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急诊抢救室,他们与死神赛跑;在患者家中,他们用专业守护;在重症病房,他们以创新赋能;在透析中心,他们用温暖陪伴……在“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新华日报》推出专版报道《白衣执甲护生命 仁心服务暖医患》,让我们走近这群用专业与爱心守护生命的天使,感受新时
在急诊抢救室,他们与死神赛跑;在患者家中,他们用专业守护;在重症病房,他们以创新赋能;在透析中心,他们用温暖陪伴……在“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新华日报》推出专版报道《白衣执甲护生命 仁心服务暖医患》,让我们走近这群用专业与爱心守护生命的天使,感受新时代护理工作的创新与温度。
万人“云端进修”
创新帮扶基层能力提升
江苏省人民医院宿迁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高玲、护士长田春英带领科室医护同仁,驱动移动查房车来到患者床旁。高清视频的另一边,是200多公里以外的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医护专家。这是医院护理“云网端”立体帮扶网络的一幕。
作为《江苏省“十四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首批示范单位和江苏省孵化中心重点建设单位,江苏省人民医院构建起“人才培育+技术输出+管理赋能”三维帮扶体系,近5年来帮扶网络覆盖省内外90余家医疗机构。
医院选派护理专家团队,向宿迁、溧阳、克州、重庆、睢宁等分院或医联体单位派驻30余人次,开展长期(5年)或短期(3个月)驻点帮扶。每年接受来自全国各省市500余人次专业进修,覆盖云南、甘肃、贵州、青海等10余个中西部省份。
近两年医院还开展心血管、胸外科、普外科等10余场跨区域MDT护理云查房,通过实时移动摄像、现场查房,直播覆盖重庆、宿迁、溧阳等分院及医联体单位,累计万人次实现“云端进修”,突破时空壁垒,进一步提高区域护理人员病情评估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为了让帮扶更有针对性,医院还实施“一院一策”式精准化帮扶,积极组织护理专家开展各类查房、质控管理、科研及教学培训,共同参与各类竞赛,累计开展下沉式帮扶百余场,覆盖分院及医联体内30多家医疗机构。创新推行护理科研导师制,实现科研产出效能阶梯式提升。
小巷里的“母婴守护者”
让健康依靠"推门可见"
在无锡雪浪街道南泉纵横交错的小巷深处,一支由3名医生与5名护士组成的“康乃馨”产后访视团队正默默穿梭。作为基层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守护者,她们近3年累计上门访视1800余次,高危产妇随访率100%,辖区产后42天复查依从性从65%跃升至91%——她们用扎实的技术成为居民“推门可见”的健康依靠。
社区产后访视如同一场“多维度考试”:需求琐碎、场景多变、应急突发。南泉分中心将团队嵌入“家庭医生网格化服务体系”,每位医护人员包干2—3个自然村或社区网格,以“三必访”制度(高危产妇出院3天内必访、产后7天必访、满月前必访)敲开居民家门。2024年更凭借精准的居家干预,成功避免2例高危转诊。
二胎妈妈在群里发来“宝宝肠绞痛哭闹不止”的消息,访视医生立即视频连线,隔着屏幕一步步指导“飞机抱”手法,半小时后,婴儿在母亲怀中渐渐安睡——面对年轻产妇的数字化需求,团队搭建“线上咨询—线下管理—全程追踪”服务闭环。打开“雪浪街道南泉分中心”公众号,“产后健康日历”实时更新产妇血压、子宫复旧数据与新生儿生长曲线,一旦连续两次血压超标,系统自动触发转诊预警;“南泉产后妈妈群”里,护士们轮流值守,每月推送母婴微课,年均解答乳腺炎处理、疫苗接种等问题超800条。数字化工具让护士从“被动响应”变身“主动哨兵”,高危问题发现率提升35%,线上咨询满意度达96%——手机屏幕成了永不关闭的健康窗口。
十年磨砺铸精兵
守护生命呼吸线
在重症监护室的蓝色呼吸机屏幕前,生命的节奏被重新校准,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精英气道护理师正专注地守护着每一道微弱的呼吸。
人工气道与呼吸机是危重症患者的生命线,但气道屏障的缺失也使其成为肺部感染的“隐形杀手”,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周期,更让康复之路充满挑战。如何帮助机械通气患者顺利撤机恢复自主呼吸?如何降低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面对这些难题,常州一院构建起三级进阶的气道护理人才“金字塔”。
2012年开始,他们首次探索气道护理师的培养,10年后,183名气道护理师散布在医院的各个角落。2023年,常州一院着手探索精英气道护理师的培养,让临床医师、护理专家、呼吸治疗师强强联手,组成“医—护—技”的黄金师资团队,基于循证医学打磨出一套覆盖“基础生理—精准撤机—并发症防控”的全周期课程。如今,20名精英凭借呼吸机特训,在各重症监护病房成为重症患者的“护理特种兵”。
2025年,在护理部的支持下,在省内率先开始实施精英气道护理师—护理组长—床位护士三级气道护理查房制度,协助护士长精准把脉重症患者气道护理质量,为年轻护士传道授业,更推动着气道护理技术不断革新。而这些努力,也得到了沉甸甸的回报——气道护理水准节节攀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稳步下降,撤机成功率显著提升。如今,常州一院已然成为区域气道护理的标杆之一,为更多医院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无影灯下的生命摆渡人
每一场手术都全力以赴
除夕夜,产房、外科、急诊的三重警报让手术室瞬间沸腾。“产房一例产妇发生胎儿宫内窘迫需要立即剖宫产请做好准备”“外科一例急诊肠套叠请立即做好手术准备”“急诊一例宫外孕大出血请立即做好手术抢救准备”。年夜饭的热气还未散尽,4名备班护士已顶着寒风奔袭而来。直至忙到凌晨1点,连续13台手术结束,护士们才吃上一口已冰凉的年夜饭。
同样的坚持也展现在一张照片里:器械护士费蕾蕾为了确保在手术中胃管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一直跪在地上扶着胃管直到手术结束。这场手术经历了五个多小时,而跪地一个多小时的费蕾蕾最后只能在同事的搀扶下起来,腿上已经出现大片青紫的“丘壑”,以膝为阶,为患者搭起生命阶梯。
这就是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手术室护士工作的一幕幕。她们轻快矫捷的身姿穿梭在手术台旁,用精准密切的配合支撑起手术室中繁琐、严谨的工作。除了专业,她们也将温暖传递给了患者和家属。
作为妇幼专科医院,淮安市妇幼保健院于2017年创立“全市首家无哭声手术室”,年轻的医护人员担任临时“爸妈”,陪伴患儿唱歌、讲故事、做游戏,减轻患儿紧张、焦虑的心理。近年来科内还不断推出“玩偶陪伴”、术前“亲子游”、“快乐自驾”、“超能小勇士”、“盲盒加油站”等优质举措。
创优无止境,服务无穷期。在手术室这个平凡的护理岗位上,她们用青春在无影灯下书写着最动人的情书。
40分钟生命“重启”
专业与温情创造生命奇迹
2025年3月16日,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救援。70岁的赵大爷(化名)因突发胸痛被家人紧急送医,途中意识丧失、心跳骤停。抵达医院时,护士竺兴霞发现患者颈动脉搏动消失,立即跪地实施心肺复苏,一场持续40分钟的“生命保卫战”就此展开。
在医生抵达前,护理团队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路、持续胸外按压、电除颤……每一步操作都精准高效。经过40分钟不间断抢救,赵大爷终于恢复自主心律,转入ICU进一步治疗。目前,他已神志清醒,可自主进食,即将康复出院。家属哽咽致谢:“是护理团队的果断和专业,给了我们全家第二次团圆的机会。”
这场成功的抢救背后,是南医大二附院创新的“专科护理应急储备人员库”体系。102名急危重症护理骨干经过模块化培训,形成“5分钟快速响应圈”,实现从院前急救到重症监护的无缝衔接。多学科协作的“救治接力”模式,成为医院应急救治能力的核心支撑。
赵大爷的康复,是南医大二附院护理团队用专业与温情书写的满分答卷。在这里,技术与人文交织成网,托起无数家庭的希望。这个护士节,白衣天使们以行动证明:生命至上,不负重托。
跨越千里的守护
“网约护士”托起卧床老人的希望
2024年5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造口专科护士于秀娟接到一个特殊的求助:88岁的杨奶奶因老年痴呆长期卧床,全身出现6处深度压疮,远在深圳的儿子只能通过视频干着急。
于秀娟立即启动“互联网+护理服务”,冒雨驱车赶往养老院。面对深达骨膜的压疮,她精心清创、包扎,并组建“杨老太护理小组”微信群,联合多学科团队为老人定制个性化护理方案。
护理过程充满挑战。杨奶奶因认知障碍抗拒治疗,于秀娟就一边哼童谣一边换药;家属不在身边,她就通过视频指导护工护理要点。经过63天坚持不懈的精心护理,杨奶奶的压疮全部愈合。当老人说出“好姑娘,谢谢你”时,微信群里的家属无不感动落泪。
如今,虽然杨奶奶的伤口早已愈合,但护理小组依然保持联系,定期随访指导。这个案例带动医院组建起32个专科的“网约护士”团队,年服务居家患者超2000人次。
在这个“996子女”与“空巢父母”成为时代痛点的当下,于秀娟和她的同事们用专业与温情,架起了一座跨越千里的亲情桥梁。正如她所说:“伤口会愈合,但关爱永远在线。”这或许正是应对老龄化社会最温暖的解决方案——用技术传递温度,让专业护理走进千家万户。
“地摊模式”
在公园、社区、商场门口,一个个特殊的“地摊”正吸引着市民驻足围观。这不是普通的商贩摊位,而是宿迁市沭阳医院急诊科护理团队首创的急救知识普及方式——“急救地摊”。这种新颖的科普形式,正在悄然改变着城市急救知识的普及现状。
自2023年起,该护理团队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时间,以最亲民的方式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人人会急救、人人敢急救”的社会氛围,让全民能够参与急救、敢于急救、会急救。
“急救地摊”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同于需要固定场地、预约报名的传统培训,地摊模式可以“随摆随教”,出现在社区广场、公园、校园操场、商场门口甚至街头巷尾,利用人们茶余饭后的碎片化时间进行科普。这种模式的教学互动性极强,通过“一看二听三做”的完整闭环,确保市民真正掌握技能。现场先进行理论讲解:如何正确拨打120,海姆立克急救法手的定位、手法,心肺复苏按压的姿势、手法、频率、深度,AED如何规范使用等。然后进行实操演练,一步一步讲解教学,最后再邀请现场市民上来操作,一边操作一边纠正不足,讲解注意事项,让大家学会规范急救操作。团队也会设计互动环节,通过抢答和奖励机制,大大提高了市民参与的积极性。
这种“小地摊、大作为”的模式,以其零成本参与、零距离教学、零门槛学习的特点,让急救知识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市民王女士表示:“以前觉得急救很高深,现在发现原来这么容易上手。”
点亮重症患者康复之路
日前,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团队通过构建标准化早期康复体系,成功将ICU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近30%,平均住院日缩短0.5天,为重症护理树立了新标杆。
传统ICU护理中,患者长期卧床易引发肌肉萎缩、谵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针对这一难题,护理团队突破常规思维,开创性地提出“多轨联动早期康复”模式。项目负责人冯萍护士长表示:“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救命,更要让患者高质量回归生活。”团队首先优化《重症患者早期康复评估量表》,将评估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15分钟,使护士评估依从性提升至79.2%。在此基础上,创新设计“四级渐进式活动方案”,巧妙融入认知训练与心理干预,构建起“躯体—认知—心理”三维康复体系。
项目实施10个月来成效显著:ICU重症患者谵妄发生率从25.3%降至17.8%,平均住院时间由2.4天缩短至1.9天。一位康复出院的脓毒症患者感动地说:“是你们让我重拾生活的勇气!”团队还推出“康复进度可视化图谱”,建立家属参与机制,让专业护理更具人文温度。
作为江苏省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该团队已将成功经验转化为《ICU早期康复护理操作规范》,推广至省内10余家医疗机构。其核心的循证实践、分层干预、多学科协同理念,为重症护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南京方案”。这一创新实践证明,早期康复的每一小步,都是患者走向希望的一大步,展现了现代护理从“救命”到“护康”的跨越式发展。
终身责任制护理重塑生命质量
血透患者需要终身透析维持生命,在漫长就医过程中需要血透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血透中心自2015年起,针对血液透析患者长期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需求,提出“血透患者终身制护理”,为透析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护理服务,显著提升了患者透析治疗的依从性、生活质量及服务满意度。
针对传统护理服务仅局限于透析期间的不足,该院突破常规,建立“终身责任制护理模式”。护理团队将近300名透析患者分组管理,每名护士专人负责10—15名患者,建立终身制责任关系。这种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护理的时空限制,实现了从患者开始透析至终止透析的全过程护理。
在日常管理中,责任护士建立肾友微信群,开展个性化健康宣教和生活方式指导。通过焦虑抑郁量表动态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组织病友经验分享,构建互助社群。针对中青年患者,特别制定肾康复计划,通过社交场景模拟等活动帮助其重建社会角色认同。服务还延伸至院外,提供24小时专线咨询、家庭访视和居家照护指导,形成“线上+线下”的无缝衔接服务体系。
该模式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患者满意度大幅提升,透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中青年患者社会回归率提高。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护患关系,护士能更全面掌握患者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同时增强了护患之间的信任感。这一创新实践为提升血液透析患者的全周期护理质量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