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山不语,却藏着万物共生的诗意;绿水含情,正诉说生态永续的华章。为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景展现林都伊春的生态盛景,号召全社会共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传播者与践行人,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伊春实践新篇。
编者按:青山不语,却藏着万物共生的诗意;绿水含情,正诉说生态永续的华章。为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景展现林都伊春的生态盛景,号召全社会共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传播者与践行人,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伊春实践新篇。
市委宣传部联合市文联,发起“我眼中的生物多样性”主题文艺作品征集活动。创作者们以笔为舟、以墨为桨、以镜为眸,穿梭于伊春的青山碧水间,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璀璨成果与伊春儿女蓬勃向上的精神气韵,定格成一幅幅动人画卷。此刻,让我们共启“我眼中的生物多样性”主题征文类第1期优秀作品的赏鉴之旅,在墨色光影间,邂逅伊春的灵韵风华。
北方的白桦林
赵向前
在北方那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白桦林宛如一首大地谱写的壮丽诗篇,字里行间满是无尽的情思与动人的故事。那一片银白的世界,仿若被时光有意遗落的角落,却处处充盈着生命的蓬勃气息与岁月镌刻的深深痕迹。
踏入白桦林,恰似步入一个如梦如幻的仙境。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一地斑驳陆离的碎金。每一棵白桦树,宛如一位身姿婀娜、亭亭玉立的少女,修长而挺拔的树干恰似那洁白无瑕的纱裙,树干上的黑色树斑,就像是少女裙袂上不经意沾染的点点墨渍,又似岁月悄然铭刻的神秘符文,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悠悠岁月。
白桦林是静谧的,静谧到能清晰地听见自己的心跳,还有脚下落叶发出的沙沙细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置身其间,尘世的喧嚣纷扰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屏障隔绝在外,唯有大自然那最为纯净、质朴的声音在耳畔回响。微风徐来,白桦树的枝叶轻轻摩挲,发出轻柔而舒缓的声响,宛如在悄声倾诉着彼此心中的隐秘。这片宁静,恰似一泓清泉,润泽着人们的心灵,所有的烦恼与疲惫仿佛都被这一片银白的世界悄然吸纳,继而消逝得无影无踪。
春天的白桦林,是生命的复苏与悄然萌动。当第一缕春风轻柔地拂过,白桦林仿若一位沉睡已久被唤醒的睡美人。树干下的积雪渐渐消融,化作涓涓细流,轻柔地滋润着大地。白桦树的枝头吐出嫩绿的芽苞,那星星点点的新绿,在白色树干的映衬下,宛如翡翠般娇艳欲滴。诚如雪莱所言:“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在白桦林里,春天总是带着一种坚不可摧的韧性与熠熠生辉的希望,冲破寒冬的重重禁锢,尽情展现出生命的不屈与顽强。
夏天的白桦林,仿若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海洋。茂密的枝叶交织在一起,遮天蔽日,阳光只能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星星点点的光斑。草丛中繁花似锦,五颜六色的野花竞相绽放,宛如给白桦林精心铺上了一块绚丽多彩的地毯。蝴蝶在花丛间轻盈地翩翩起舞,蜜蜂则在花朵间忙碌地穿梭往来。此时的白桦林,处处洋溢着活力与热情,恰似大自然搭建的宏大舞台,众多生灵在这里欢快地演绎着生命的华彩乐章。白桦林那浓郁的绿意却有着别样的韵味,那是一种能包容万物的生命之绿。
秋天的白桦林,是一场色彩的盛大狂欢与诗意的深沉沉淀。随着气温逐渐下降,白桦树的叶子慢慢变得金黄灿烂,仿佛被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家染上了最绚烂耀眼的色彩。整个白桦林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又似一幅气势恢宏的油画。落叶如同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而后纷纷扬扬地飘落大地。“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漫步在铺满落叶的小径上,脚下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心中不禁涌起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尽感慨。每一片落叶都宛如一个灵动的音符,共同谱写着秋天的悠扬旋律,这旋律中既有对生命的由衷礼赞,又有对即将来临的寒冬的敬畏之情。
冬天的白桦林,是冰雪主宰的纯净王国与灵魂的宁静归宿。当大雪纷飞,整个白桦林被洁白的雪所覆盖,银装素裹,宛如一个超凡脱俗的仙境。白色的树干与皑皑白雪融为一体,只留下黑色的树斑在白雪的映衬下更加醒目。树枝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冰挂,恰似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水晶艺术品。此时的白桦林,有一种冷峻而高洁的美,仿若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默默承受着冰雪的重压,却依然坚守着脚下的这片土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白桦林虽没有梅花的馥郁香气,但它在冰雪中的那份坚韧不拔与傲然挺立,却散发着独一无二的迷人魅力。
白桦林,承载着数不清的故事与深厚的情感。在北方悠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犹如一位忠实的见证者,目睹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往昔战争年代,它曾是战士们的可靠庇护所,英勇的战士们依靠着白桦树,感受着它的坚实与温暖,仿佛依偎着故乡与亲人。它也是恋人们钟爱的约会佳地,年轻的男女漫步在白桦林里,倾诉着彼此的绵绵爱意。白桦林里的每一棵树,都像是一位默默无言的见证者,见证着那些美好爱情故事的发生与延续。
北方的白桦林,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无价瑰宝。它绝非仅仅是一片树林,更是一种精神的崇高象征。它象征着坚韧不拔的毅力、纯洁高尚的品质、宁静致远的心境。它以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深刻诠释着生命的深邃意义与大自然的神秘莫测。无论是在晨曦的微光中,还是在夕阳的余晖下,白桦林都散发着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它的奥秘,去感受它的神韵,去领悟它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当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嘈杂,走进这片白桦林时,仿若走进了自己内心深处最为宁静的角落。在这里,我们能够与自然亲切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坦诚交流。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周而复始与交替轮回,深刻体会到时光的悠长无尽与短暂易逝。白桦林就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厚重典籍,每一次翻阅都会带给我们全新的收获与深刻的感悟。它是北方大地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永远闪耀着独一无二的光芒,让我们在尘世的纷纷扰扰中,寻觅到一片专属于自己的宁静祥和之地。
民族之魂荡胸襟——再游透龙山
吕迎晨
透龙山,是小兴安岭铁力境内的一处旅游胜地。在小兴安岭树木葱茏的群山之中,它以巉岩绝壁,奇石怪树别具一格,三十年前,被辟为旅游景点,于是透龙山的苍岩翠壁,便引来了大批的游客,流连在这林木蓊郁,红松白桦之中,小兴安岭夏季的清凉,驱散了游人满身的燥热。
我是太熟悉透龙山了,最初对透龙山景点的踏查,我便是其中的一个成员。
那是三十年前,一位林业的朋友对我介绍说,二股林场那里有一个绝佳的景观,叫“透龙山”,因山根处有一天然石洞而得名,石洞是穿岩而过的,故得名。那里有石壁凸起,偃蹇险绝,如崩如坠。有巨松摩天,如迎送来客,松祚桦榆,各色林木,错杂披拂。登顶遐观,虽百里而无碍,很值得一游。
那时,旅游还没有成为被开发的经济项目,多姿多彩的小兴安岭还没有被更多的旅游爱好者所瞩目,美丽的透龙山“躲在深山人未识”。只有少数的艺术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有此雅兴,克服了种种交通不便的困难,披荆斩棘,到这里巡幽览胜。
一日,两位朋友邀我,说是勘探勘探透龙山有哪些景观,并给这些景观起个名,看看拿出点什么开发建议。怎样开发我是外行,但我高兴的是有机会游览透龙山,一睹小兴安岭的魅力风采。到约定的地点上了车,车上有两个人不认识,朋友向我介绍一个高大健壮的老人,说:“这就是林业老英雄马永顺。”噢,久闻大名,原来这就是老英雄啊!握着他厚实的大手,感受到了他强悍的生命。另一位是林业局老党委书记刘万治,还有一位李明林先生,矮壮结实,热情洋溢。
我们来到了透龙山。举目而望,有石崖耸起。寻路而登,山深林密,洪荒未辟,荆榛丛杂,乱石横陈。登上不过百米,果然有一山洞,似是天然形成,不深,便有罅口透出光亮,可容一人弓身而过,透龙山即得名于此。洞内直径不过五六米,碎石坎坷,山水渗漉。出洞右侧缘山盘旋而上,有巨石突兀,造型狰狞险仄。攀爬而上,便有平台,有一株柞树一株松树,相抱而生,如夫妻相依相偎。站在台上纵目远望,远山起伏,人屋历历。然而,这只是透龙山的一角。再往上攀缘,则山路崎岖,巨石蔚起,相依相峙,便名为“一线天”。有山体劈裂,摇摇欲崩,仅容一人从裂隙穿入,则名为“斧劈石”。再往上攀登,又有狭窄山脊,蒙茸荒榛,悬崖绝壑。侧有巨松,树龄约有五六百年,枝柯横陈,有如黄山的迎客松,舒展长臂,迎来送往。山高风巨,披襟长啸,白云幽杳,青山连绵,河流纵横,林莽萧森。有一处嵌崖,可避风雨,据说,在这里曾挖出一具铁锅,不知曾是何人所用。
我们不顾登山之疲,马永顺老先生仍宝刀不老,他是当年的采伐英雄,这一带的地形地貌了如指掌。他与我们一起,边欣赏边议论,腿脚健捷,体力不输于壮年人。山下有一座人去屋空的小土房,我们自带的食品,下山后就在小屋里席地而坐,粗食浊酒,拍照数帧,驱车而返。
明林先生信心满满,志欲辟此山为旅游景点,回来后便张罗写诗写文,编故事,为开辟透龙山造势。于是,搜集了我们和其他上过透笼山的人写的诗文,编成了一小薄本《透龙山诗歌神话传说集》,由我写《序》。那时是铅字排印,错讹不少。后来,透龙山果然被开发了,修建大门牌楼时,有书法家于慕之先生题写“透龙山”三字,朋友把这本小书密封好,放在牌楼的地基下面奠基了。
开发后的透龙山,虽是草创,却也闻名遐迩,引来了不少游人、摄影爱好者和画家的光顾。山下的招待设施也很完善,但十多年后,设施陈旧了,宣传覆盖面广的游客来过后,游人就不再多了,渐渐地,小兴安岭的其他景观逐渐开发,透龙山便有些被人淡忘了。
近年来,由于对东北抗联历史的发掘整理,很多当年抗联活动的遗迹被发现。铁力地区的深山老林是当年抗联活动较多的地方,曾留下很多遗迹。人们发现,在透龙山的浓密的森林丛莽深处,却有着一段更为令人崇敬的光辉历史,那是抗联英烈们曾经栖身,驻扎,和敌人周旋的地方。中共北满省委也曾在这里开过临时会议,就在那个山洞里,策划过抗敌的方针计策。当年的抗日英烈们出生入死,风餐露宿,为了驱逐日寇,在这里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七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已经在东方巍然崛起,抗联英雄们的流血牺牲,应该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建立一座巍峨的丰碑。
啊,透龙山,它原来不仅仅是奇山异水,它埋藏着一篇篇惊心动魄的抗联故事,不屈的民族精神,像这里的苍松翠柏,在猎猎的山风中傲然屹立。
这才是透龙山的精神所在,这才是最靓丽的景点,循着抗联的遗迹,对透龙山进行了重新的开发,“红色旅游”使透龙山得到了升华。重新开发的透龙山,已经不仅仅是奇丽的自然景观,而是一个自然与人文合一的景观,先烈们曾为了保卫祖国的美好河山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不屈的民族精神成为透龙山旅游的新的主题。
2021年早春,阳光渐暖,残冰犹存,冰凌花已经在雪窠里悄然开放。我们诗词协会一行二十多人,来到了透龙山,这一天正是我七十一岁生日。透龙山开发至今,已经过去三十年了,当年多次来透龙山,时值壮年,步履矫健。而今,我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体力已大不如前,然而感受抗联英雄的民族精神,我的生命似乎又注入了新的活力。看见新设的北满省委临时会议的石碑,抗联英雄们澎湃着民族血气的塑像,不由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那是一段多么艰苦卓绝的斗争啊!他们是民族的魂魄,中华民族有这样的精神,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想见当年抗联辗转于此,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逐日寇,复东北,何其艰苦卓绝,又何其光明磊落!而今河山光复,几十年沧桑巨变,华夏神州已为世界民族之巨人矣!抗联的民族精神,可以永垂青史了。
我重新认识了透龙山,透龙山也重新赋予我生命的活力,我的生日在这一天度过,我的生命,又将在这一天重新开始。
青山作笺
代伟强
晨雾漫过汤旺河时,老伐木工杨守林总爱对着山影念叨:“年轮里藏着林都的密码。”这话随着晨风飘进溪水国家森林公园的雾霭,化作金祖峰顶翻涌的云涛,凝成茅兰沟底跳跃的溪涧,最终在生态移民新村的炊烟里,显影成新时代的青山答卷。
一、林海新章:年轮里的嬗变
金祖峰的松针总在晨光里最先醒来。这座完颜部祭天的圣山,如今成了丈量生态文明的标尺。护林员王振国腰间别着北斗定位仪,手中却攥着父亲留下的松塔——三十年前伐木竞赛的奖品。“那时候月月超额完成采伐指标,现在天天盯着树苗成活率。”他轻抚红外相机里东北虎的影像,身后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负氧离子数值:3876个/cm³。
山脚下的森林博物馆正上演着奇妙的时空对话。VR眼镜让冷杉的年轮舒展成星空,孩子们在虚拟溪流中追逐花尾榛鸡。馆长李英楠指着由三千矿泉水瓶铸造的“水滴森林”雕塑:“每个瓶子都记录着游客的环保承诺。”玻璃幕墙外,废弃铁轨枕木铺就的生态栈道伸向密林,锈迹斑斑的道钉与新生苔藓温柔相拥。
二、绿脉蜿蜒:山水间的辩证法
茅兰沟的晨曦总在桦皮船头碎成金箔。船娘吴彩云哼着鄂伦春古调,桨声惊起苍鹭,翅尖掠过水面时,倒映的岩壁便泛起历史的光泽。植物学家老陈蹲在黑龙潭畔,显微镜下的冰凌花显露出第四纪冰川的基因图谱:“这些活化石比人类早百万年在此扎根。”他身后,昔日的“野狼谷”漂流道上,五色头盔连成的彩练正穿破晨雾。
五营国家森林公园的瞭望塔上,防火监控屏与写生画架构成奇妙图景。美院教授带着学生捕捉白桦林的银辉,“钢架结构瞭望塔投射的几何光影,正是生态与现代性的二重奏。”年轻护林员小张调试着智能监测系统,云端实时回传的数据流里,藏着整个小兴安岭的呼吸频率。
三、绿富同频:青山里的经济学
翠峦区的蓝莓基地飘着蜜香,曾经的油锯手杨德顺正在大棚里讲授授粉诀窍。生态移民搬迁后,他家墙上的“采伐标兵”奖状旁,新添了“林下经济示范户”的铜牌。“二十亩蓝莓园顶得上过去百亩林地收入。”他捻碎手中的松针土,“这黑金可比木头金贵。”
在友好区的生态产业园区,数控机床正将枝桠材雕刻成工艺品。设计师小林电脑里的3D建模,与鄂伦春老人孟金柱的桦树皮画形成数字与传统的对望。“我们开发的‘森林记忆’文创系列,让每块边角料都延续着生命。”流水线尽头,智能机器人手臂将成品装入可降解包装——这些诞生在林海深处的艺术,即将沿着高铁线流向都市的橱窗。
四、四季轮回:大地的抒情诗
若在深秋造访乌伊岭湿地,会看见白桦林将金箔铺满栈道。摄影爱好者架起长焦镜头,等待中华秋沙鸭掠过琥珀色的水面。保护区工作人员小周展示着手机里的“四季监测图”:春季紫貂在融雪中觅食,夏季马鹿在花海中漫步,秋季黑熊收集橡果,冬季猞猁在雪地留下梅花印。“我们给每只带GPS项圈的动物都建了电子日记。”
隆冬的梅花河山庄别具风韵。蒸汽小火车载着游客穿越雾凇长廊,车厢内飘着松籽奶茶的暖香。民宿主人刘姐曾是林场会计,如今她的“森林物候笔记”成了网红打卡点:“去年有位南方客人对照笔记,专门来看北红尾鸲求偶舞,说这比追极光更浪漫。”
五、根系绵延:文明的共生场
在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古生物学者正用AR技术复原白垩纪森林。孩子们戴上眼镜,看见黑龙江龙在红松幼苗间漫步。“这些树苗的祖先曾见证恐龙灭绝,”讲解员指着年轮标本,“现在它们又见证着生态文明的复兴。”隔壁展厅里,鄂伦春萨满鼓的震动频率与森林次声波图谱惊人相似——或许先民早就参透了自然的韵律。
夜幕降临时,红星镇的森林音乐厅亮起暖光。退休教师老赵带着民乐团排练《林海雪原变奏曲》,马头琴声与电子合成器交织出奇异和谐。观众席上,来自德国的生态学家赞叹:“这是用音符编织的碳中和宣言。”
暮色浸染林都机场时,跑道旁的电子屏切换成生态数据:森林覆盖率83.8%,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8.9%。起落的航班舷窗里,旅客们凝望这片镶嵌在雄鸡版图绿冠上的翡翠。或许他们不曾知晓,那些掠过机翼的星子,正是红松林上空飞舞的萤火虫;而跑道上闪烁的指示灯,恰似散落人间的星辰,见证着钢铁与年轮共同谱写的绿色变奏。
汤旺河载着碎银般的月光奔向远方,河岸新栽的云杉在夜风里沙沙作响。老杨说这些树苗都带着二维码“身份证”,扫码能看见它们未来五十年的成长模拟图。这让我想起生态展览馆里那幅《新林区百景图》:在3D打印的防火瞭望塔旁,驯鹿正低头轻嗅5G基站;而千年红松的年轮里,悄然生长着光伏板的纹路。原来生态文明的精魂,正在这古老与新生、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共生中,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森林启示录。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