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西咸新区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紧扣“谁来讲、讲什么、如何讲”三大核心命题,通过建队伍、优内容、拓载体,精心打造“西咸新语”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品牌,年均开展宣讲600余场,扎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西咸新区活起来、火起来、热起来,以“新言新语”强信
近年来,西咸新区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紧扣“谁来讲、讲什么、如何讲”三大核心命题,通过建队伍、优内容、拓载体,精心打造“西咸新语”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品牌,年均开展宣讲600余场,扎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西咸新区活起来、火起来、热起来,以“新言新语”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让思想之光照亮基层末梢。
西咸新区窑店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宣讲员张丽丽深入刘家沟村开展理论宣讲,将党的声音送到田间地头。西咸新区宣传文旅局供图
整合“老少中青”,建强多元化理论宣讲队伍
宣讲不是独角戏,众人拾柴火焰高。西咸新区打破传统宣讲队伍“体制内、专业化”的局限,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人才网络。
一是广纳贤才构建“百贤库”。建立“理论宣讲人才库”,注重整合优势互补、相对稳定的多元融合宣讲人才资源,吸纳道德典型、业务骨干、一线干部、行业专家、高校教师、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负责人、文明单位负责人、退伍老兵、乡贤能人、返乡创业青年、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自乐班带头人、“五老”人员等10余类群体入库,组建成立全域深度覆盖、行业层次丰富、年龄结构多样、知识面既深又广的“西咸新语”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团。
二是擂台比武锻造“生力军”。连续两年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群众宣讲大赛,设置“理论阐释”“故事宣讲”“文艺说理”三大赛道,两届大赛累计吸引来自全区各行各业的210支宣讲团队、735名选手参加。大赛邀请领导干部、高校教师、道德模范、知名文化学者、专业主持人等担任评委,并建立“导师带徒”机制,对20强选手开展内容创作、舞台表现等专项特训。宣讲大赛为来自各行各业的群众宣讲员搭建了同台竞技、切磋比武的平台,也成为“西咸新语”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团发掘吸纳新成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是多级联动织密“组织网”。发挥西咸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示范引领作用,指导5个新城文明实践分中心、19个镇街文明实践所、237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和15个文明实践基地以及40余家文明单位,结合区域特色、专业特点、行业特性,设立宣讲微站,建立宣讲小分队。“秦人之星”“新时代青年说”“红心向党小分队”“群英宣讲队”“老兵宣讲团”“乘沣破浪 只争朝西”等宣讲子品牌不断“破土出圈”,持续织密“阶梯式”宣讲组织网。
赓续红色根脉,打造立体化理论宣讲内容
理论宣讲是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桥梁。“西咸新语”精准把握群众认知规律和现实诉求,立足国家级新区建设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推出特色“理论套餐”,让宣讲既有高度又带温度。
一是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深挖辖区红色资源,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与西咸新区十余年创业史有机串联,发挥宣讲团内党员、干部、退役军人众多优势,讲述其与祖国、西咸新区同成长、同进步的奋斗历程和真实感悟,不断激发传承精神、接续奋斗的热潮。其中,“抗美援朝老兵讲党史”项目上榜省委文明办公布的“文明实践看陕西”优秀案例,获“文明实践微宣讲作品一等奖”;涌现出一批精品宣讲节目,如《197653》以潮流说唱回顾抗美援朝史。
二是政策理论与民生关切相融合。在认知维度上,将党的创新理论、国家利好政策、各级惠民举措、各类扶持方式等转化为接地气、冒热气的“群众语言”,如《咱身边教育、医疗、民生的改变》等经典宣讲节目;在传播维度上,依托乡贤能人、行业专家、一线干部、返乡创业青年等,打造“政策翻译官”机制,把专业术语转化为生活化表达,将新发展格局、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宏大叙事转化为群众可知可感的身边事;在实践维度上,聚焦就业创业、社区治理等民生议题,推动群众紧跟时代步伐,实现从“被动接受者”到“发展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三是文明培育与实践养成相融合。联合公安、消防、城管、市监等部门,年均开展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垃圾分类等时代新风主题宣讲1000余场。动员全国、省级道德模范,以及“中国好人”“陕西好人”“西安好人”等70余名典型代表组成“秦人之星”宣讲队伍,年均开展典型事迹宣讲200余场;打磨《乡音颂新风》《金花婆婆说婚嫁》《“小砖头”变宝记》等精品宣讲节目,让婚事简办、厚养礼葬、绿色低碳等新风尚可知可感可践行,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提升辖区整体文明水平。
深入田间地头,构建集成化理论宣讲矩阵
理论传播既要搭台子,更要通路子。西咸新区打破时空限制,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传播网络。
一是深耕实体讲堂。利用“板凳会”、道德讲堂、社区微课堂,运用图书馆、博物馆、村史馆、农家书屋、红色会客厅等设施因地制宜开展情景式、沉浸式宣讲,并持续延伸触角,把理论讲堂搬到田间地头、学校课堂、机关大楼、社区楼栋,形成形式多样、广为覆盖、多级联动、相互配套的讲堂体系。利用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资源,依托年均开展200余场、服务群众超10万人次的“文明西咸·志愿服务大集”,把理论宣讲嵌入义诊义剪、法律援助、技术培训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让群众身边的文明实践成为理论宣讲的“活教材”。
2023年、2024年,西咸新区连续两年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群众宣讲大赛,吸纳优秀宣讲人才加入“西咸新语”新时代文明实践群众宣讲团。图为大赛现场。西咸新区宣传文旅局供图
二是发力“形式突破”。将宣讲与群众需求紧密结合,融入研学参观、书画展览、趣味游园、红色歌曲点唱等元素,以“互动式”宣讲提升参与感,引领群众在情境中体验、在愉悦中学习。将宣讲与文艺作品紧密结合,发动辖区470余支群众“自乐班”以及“魏老根大舞台”等民间演艺组织积极开展文艺创作,化讲为演、变说为唱,在各级广泛开展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广场舞大赛、秦腔大赛、红五月音乐会、“村晚”等广受群众欢迎的文化文艺活动上登台亮相。将宣讲与独特资源紧密结合,依托西咸新区图书馆空港馆,在多条国际航线打造“空中丝路图书馆”品牌,通过图书、文创、非遗、美食等将“西咸新语”搬到万米高空。将宣讲与宣传媒介紧密结合,开设“微光西咸”融媒体栏目,持续推送50余期暖心善举视频,《给你的一封信》《你的笑脸》《因你而美》等80余部原创短视频平均播放量达100万+,依托辖区近百条公交线路、千余个公交站点以及地铁16号线全线车厢、站点展位高频次刊播,打造流动的“光影宣讲课堂”,让凡人善举、新风新韵升华为城市符号。
来源:二三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