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公众更好地了解持续科学补碘对保护人民健康、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意义,引导公众树立科学补碘的正确理念,主动落实预防碘缺乏病防治措施,自1994年起,我国设立“防治碘缺乏病日”,至今第31年,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防治疾病的社会动员和健康教育等主题活动,有效促进了碘缺乏病的防治进程。摘要:为使公众更好地了解持续科学补碘对保护人民健康、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意义,引导公众树立科学补碘的正确理念,主动落实预防碘缺乏病防治措施,自1994年起,我国设立“防治碘缺乏病日”,至今第31年,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防治疾病的社会动员和健康教育等主题活动,有效促
2025年5月15日是
我国第32个“防治碘缺乏病日”。
今年活动的主题是:
旨在不断强化科学补碘共识,
提升公众碘营养认知水平。
01
什么是碘?
碘是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营养素,是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甲状腺激素参与身体新陈代谢,维持所有器官的正常功能,促进人体尤其是大脑的生长发育。
02
什么是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的水、土壤缺乏碘,造成植物、食物中碘含量偏低,使机体碘摄入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损害,如甲减、结节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等。
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碘缺乏的地区,碘缺乏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进而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结构。且对胎儿、新生儿和婴儿的影响尤为严重。 若孕妇缺碘易造成胎儿流产、畸形、死产及先天聋哑等,婴幼儿常可合并智力及体格发育异常等,造成不同程度的脑和智力发育障碍,严重影响人口素质,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侵犯人体最多的一种地方病。
03
如何预防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可以预防的,最简便、安全、有效的预防方式是食用碘盐。 我国大部分地区外环境(水、土壤等)几乎都缺碘,尤其山区、丘陵、河谷地带、荒漠化地区和河流冲刷地区缺碘较为严重。外环境缺碘的现状很难改变,如果停止补碘,人体内储存的碘最多能维持3个月,因此要长期坚持食用碘盐。
04
预防碘缺乏病,科学补碘是关键
1.知晓碘缺乏危害,掌握“大城市及沿海地区同样缺碘”的防治知识。
2.坚持每日补碘,主动选择食用合格碘盐,坚持补碘长期性。
3.孕妇、哺乳妇女、婴幼儿对碘有特殊需求,孕妇、哺乳妇女每日对碘营养的需求比一般成人高。
4.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碘盐,购买时要注意包装上要有碘盐标识。
5.家中碘盐要妥善保存,应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受日光直射和吸潮,离开灶台存放,避免高温影响;存放时间不宜过长,购买小包装碘盐,随用随买;为防止碘丢失,烹饪时不宜过早放入碘盐,宜在食物快熟时放入;避免用碘盐爆锅、长时间炖、煮,以免碘受热失效而失去补碘的作用。
6.每日摄盐量不宜过多,每人每天不超过5克。
7.补碘既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科学补碘,不多也不少。坚持科学补碘,主动传播准确科学补碘知识,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碘缺乏病是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人口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曾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流行。通过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我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以来持续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然而,我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长期坚持落实有效的防治措施,特别是普及防治知识,指导公众科学补碘是碘缺乏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