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远必诛,莎车王传首长安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1 19:56 1

摘要:乌孙本是西戎的一种,古时称为昆戎,乌孙王号称昆莫,和汉朝皇帝、匈奴单于异曲同工。乌孙与月氏为了争夺河西走廊大打出手,月氏攻杀乌孙昆莫难兜靡。乌孙大将布就翎侯带着难兜靡的幼儿猎骄靡藏匿草间,狼为之乳,鸟为之哺(鸟衔肉喂养),乌孙人以之为神。后来布就翎侯带着猎骄靡

(本文1.6万字)

乌孙和莎车是怎么联系到一起的呢?有汉朝皇族血脉的乌孙王子,成为莎车王,却被莎车人所杀。结果莎车王呼屠征自杀,传首长安。

【乌孙占据伊犁河谷】

战国时期,乌孙和月氏控制河西走廊,到战国末,月氏占据上风,逐渐将乌孙挤压出河西走廊。

乌孙本是西戎的一种,古时称为昆戎,乌孙王号称昆莫,和汉朝皇帝、匈奴单于异曲同工。乌孙与月氏为了争夺河西走廊大打出手,月氏攻杀乌孙昆莫难兜靡。乌孙大将布就翎侯带着难兜靡的幼儿猎骄靡藏匿草间,狼为之乳,鸟为之哺(鸟衔肉喂养),乌孙人以之为神。后来布就翎侯带着猎骄靡和数千族人,北上逃奔匈奴,求匈奴帮助复仇。

乌孙投奔匈奴之时,正好秦将蒙恬北上,匈奴败退,势力范围萎缩到阴山长城以北,甚至收缩到大漠以北。

月氏赶走乌孙,独占河西走廊,成为局部地区一股强大势力。

图-河西走廊

当月氏派人向匈奴索要乌孙漏网之鱼时,头曼单于却有自己的算盘,表面上与月氏议和,甚至送长子冒顿到月氏为质,以表诚意。

冒顿去了月氏,乌孙也在匈奴的地盘上扎根。留在河西走廊的乌孙人,有一部分逃到山中,闻乌孙小昆莫猎骄靡率众在匈奴地盘上定居,纷纷前来投奔。几年之后,寄居在匈奴的乌孙人有两万多,控弦数千骑。

匈奴经过几年的休养,兵力逐渐恢复,头曼单于打算试探性进攻月氏。通过小规模战争,进一步控制乌孙,也帮乌孙吸收更多战士来归附。

头曼单于屡次以乌孙为先锋攻击月氏,却因东胡、丁零在后方的威胁而铩羽而归。

后来冒顿从月氏逃回,成为匈奴大单于,统一漠北,并南下越过阴山,乌孙人一直追随。

乌孙寄居匈奴,希望用战功来增加实力,取得单于信任,帮助他们收复河西走廊。白登之围时,乌孙铁骑对阵汉军周勃部,展开凌厉攻击,双方都死伤惨重。

冒顿单于时期,右贤王呼安赤倾不断南下用兵,月氏人口消耗很大,便用战马皮毛换购汉朝的坚兵利器,以抵御匈奴。到老上单于时期,月氏已经挡不住匈奴右部南下的兵锋了。

公元前162年(西汉文帝后元二年),右贤王罗姑比大破月氏,迫使月氏西迁到伊犁河流域,称为大月氏。

匈奴率乌孙赶跑月氏,却没有将河西走廊让给乌孙人。右贤王将河西走廊一分为二,西部靠近西域的封给浑邪王,东部靠近汉朝的封给休屠王。两大部落王麾下各有众多小部落,他们听右贤王调遣,每年向右部进献大批牛羊骏马。

月氏人主力虽然跑了,但河西走廊还有若干羌人、月氏人的小部落,也都臣服浑邪王和休屠王。

如果乌孙人愿意,他们可以重回河西走廊,位居浑邪部或休屠部之下。乌孙人志不在此,实力却远不足控制河西走廊,为之奈何?

此时大月氏在伊犁河盆地,正和塞人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逐步融合。

乌孙昆莫猎骄靡做出西征的决定,既然月氏能征服伊犁河的塞人,乌孙为何不能?而且找月氏复仇,正好师出有名。

乌孙西迁的路线与月氏不同,他们是从匈奴右地出发的,因此塔里木盆地南部有月氏部落,乌孙人却主要分布在天山北侧和伊犁河谷。

图-大月氏和乌孙西迁

乌孙西征,首先穿过淖毛湖戈壁,第一个大的据点是蒲类海。

天山东侧有几座余脉,北天山、巴里坤山、哈尔里克山,这几座山围城一个盆地,隔绝了南北的沙漠。盆地西侧有一个湖泊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巴里坤湖湖面大致呈椭圆形,东西宽9千米,南北长13千米,总面积约113平方千米,古代面积最大时多达800多平方千米,几乎占盆地西部大部分宽阔处。

巴里坤湖海拔1585米,四周山峦起伏,湖中间是咸水的,但周围有面积更大的淡水沼泽地,水草丰美,是辽阔的牧场。高山下的冲积扇缓坡土质肥沃,草木丰茂,湖中碧波荡漾,有“迷离蜃市罩山峦”的奇观。每当盛夏,这里湖光山色,分外迷人,牧民们游牧湖畔,帐篷星点,牛羊骏马成群,牧歌悠扬。巴里坤湖流传着“汉姑泉”和“蒲类海”的美好传说。

后来乌孙主力继续西行,留下一部驻守,逐渐形成蒲类国,有425户,3102人,控弦1133骑。

蒲类人设庐帐,逐水草而居,善田作,骑射出众。蒲类人生存方式与乌孙完全一样,当年他们在河西走廊,就是游牧和农耕并存,与完全游牧的匈奴不同。

蒲类海周边只是乌孙中转站,此处容纳不下十几万人口,乌孙的目标是伊犁河盆地。

在博格达山与依连哈比尔尕山之间缺口,有一个月氏的部落,名为郁立师,中原称为郁夷。为了对付郁立师,乌孙将其从缺口处赶走,并留下一支兵马镇守。这部人马后来发展为且弥,有523户,3874人,控弦1310骑。

郁立师为了躲过乌孙追兵,举族迁徙到博格达山西北麓。乌孙人当然不会就此放过郁立师,仍派出追兵,郁立师则再次东迁上百里。追击的这支人马后来就在博格达山西北麓定居,发展为卑陆,有689户,2524人,控弦772骑。

郁立师在博格达山北麓游牧,有190户,1445人,控弦331骑。西有且弥和卑陆,东有蒲类,西边更远还有乌孙的主力,形势非常不利。但随着匈奴右部开始对乌孙用兵,天山东北部这些部落国家,全都臣服匈奴,众部落首要任务是在匈奴的控制与汉朝的羁縻下生存下去,而非自相残杀,郁立师也就得救了。

图-西域天山东部势力

乌孙人继续西行,来到依连哈比尔尕山北麓,也就是进入准格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一样,也有南北两条道,都是沿着沙漠与高山之间的绿洲行进。北道在阿尔泰山脉南麓,气候寒冷,骑兵即使一仗不打,也必定伤亡惨重。何况乌伦古河、额尔齐斯河流域还有凶悍的呼揭人。

乌孙人能否走吐鲁番盆地、焉耆盆地、巴音布鲁克草原这条线进入伊犁盆地呢?吐鲁番盆地的姑师国,或许对乌孙难以形成实质威胁,但越过觉罗塔格,来到焉耆盆地,焉耆人就没那么好对付了,实际上后来匈奴和汉朝也只是控制姑师(车师),拿焉耆没有办法,他们通过开都河连接巴音布鲁克草原,纵深太长了。

焉耆对外来的月氏、乌孙、匈奴、汉朝都很谨慎,从来不允许外来军队通过巴音布鲁克草原这个后花园,而月氏人甚至付出了一些人口代价才通过焉耆盆地北上。

乌孙继续西行,在依连哈比尔尕山北麓、博罗科努山北麓、艾比湖等地,一步一个脚印,和本地塞人通婚,深度同化与融合其他民族。

乌孙与月氏同化塞人的方式不一样,月氏是小规模贵族通婚但保持部落独立性,只求与当地的塞人和平共处;乌孙是大规模通婚,力求从文化上融为一体。

过了几年,乌孙基本控制准格尔盆地南部区域,牧马招兵,渐渐强盛。

图-乌孙的势力范围

此时的乌孙,终于越过阿拉套山与玛依力山之间的阿拉山口,从阿拉套山的北侧,绕到了伊犁河谷。

这场大战持续了十几年,乌孙中的塞人起了很大作用,伊犁河的塞人诸部,大多数保持观望,小部分倒向乌孙。月氏无力回天,只好继续南迁。

乌孙人占据伊犁河谷,牛马衔尾,群羊塞道控弦十余万,军容鼎盛,不愿再事匈奴。

月氏人在乌孙与塞人的联合攻击下,不得已退出伊犁河盆地,南下控制了阿姆河北岸,复国称大月氏,南边称为大夏,各城邦皆臣属大月氏。

【乌孙,西域兵力最盛者】

乌孙立足伊犁河谷后,发展迅猛,不再为匈奴养马,更不随匈奴出征了,乌孙昆莫猎骄靡一副与右贤王平起平坐的样子。右贤王的宏图伟业,是让乌孙重新臣服,令西域数十个部落国家都为匈奴牧马。西域国家多是逐水草而居的,城邑大多只有一圈可攀爬的围墙,比汉朝的要塞好打多了,即使对方逃了也可占据其肥沃草场。

公元前128年(西汉武帝元朔元年),正当卫青在雁门北鏖战时,右贤王出兵西域。

在右贤王罗姑比看来,汉朝主要御敌方向,肯定还是从云中、定襄、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这一线,此时河套与河西走廊都在右贤王手上,对汉朝形成攻势。

右贤王若出征乌孙,不必担心汉军反击。这几年汉军连续和匈奴本部与左部交战,兵力损耗数万,战马损失十余万匹,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

这年秋高马肥之际,右贤王罗姑比出兵八万余骑西进,除右部三万多骑,河套地区娄烦出兵两万五千,白羊出兵一万五千,河西走廊休屠部、浑邪部等各出兵数千,浩浩荡荡杀奔乌孙。

决定战争成败的,往往有天时地利人和三大因素,这次可说是天灭匈奴,八万余骑在准格尔盆地遭遇沙尘暴。

沙尘暴起,但见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惨雾,冷凄凄数群啼鬼,乱飒飒几阵悲风。匈奴对沙尘暴见怪不怪,不用号令全都跳下马背,牵马寻找石头等掩体,若四周空旷则人马都匍匐于地,用毛皮遮住人马眼鼻。

没想到这次沙尘暴持续时间很长,到夜晚寒气逼人,毛骨俱悚;狂飙刮地,人马俱惊;大军带来的火种,遇风即灭,吹之不燃。只见天昏地暗,茫然不辨东西南北。

半夜风息尘散,空中现出半轮新月。大小部落首领急令骑哨各自吹号,一来以屏阴气,二来使骑兵闻声来聚。这才发现军马损折无数,多埋于风沙之下。

其实经过沙漠,必然会遭遇沙尘暴,最佳的应对方式是躲在大石头或者断壁的背风面。如果实在找不到掩体,就只能匍匐在地面。如果几百人的小队人马,很有可能全体找到掩体。右贤王这次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他指挥不当,应该将八万人分成几十支队伍,这样损失就可控了。

后来李广利第一次远征大宛国,六万人大多数都葬身沙漠,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李广利第二次出征大宛国,就知道把大军分成若干队伍前后出发,并且走南北两线,这才避免了悲剧重演。

右贤王令各路人马继续西行,来到博罗科努山北麓集结,只剩三万余人,战马只剩两万多匹。

此时的乌孙号称控弦十八万八千八百骑,实际兵力也有十余万,右贤王士气低迷,不敢硬撼。乌孙莫昆猎骄靡也给右贤王罗姑比台阶下,划出一大片草场供匈奴人放牧。这年冬天,匈奴大军没有回来,右贤王还是想捞一些实质的好处再回兵。

右贤王派人到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说在乌孙取得大片牧场,希望各部再派人马去接受新的封地。

白羊、娄烦二王明知大军遭遇不测,不得已仍然拼凑了一万人马前去支援。白羊部和娄烦部占据的是秦汉旧土,直面汉朝控制的陇东高原,以他们的实力无法自保,只能依靠右贤王的庇护。

河西走廊休屠部和浑邪部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东边与汉朝之间还隔着几百里沙漠、荒漠,此前秦汉从未出兵河西走廊。西边几百里外是西域第一个国家楼兰,再往西千里之内都是沙漠小国,对河西走廊毫无威胁。即使匈奴在几千里外的乌孙占了一些草原牧场,休屠部和浑邪部也不能跨越这么远的距离管辖。河西走廊既没有外部军事威胁,对外扩张意愿也不强,所以一开始只各派了几千人跟随右贤王。后来得知匈奴大军被沙尘暴给灭了一大半,干脆一兵不发了。

总的来说,这年河套地区白羊、娄烦两部陆续派出五万骑前往西域,而且冬天没有回来。这个消息对汉朝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图-河套地区

趁年迈的罗姑比远征乌孙失利,汉军收复河套地区,军臣单于逼迫罗姑比禅让。军臣单于终于在其去世前一年,将一个儿子扶上了右贤王之位,罗姑比担任右贤王接近五十年,退下来后仍带着一群老骑兵征战。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原本计划结盟月氏,东西合击匈奴。此时张骞发现,月氏已经南迁,汉朝的西域战略,也转为联合乌孙,合击匈奴,目的是断匈奴右臂。

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元狩三年),漠北大战同年,卫尉张骞筹划再次出使西域,向武帝进言:“蛮夷恋故地,又贪汉财物,此时若厚赂乌孙,招其东居故地,以公主和亲,则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则其西南大宛、大夏、康居等,必闻风归附。”

河西走廊自浑邪王率众投降以来,汉朝将匈奴降兵部族迁离,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置属国安置。河西走廊兵力空虚,人口匮乏,常被匈奴偷袭。张骞的意思是把乌孙请回河西走廊故地,帮汉朝戎守边疆,以防御匈奴。在匈奴看来,乌孙人恩将仇报,二者必有恶战,如此匈奴的威胁自然减弱了。

不久张骞卷入夺嫡之争,武帝将其谪为中郎将(军职四品),率三百精锐,战马六百匹,赍[jī]金币丝帛数千万,牛羊万头,出使乌孙,目的是结盟乌孙夹击匈奴,断匈奴之右臂。

这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仍走河西走廊,这回汉朝已经完全控制该地区,不用担心休屠和浑邪,而且沿途有亭障、关隘、烽燧进行补给。张骞一行过楼兰、焉耆、车师,绕过天山山脉北部的依连哈比尔尕山、博罗科努山、阿拉套山,来到伊犁河盆地。

乌孙和月氏原来都在河西走廊,后来月氏独占河西走廊,乌孙北上投靠匈奴。匈奴用了几十年时间,帮乌孙收复河西走廊,把月氏人赶到了西域伊犁河流域。但匈奴将河西走廊据为己有,右贤王麾下休屠部和浑邪部入主,几十万匈奴人鸠占鹊巢。乌孙迫不得已,继续西行追击月氏,占据伊犁河流域,随后大月氏南迁阿姆河盆地。

乌孙国有12万户,63万人,控弦18.88万骑。乌孙的势力范围,包括伊犁河流域和天山以北部分区域,在伊犁河谷中央,有一座乌孙山,见证乌孙人的辉煌历史。

巴尔喀什湖与天山山脉之间,是大片的沙漠,伊犁河流出河谷后,由于水量充足,在损失巨量水分后还是注入巴尔喀什湖西侧。天山上其他河流水量就没有这么充足了,巴尔喀什湖东面的河流时断时续,主要依靠伊犁河补充水源。

巴尔喀什湖,古称夷播海,东西长605千米,南北最宽74千米,最窄处10千米,面积约1.7万平方千米,比我国青海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相加都要大。

伊犁河在西部入湖后,由于湖面比河面宽得多,水流减速缓慢向东流,湖口是淡水,越往东水越咸。巴尔喀什湖中间最窄处,有一个突出的萨雷耶西克半岛,像一个水阀,乌泽纳拉尔水道南北宽只有10千米,东西湖水很难融合在一起,呈现一湖两味的独特风貌。西部由于伊犁河入水量大,湖面广阔,盐度约1.48‰,接近淡水湖,或者说是微咸水湖。湖东部入水量小,矿物质沉淀下去成了咸水湖,盐度约10.4‰。

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乌孙原本依附匈奴,但匈奴独占河西走廊,令曾经唇齿相依的盟友关系破裂。乌孙占据伊犁河流域后,便不再向匈奴岁贡牛羊,右贤王曾多次对乌孙用兵。汉朝也是利用右贤王兵力空虚,逐渐收复河套地区与河西走廊的。

乌孙本是西戎的一种,古时称为昆戎,乌孙王号称昆莫,和汉朝皇帝、匈奴单于异曲同工。乌孙昆莫名叫猎骄靡,他的父亲难兜靡是被月氏人杀的。猎骄靡一生颇为传奇,婴儿期随部众寄居匈奴,少年青年期率乌孙军多次与月氏、秦汉军队交锋,中年时期收复河西走廊却被匈奴占据,老年时期率部众赶走月氏人占据伊犁河流域。

猎骄靡的王城莫昆城在特克斯河盆地中,称为赤谷城(可能是今新疆伊犁特克斯县博斯坦古城)。

博斯坦古城位于特克斯县城西南约两千米,地处特克斯河北岸阶地上,南距特克斯河约200米,海拔约1218米。博斯坦古城呈长方形,东西长206米,南北宽162米,城墙高5到7米。

猎骄靡又在西南侧的天山上筑赤谷城,每到夏季,猎骄靡就率子孙到赤谷城,对着太阳升起的地方祭天、祭祖,那里是乌孙人的故乡河西走廊。因此乌孙有两座赤谷城,一座是都城,一座是祭天城。

猎骄靡的寿命很长,此时已经到了九十岁鲐[tái]背之年。张骞传达武帝之命,赐予金币丝帛。猎骄靡自称年老体衰,坐受不拜,礼如单于见敌国使臣。

张骞见猎骄靡身材肥大,像座肉山般横卧羊毛毡上,闭目养神,身旁四五个侍女给他捶打身体,一副没把汉使放在眼中的模样。

张骞愤然道:“我大汉天子远遣使者赐乌孙,大王若不肯拜受,则请将金币丝帛退还。”

猎骄靡闻言坐了起来,只见他的貂皮帽上嵌着大小不一的各色宝玉,细长的眼射出两道凌厉的目光,冷哼道:“听说张大人曾去大月氏,要夹击我们乌孙和匈奴,怎么今日又来挑拨乌孙与匈奴,是何居心?”

张骞不亢不卑道:“匈奴是我大汉心腹大患,匈奴的敌人就是大汉的朋友。“

简单的两句话,说到猎骄靡心里去了,现在乌孙与匈奴在天山山脉东北部争夺激烈,若非卫青霍去病屡败右贤王,乌孙与匈奴右部的交战规模只怕会越来越大。

猎骄靡一生大场面见多了,也就起身装模作样起身离座,拜了两拜,但其他礼节仍同单于和敌国使臣。

张骞赠完礼物,便进言道:“乌孙若能东归故地,为大汉戎守边疆,大汉当以公主嫁为夫人,结兄弟之好,同拒匈奴,破之甚易。”

猎骄靡听了沉吟不答,左支右绌,他只想要汉朝的金币丝帛而已。

十几年前,张骞经大宛去大月氏,是约大月氏共击乌孙和匈奴,这笔账猎骄靡没给张骞算,就已经是看在金币丝帛的份上宽仁大度了。乌孙人已经在伊犁河谷安家多年,近两代人都对河西走廊知之甚少,当然不想回去与匈奴开战。

猎骄靡还有自己的难处,他有十几个儿子,太子早逝,太孙军须靡(官号岑陬)不能服众。另有一子大禄,此人能征善战,公开表示应该自己继承昆莫之位。

如今乌孙四分五裂,太孙军须靡领兵万余骑,大禄领兵万余骑,昆莫其他儿孙各有兵力数千或数百。各大势力虽表面上统属于昆莫猎骄靡,但都各有封地,对老昆莫表里不一。

就算乌孙上下铁板一块,他们也未必愿意为汉朝守土,何况伊犁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并不亚于河西走廊。

为了拉拢乌孙共击匈奴,张骞许诺嫁汉朝公主给猎骄靡。但匈奴在大漠以北仍强势存在,只要匈奴不主动攻击乌孙,猎骄靡不敢随便得罪匈奴而娶汉朝公主。

张骞坐镇乌孙,命副使分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今伊朗)、身毒(天竺,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等西域大国。汉使最远西至安息,南至身毒。

安息国,定都番兜城(今伊朗北部的达姆甘),地方数千里,有大小数百城。安息王令二万骑,东行数千里,迎汉使于东界。汉使回去时,安息王回赠大鸟卵(鸵鸟蛋)及犁靬(今埃及亚历山大港)眩人(西方幻术师或魔法师)给武帝。

身毒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大致范围是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广大平原,有数十国,数百城,各有国王和城主,都称身毒(天竺)。从大月氏往东南方向可至身毒,从汉朝蜀郡西南方向也可达身毒,身毒气候卑湿暑热,身毒人乘象而战,但战斗力不如大月氏。

公元前115年(西汉武帝元鼎二年),张骞从乌孙归国,昆莫猎骄靡遣使护送张骞,赠战马数十匹回礼。

武帝见了乌孙所献之马,甚是雄壮,喜形于色,授张骞为大行令(九卿之一,官职二品),这是张骞第二次授九卿,但和亲未成,张骞没有再次封侯。

过了一年,张骞去世,此前去往大夏等国的副使,皆陆续带着他国使臣归来。于是西域诸国,始知汉朝之广大富庶,都想与之通商。张骞曾封博望侯,后来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都尊称为博望侯。

乌孙昆莫猎骄靡的使者,从长安回去后,将汉朝之地大人众,物产富厚,绘声绘色报于昆莫。猎骄靡虽仍不愿与汉朝和亲共击匈奴,但态度好转了不少,双方建立了互访机制。

【汉朝与乌孙和亲】

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乌孙昆莫猎骄靡闻楼兰、车师皆为汉兵所破,汉使往来大宛、大夏,想起十年前张骞和亲之言,与孙子商议之后,派使臣来和亲。

猎骄靡已经年过一百岁期颐[yí]之年,十年前他拒绝和亲,现在为何感兴趣呢?乌孙与汉朝破楼兰和姑师后,乌孙来往汉朝的往来的确方便一些,但这不是主因。汉朝也不可能万里迢迢来攻击乌孙,毕竟匈奴才是汉朝的主要敌人,而且汉军抵达乌孙几乎也是强弩之末。

猎骄靡当然不是贪图美色,再好色也是过了一百岁的人,生理上不允许。

猎骄靡的太子早就去世了,太孙军须靡不能服众,另一个儿子大禄实力最强,公开宣传下一任昆莫(昆弥)是自己。猎骄靡喜欢太孙,军须靡领兵万余骑,大禄也领兵万余骑,十几个儿子各自私养战士,猎骄靡担心自己死后,乌孙立即四分五裂。

猎骄靡感觉自己活不了几天,按照乌孙的习俗,猎骄靡死后,新一任昆莫太孙军须靡,将续娶猎骄靡的小娇妻。如果猎骄靡与汉朝和亲,不久后太孙军须靡续娶汉朝公主,背后有汉朝撑腰,乌孙不至于土崩瓦解。

猎骄靡诚意十足,送一千匹乌孙战马作为聘礼,欲娶汉朝公主,约为兄弟之国。此前汉匈和亲,汉朝不仅嫁翁主,陪嫁的人员和物资也非常丰厚,然而从匈奴却几乎无所得。武帝兴致勃勃地检阅一千匹雄壮的乌孙战马,乐得抚掌大笑,和亲已成定局。

图-乌孙的势力范围

公元前105年(西汉武帝元封六年),武帝选江都王刘建之女翁主刘细君,对外宣称是公主,和亲乌孙,刘细君的曾祖父是景帝,辈分是武帝的侄孙女。

刘细君虽然贵为江都王之女,但她九岁时,江都王刘建自杀,母亲以同谋罪被处斩首。

刘细君九岁就是孤儿了,此后没入掖庭(后宫中等级较低的嫔妃和宫女的居所,有劳作场所)。刘细君身份特殊,作为诸侯王之女,却没有哪个侯爷敢娶她,细君性情孤傲,也不愿下嫁。

刘细君到二十五岁还是单身,孑然一身,没事写几首孤独的情诗,孤芳自赏。刘细君既有宗室公主身份,她远嫁乌孙又没人伤心牵挂,成了和亲的绝佳人选。

武帝见乌孙赠千匹战马聘礼,给刘细君的嫁妆甚厚,宦官宫女数百人,车马和御用器物无数。武帝命懂音乐的工匠参考琴、筝、筑、卧箜篌等,创制一种能在战马上弹奏的乐器,圆形音箱、直柄、十二柱、四弦,称秦琵琶,即后世的阮。

匈奴闻汉朝与乌孙和亲,立即遣公主嫁乌孙昆莫猎骄靡。老昆莫以匈奴公主为左夫人,以刘细君为右夫人,匈奴公主在汉朝公主之上。猎骄靡原本目的是结盟汉朝,待死后太孙能够控制全局,乌孙不至于四分五裂。没想到匈奴如此忌惮汉乌和亲,太孙将来续娶匈奴与汉朝公主,老昆莫可以放心离开了。猎骄靡乐得左拥右抱,还达到了等距外交的效果。

猎骄靡这个年龄,无法消受两位公主如此艳遇。刘细君到了乌孙,带着数百宦官、宫女等,自行选址建居所,一年与昆莫相会几次!每会置酒宴饮,出币帛赐昆莫左右,真是相敬如宾,猎骄靡毫不在乎。

细君公主悲愁,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汉朝与乌孙联姻后,除匈奴外,四夷无不宾服。派往西域的使者相望于道,使团多则数百人,少则百余人。西域诸国人口普遍不多,除了乌孙、康居、大宛、大夏这几个大国人口有数十万,其他几十个国家大多只有几万甚至几千人,最少的千人都不到。

匈奴战马个头虽矮小,但上山下坡,出入涧溪,载着主人烧杀抢掠。因此汉朝初期很在意战马的质量,武帝更是对优质马种孜孜以求。他卜了一卦曰:“神马当从西边来”。使臣暴利长从敦煌来,献上一匹好马,武帝隆重赐名“太乙天马”。张骞从西域归来,献上乌孙国的良马,武帝把“太乙天马”扔到一边,改封乌孙马为“天马”。

李广利二征大宛,不仅兵多将猛,粮草充足,武帝还派使臣前往乌孙,希望能够合击大宛。就在一年前(公元前103年)李广利兵败大宛郁成时,乌孙昆莫(昆弥)猎骄靡去世,其孙军须靡继承王位。按照乌孙习俗,新王要继承旧王的所有妻妾。

细君公主倍感耻辱,派人向武帝请求归国,武帝却命她接受乌孙风俗,以成就联合乌孙共击大宛和匈奴的大局。细君只得再嫁新的昆弥军须靡。到李广利二征大宛时,细君为军须靡生下一女,名少夫。 一年后(公元前101年),细君公主逝于西域,武帝又把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公主嫁给军须靡。

乌孙昆弥军须弥,派了两千骑兵前来,但只是远远观望,不肯出战。李广利拿下大宛都城贵山城外城后,请乌孙人观摩贵山城,把乌孙将领带到外城的城头上。

贵山人分为主战与主和两派,本来是主战派占绝对优势,但随着勇将煎靡被俘,外城告破,主战派力量遭到削弱,士无斗志,主和派的人数也多了起来。当贵山人看到乌孙人出现在外城,大宛其他城邦或康居人却一个没来,心理防线立刻崩溃了。

公元前96年(西汉武帝太始元年),匈奴狐鹿姑单于任命二子为左右日逐王(左右薁鞬日逐王),地位在左右贤王和左右谷蠡王之下,其中右日逐王掌管西域军事,右日逐王麾下又设了僮仆都尉,与汉朝的使者校尉针锋相对。

匈奴日逐王、僮仆都尉常率军进入西域诸国势力范围,加强控制,其中乌孙系受到的冲击较大。

距匈奴右部最近的是位于北天山与巴里坤山之间的蒲类国,属乌孙系,有425户,3102人,控弦1133骑。

图-匈奴设单桓、劫国、乌贪訾离

再往西沿着博格达山北麓,有月氏系的郁立师,有190户,1445人,控弦331骑;乌孙系的卑陆国,有689户,2524人,控弦772骑;乌孙系的且弥国,有523户,3874人,控弦1310骑。

除了控制这些国家,匈奴还安插了三个部落在乌孙边地,从东至西依次是单桓、劫国、乌贪訾离。单桓有27户,194人,控弦45骑。劫国有99户,500人,控弦115骑。乌贪訾离有41户,231人,控弦57骑。

单桓本是河西走廊一个匈奴部落,属浑邪王,人口有数千。霍去病第二次出征河西走廊时,掳获单桓王,从此这个部落就衰败了,残余部分逃往匈奴右贤王部。日逐王将单桓安置在此,虽只有194人,也算是重回到史书上了。

别看匈奴这三个部落人口都很少,却是匈奴向乌孙方向扩张的桥头堡,最起码可以充当匈奴的骑哨,战时为匈奴引路。

【乌孙与汉朝合击匈奴】

话说傅介子刺杀楼兰王,汉朝再次打通与乌孙的联系。当年武帝以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嫁与乌孙昆弥军须靡(岑陬)。军须靡去世前,本来要立自己与匈奴公主所生的泥靡为太子,但泥靡年龄小,军须靡的叔父大禄实质上已经拥兵自立,军须靡便传位给堂弟翁归靡(大禄的儿子)。

翁归靡身形粗壮,肚子圆如牛皮大鼓,号称肥王。按照乌孙风俗,新的昆弥翁归靡复娶解忧公主。解忧公主与军须靡没有子女,后来与翁归靡(肥王)生了三子二女,长子元贵靡已经是乌孙世子,次子万年在汉朝为质,三子大乐是乌孙的左大将,长女弟史嫁给龟兹王,次女嫁给乌孙若呼翕侯。

乌孙在西域影响力愈大,虎啸风生;与汉朝的关系愈深,用夏变夷。这是匈奴无法容忍的,昭帝时匈奴发兵与车师共侵乌孙。解忧公主派人到长安,以肥王之名,愿发乌孙一半精兵,与汉夹攻匈奴。

从汉朝的角度看,乌孙请求合击匈奴,真是求之不得。当年张骞出使西域,目的就是请大月氏共击匈奴,后来汉朝也陆续派人请乌孙合击匈奴,效果都差强人意,想不到这次是乌孙主动要求东西夹击匈奴。

公元前72年(西汉宣帝本始二年),朝廷征调郡国兵,官吏三百石以下善骑射者,皆从军。当年武帝出兵,首选是罪犯、恶少年、小商贩、赘婿等,霍光却从下层官吏当中征召士兵,思路不同,民间休养生息,汉朝也越发强大。

大将军霍光发骑兵十六万,拜五将军,分道出兵,互不统属。从西往东依次是:后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领三万骑出酒泉郡;御史大夫田广明为祁连将军,领四万骑出西河郡;度辽将军范明友领三万骑出张掖郡;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领三万骑出五原郡;前将军韩增,领三万骑出云中郡。

霍光又派光禄大夫(官职四品)常惠率百骑,持节前往乌孙,监护乌孙之兵。此战乌孙昆弥翁归靡(肥王)亲征,率五万余精锐骑兵东进。

图-乌孙与汉朝合击匈奴

汉朝与乌孙总兵力二十一万余,兵分六路,全面攻击匈奴。汉军的五路战果还算不错,斩首和掳获数千级,获马、牛、羊十余万,但跟乌孙比,就显得暗淡无光了。

乌孙五万余骑兵攻入阿尔泰山脉南麓的匈奴右谷蠡王庭,斩首数千,掳获三万九千人,获马、牛、羊、驴、骡、骆驼七十余万头。

此战表现尤为抢眼的是前昆弥军须靡之子泥靡,当初军须靡去世前,由于泥靡年龄小,便传位给堂弟翁归靡。现在泥靡长大了,作战勇猛,为人狂放,号称狂人。乌孙大部撤兵,泥靡却又在右谷蠡王庭几百里范围内,来回三次以犂庭扫穴之势扫荡,史称“三犂其王庭”。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泥靡的母亲是匈奴人,他如此好战,并不是恨匈奴,而是借机提升实力。这些年军须靡的亲信部落庇护小泥靡,又跟着青年泥靡出战,抢到的战利品都归各部落,和现任昆弥翁归靡不和。

狂人泥靡率军取得大捷,又伺机对汉史下手,率部突入汉营。常惠少年时跟随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后才回来,授为光禄大夫(官职四品)。现在时间又过了九年,常惠再无升迁,这次出使乌孙,是绝佳的机会。然而汉军只有一百人,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怎么也没想到乌孙人会突入自己营中,泥靡竟抢走常惠的使节和印绶。

常惠忧心忡忡地回到长安,怕宣帝治罪,便先去见霍光。等常惠见到宣帝,按照霍光指点,愿发乌孙骑兵,攻击龟兹,为屯田校尉赖丹报仇。宣帝封常惠为长罗侯,食邑2850户。

图-乌孙的势力范围

这次汉朝与乌孙夹击匈奴,导致匈奴右部死伤惨重,牛羊战马损失不计其数,壶衍鞮单于决定找乌孙报仇雪恨。

公元前72年(西汉宣帝本始二年)冬,壶衍鞮单于亲自率数万骑兵,加上左右贤王之兵,近十万人马西击乌孙。匈奴出兵一般是秋季南下,冬季北归,此番打破常规,初冬时节也要远征,不仅是咽不下这口气,更因畜牧损失过大,这个冬天会有无数骑士挨饿,更不用说老弱妇孺了。

匈奴此战的首要目标,是抢回部分牛羊战马及人口,其次才是打击乌孙。几日后匈奴大军出现在依连哈比尔尕山北麓,抢回牛羊不少,获得数百老弱,竟是几个月前乌孙掳获三万九千人中的匈奴人。

根据这些人提供的线索,乌孙人押送大批匈奴人,走了才一两天。

壶衍鞮单于哪肯放过夺回人口的机会,驱兵追击,一路沿着博罗科努山北麓,不断有匈奴老弱被乌孙丢下。两三天后大军抵达阿拉套山,一共找会数千匈奴老弱,但哪儿有乌孙大军的影子,小股乌孙人也躲到山中洞穴了。

原来此为乌孙之计,故意释放数千匈奴老弱,给匈奴人增加负担。然后吸引匈奴西进,消耗匈奴,即使匈奴真的闯到阿拉套山以西,完全也是强弩之末。而单于本部和左部的匈奴人,对西域缺乏了解,很多人是第一次闯入乌孙势力范围内。

势态的进展对乌孙极为有利,隆冬天降大雪,一日就深达丈余,道路阻隔难行,匈奴大军冻死无数,最后不到十分之一的骑兵逃回。

匈奴出兵后,汉朝也配合乌孙,出北方边塞试探性扫荡漠南,一共出兵三千余骑,竟然掳获数千匈奴牧民。此外朝廷令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五郡乌桓骑兵,攻击匈奴左部,也有不小收获。

与此同时,北海(贝加尔湖)的丁零人也趁机南下,一直杀到单于庭附近。

这一年汉朝、乌桓、丁零三方,一共斩首和掳获匈奴数万级,获战马数万匹,牛羊数十万头。

匈奴连番惨败,总人口损失三成,牛羊战马损失过半,国力虚弱,丁零、鲜卑、乌桓、坚昆、呼揭等羁縻势力皆瓦解,甚至还反击匈奴。

【莎车王传首长安】

莎车地处昆仑山脉与葱岭(帕米尔高原)的夹角处,在葱岭河(叶尔羌河)的冲积扇平原上,西北邻疏勒,莎车城位于叶尔羌河西岸。莎车国有2339户,16373人,控弦3046骑。

图-莎车的位置

莎车所处的位置,按理说应该人稠物穰、接袂成帷,但汉使普遍反映莎车路断人稀、人丁不旺。莎车所在的葱岭河流域,草原南北有几百里,西侧是高山,形成了一个以莎车为核心的部落联盟。西域都护府统计,莎车国人口16373,不包含臣服莎车的中小部落。这些中小部落人口少则一两百,多的能过千,莎车及附近臣服部落总人口有四五万,但分布在南北和东西各几百里内,就显得地广人稀了。

来源:风长眼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