

新版微信修改了公号推送规则,不再以时间排序,而是根据每位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算法推荐。在这种规则下,读书君和各位的见面会变得有点“扑朔迷离”。

来源:凤凰网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