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劝文艺】纪念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90周年文艺作品线上展播第六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15:39 1

摘要:1935年5月3日至9日,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云南禄劝时,从禄劝金沙江皎平渡口顺利渡过金沙江天险,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为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及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弘扬伟大长征

1935年5月3日至9日,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云南禄劝时,从禄劝金沙江皎平渡口顺利渡过金沙江天险,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为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及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讲好“中央红军巧渡金沙”的故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禄劝实践迈出坚实步伐。县文联牵头皎平渡镇,联合县融媒体中心精心策划“金沙水暖映初心 彝乡苗岭启新程”纪念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90周年文艺作品线上展播,诚邀您共赴云端艺术之旅。

“金沙水暖”组歌十首

作者/董加伟

小序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35年和1936年两次经过禄劝。行经14个乡镇、65个村委会、311个自然村,住过84个村寨,历时12天,行程985华里;在禄劝县境内牺牲人数为157人,共有41名禄劝儿女参加了红军。

红军在禄劝镇压贪官污吏,救济贫苦百姓;积极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严格遵守革命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得到禄劝贫苦人民的信任、爱戴和拥护。很多人为红军带路、搬运物资、煮饭送水、挖战壕,特别是37位船工轮流换班七天七夜为红军摆渡。还有很多老乡冒着生命危险,救护掉队的红军伤员。

“革命胜地,山川增辉”,这是聂荣臻元帅在皎平渡口的题词。红军两过禄劝,埋下革命火种,军民结下鱼水深情。“组歌十首”总体构思是尝试再现红军长征经过禄劝情景,讲好红军故事,传承长征精神,继往开来,奔向明天!

皎平渡——革命胜地 山川增辉 摄影/刘洪杰

打开大门迎红军

【背景】1935年5月1日,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在彭德怀率领下,从寻甸县鸡街进入禄劝九龙,在木克村住宿。红军在张有功家墙壁上留下了《工农暴动起来,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消灭地主阶级,反对富农剥削》等6幅宣传字画,一直保存至今。从那时起,革命种子就深埋于罗婺大地!

开大门,迎红军,红军是咱子弟兵

不抢粮,不抓丁,待人和气军纪严

开大门,迎红军,红军也是苦出身

打土豪,分田地,劳苦大众要翻身

围着火塘团团坐,红军话语暖人心

地主军阀反动派,苛捐杂税数不清

贫富不是天注定,剥削阶级是祸根

团结起来闹革命,砸碎身上铁锁链

心里牢记红军话,抬头看见启明星

砸破万恶旧世界,红军是咱引路人

打开大门迎红军,革命种子种心田

打开大门迎红军,从此心中有光明

红军壁画纪念馆 摄影/王元才

毛主席住过我们村

一一毛主席长征路居纪念馆之歌

【背景】1935年5月1日,中央军委纵队从寻甸县柯渡镇出发,经鸡街镇进入禄劝县到达翠华镇,毛主席住在界牌村汪姓老乡家中。这座小院如今被设立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毛主席路居纪念馆”,馆内陈列着毛主席用过的桌子、木床、马灯等物件。

这株石榴怒放的容颜

曾迎来北上抗日的亲人

这盏马灯闪烁的微光

曾照亮过三路大军的征程

这张门板铺成的床

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初心

这张小小的简易方桌

曾见证过力挽狂澜的豪情

调虎离山,敌人如梦初醒

翻山越岭,大军驰骋纵横

毛主席住过我们村,运筹帷幄

谈笑之间,跨过那金沙江天堑

一草一木,记住红军的恩情

彝山苗岭,镌刻红色的足印

毛主席住过我们村,红旗飘飘

革命道路,从罗婺大地向北方延伸

毛主席长征路居旧址

阻敌石板河

【背景】为掩护全军安全渡江,素有“铁流后卫”之称的红一方面军五军团在石板河一带修筑工事,阻击尾追敌人。红五军在军团长董振堂的率领下,在当地彝族同胞的支持下,英勇阻击敌人6天6夜。5月9日傍晚,红五军团接到撤离阵地的命令后,急行军50多公里赶到皎平渡,顺利渡过了金沙江,光荣地完成了后卫阻击任务。

三军直指金沙江,铁流后卫挑重担

阻击之地石板河,树林茂密山路弯

人民军队人民爱,送水送米来帮忙

依山傍水挖战壕,层层设防士气昂

战士紧握手中枪,敌军前进半步难

枪林弹雨不后退,气壮山河敌胆寒

坚守坚守再坚守,誓与阵地共存亡

血肉之躯筑屏障,三万红军过大江

清澈的河水在石板上欢快流淌

鲜艳的马樱花在昔日的战场怒放

松涛阵阵仿佛在诉说昨天的故事

长征精神泽润着这锦绣山川

汲取红色传奇的力量

乡村振兴的号角声声嘹亮

石板河阻击战遗址

金沙水暖

【背景】红军长征曾两次经过禄劝。1935年5月初,中央红军3万多人,靠6条木船,在37位船工的帮助下,历时7天7夜,在皎平渡口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作为革命老区的禄劝,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禄劝各族人民铭记红军恩情,传承长征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一步步走向幸福的明天!

过苗岭,翻彝山,播下火种打豺狼

红军长征去北方,两次经过我家乡

金沙江,波浪宽,皎平渡口神兵降

百年杉树拴战马,八角帽上红星闪

彝家兄弟明大义,老少船工摆渡忙

军民阻敌石板河,将军屹立巨石上

六条木船七昼夜,千军万马渡大江

依依惜别洒热泪,心中有了红太阳

紧紧握住红军手,问君长征何时还

睡觉做梦想红军,红军个个笑盈盈

亲亲热热叫老乡,和我就像一家人

打倒土豪分田地,帮我穷人挖穷根

醒来不见亲人面,眼泪汪汪到天明

火红的攀枝花盛开在普渡河畔

巍峨的毛公山在晚霞中金光闪闪

这是红军走过的地方

金沙水暖,春满大地

山河已无恙

毛公山

激战铁索桥

【背景】1936年4月8日,红二军团先头部队红四师到达普渡河东岸时,敌军已占领了铁索桥。红四师在铁索桥附近与设防阻击的敌军发生激战,双方在白马山形成对峙时,红军接到撤出战斗折转南下的命令。红四师政治部主任肖令彬、师参谋处张主任等79名红军战士在战斗中光荣牺牲,长眠在普渡河畔。

普渡河,滔天浪,铁索桥,闪寒光

红军长征要过河,不怕浪高敌匪拦

老乡又见亲人面,紧握双手泪汪汪

红军是咱亲兄弟,烧火做饭带路忙

占据东山作佯攻,奇兵蹚过小河塘

枪林弹雨不后退,犹如猛虎过山冈

山间布下疑兵计,敌人惊慌吓破胆

晕头转向乱放枪,自相残杀乱一团

敌众我寡军情急,转战富民奔丽江

勇士热血洒热土,英烈长眠在河畔

战地硝烟已散去,芳草青青稻花香

吃水想起挖井人,红军恩情永不忘

普渡河铁索桥

红军洞

【背景】1935年5月1日,红三军团长征经过九龙时,不得不留下一些不能随军继续长征的伤员。红军走后,王其英、王有龙等21名战士不幸落入敌手。5月6日,除留下几名小红军当帮工外,其余红军战士被敌人带到九龙鲁筷金钟山落水洞边,准备集体杀害。面对凶残的敌人,红军战士大义凛然,高呼革命口号跳入落水洞,英勇牺牲。

那一天,阴雨绵绵

金钟山上挤满了人

落入魔掌的红军伤病员

被带到深不见底的溶洞边

他们脚步蹒跚却高昂着头

他们遍体鳞伤却从容镇定

那一天,山风悲鸣

天空中布满了乌云

视死如归的红军战士

在这里纵身一跳英勇献身

他们眼中写满对敌人的蔑视

他们誓死捍卫对革命的忠诚

革命不怕死

怕死不革命

灭亡的恐惧留给了敌人

反抗的火种已播洒在人民心间

革命为人民

人民记心间

红军洞成为永远的纪念

不朽的丰碑矗立在青山绿水间

九龙红军烈士纪念碑

红军草(山歌改编)

【背景】1935年5月初,中央红军长征来到禄劝。反动统治加上大旱天灾,致使民不聊生,连山上的野菜都被挖光。红军没收地主老财的粮食分给穷人,并宣传革命道理。红军走后,山上长出了一种小草,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人畜都能吃。为了感谢红军,当地老乡把这种小草称作红军草,并编了一首山歌,一直传唱至今。

红军从我家乡过,岭上长满红军草

花开就像五角星,越看越像红军笑

不分土地肥和瘦,处处长得嫩夭夭

不怕寒霜和冰雪,天气越冷花越俏

红军草,红军草,微风中你轻轻摇

家中无粮全靠你,你是穷人的救命草

红军草,红军草,红军走到何处了

待到红军归来时,地主老财末日到

等你一辈子

【背景】1935年5月,红军长征过禄劝,彝家女张桂香送未婚夫李大勇参加红军。临别时李大勇留下红军发的一块银元,张桂香送给他自己绣的一个香包。李大勇随中央红军乘船渡过金沙江,踏上北上征程。长征途中李大勇不幸牺牲,不知情的张桂香在金沙江畔苦苦等待,一生未嫁。2000年某一天,云南省委接到陕西省榆林市委送来的李大勇同志的遗骸,才碾转找到了已83岁的张桂香,并送回了当初两人的定情物(香包)。这一年,张桂香老人安然去世。

那一年那一天,送你当红军

看看你的脸,摸摸五角星

那一块银元,留着你的体温

那一个香包,绣满我的真情

多少年多少天,夜夜梦中见

梦见你立功,梦见你凯旋

北方来的大雁,天边飘过的云

说你会回来,也许就在明天

你看大地红旗插遍

穷人翻身做了主人

这是你当红军时的心愿

生活一天比一天甜

你何时能回来,共享这盛世太平

我替你撵走所有媒人

我替你送走你的双亲

我在家等你,在家等你

等你的香包,装这块银元

我望你望穿盈盈秋水

我等你等到白发鬓鬓

我还在等你,还在等你

等你来相见,用一辈子做期限

军民鱼水情

【背景】红军在彝族聚居的村寨九龙下益村曾送给彝族同胞枪支;九龙村民王福英帮红军挑水做饭,红军曾送她一对银耳环让她换粮食;翠华王刘氏一生收藏着一件在她8岁那年红军送她的旧棉袄;团街一户姓郭的老乡冒着生命危险收留红军伤员陈忠和,用谎称是女儿坐月子卧床、并在床前摆一双绣花鞋的方法骗过搜查的敌人……红军长征两次经过禄劝,在罗婺大地上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军民共同谱写了一曲曲鱼水情深的颂歌!

那一件红军送的旧棉袄

传递着永不消失的温暖

那一对亮晶晶的银耳环

在暗夜里闪烁着永不褪色的光

那一支亮堂堂的红军枪

留给彝家同胞打豺狼

那一双很普通的绣花鞋

曾见证过老乡智救伤员的勇敢

靠人民,打江山

带路缝衣送粮

挑水舂米做饭

皎平渡口昼夜不停的浆声

在革命的征程中永远回荡

为人民,打江山

一路播下火种

处处除暴安良

彝山苗岭军民鱼水情深

多少动人的故事永远流传

《丰收悦、彝乡美、党恩情》 摄影/丁桂荣

党旗飘飘

【背景】红军长征途中播撒下的革命火种,在罗婺大地不断燃起熊熊的斗争烽火;红军的英勇事迹和光辉形象,深深地铭刻在禄劝各族人民群众的心中;长征精神一直鼓舞和鞭策禄劝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与时俱进,永远跟党走,走向下一个胜利,走向民族复兴!

我站在轿子山巅,看如画江山

每一座山川都写满吉祥

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画卷

告诉全世界我们的幸福与安康

我站在金沙江畔,看粼粼波光

这里是红军曾走过的地方

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画面

诠释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与梦想

红军洞里英烈长眠

普渡河畔山花浪漫

党旗飘飘号角声犹在耳旁

传承红军精神,爱我锦绣河山

皎平渡口碧波荡漾

彝山苗岭歌声飘扬

党旗飘飘永远的指引方向

赓续红色血脉,走在复兴路上

作者简介:

董加伟,现任教于禄劝职业中学,业余词人。

主要作品有彝乡新民谣《撒咪三部曲》;抗疫三部曲《最美的容颜》《最美的承诺》《有爱就有奇迹》;禄劝“创文”主题歌曲《我的家,我的城》;禄劝“创民”主题歌曲《同饮金沙水》;新红歌写作系列《人民就是江山》《金沙水暖》;文旅推介歌曲《我家禄劝》等。

脱贫攻坚主题歌曲《号角声声》入选昆明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专题片展播;抗疫歌曲《最美的承诺》在云南省委网信办举办的“云岭风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新红歌《人民就是江山》入选新华社与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建党百年 唱响中国》原创MV征集展播;歌词《我在昆明等你》在昆明市文联、昆明报业传媒集团、掌上春城联合开展的“同一个地球 同一个家园”MV原创歌词网络征集活动评审中荣获一等奖;《最美的容颜》《有爱就有奇迹》《人民就是江山》《宜居家园》等歌曲被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采用刊发。

金沙江小行

作者/马铭

高考结束后的这个假期,不存在作业的侵袭,先生的叨扰 ,但家庭作息的千篇一律,使我渐生出厌倦来。趁涛子看望长辈之机,我就紧紧地抓住这根拉我脱离“苦海”的稻草。开启我的金沙江之行。

且不说路况如何,只单论路程就叫我心悸,县城到镇上需乘坐两个多钟头的班车,到村上听闻又是半小时车程。东曦既驾始发,梦觉而抵站,见涛子的学仓表叔来接,本觉着之后的路可不受大客车之颠颤,然而结果是什么车也没有。“车?就张三轮车,早上赠送给人家买化肥克喽。”学仓叔抓了抓头发。涛子朝我笑笑,头略微俯,持眼看我,一摆手,脸上也说出无奈来。罢了,也便走起路来,

于是,两个戴眼镜的学生就各背着书包、提着行李,伫立在山腰的垭口,似与辞官归田的陶潜相仿,先生有童仆稚子,可“恨晨光之熹微”,有飘然遗世之感,可此时,我二人却如包身工一般精疲力竭。望着眼下的曲折蜿蜒、似无尽头的山路,第一次感到无力。但又望见远处最边下的金沙江,想起七律长征来,顿时觉得二者相较,九牛一毛了。再难的路,总要走。不走就会落后,就不能到达目标。泥板路虽长,但好在行走并不困难,所负虽重,却有清风拂面,聊消疲惫。

一个多小时后,来到了涛子的爷爷家,二老包括学仓叔在内的子女都在昆明,离家甚远。走进他们起居之地,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面巨大的、点迹斑斑的旗子,那颜色是血一样的,上书墨字“人民……”的字样,年代之久,字亦漫患不清,走近又觉旗面满是水气。一旁的火盆让我否决了地方湿气重的观点,直到饭前老爷子抬手擦拭的行为,我才意识到,此是一爱护的表现。旗子在右墙,正前方的供桌上没有神像和香炉,只摆了两个陶瓶,几粒供果,在那背后的墙上,一幅毛主席的画像辉宏大气,不过还是一样的斑驳。眼神偏转,右侧冰箱的右面是一台老式电视机,冰箱旁边的通道后面,布帘掩映间,是二老陈旧的床榻。我俩方进门,奶奶就招呼我俩坐下,十分热情地招待我们吃饭,火塘下的火噼噼啪啪的作响,冰箱打开,上层的板子上放着一些被瓜叶包裹还带着红土粒的鸡枞,几个大小不一的生鸡蛋,再就是一点腌制品和几袋草果花椒之类黑乎乎的调料。奶奶端出一碗腌青椒,又从火塘边的铁锅里,舀出一碗带着焦黑的火腿肉,和原本摆在桌子上的炒花生一起,做了一顿看似简单的晚饭。

夜幕降临,院里的鸡叫狗吠声也渐渐下去,屋后的蝉鸣却又起来了。在新式瓦房里,爷爷和奶奶拉着我俩的手,坐在火边电视机旁的沙发上。爷爷耳背,他俩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生的人,奶奶说她的小涛好久都没回来了。一阵寒暄之后,她问起我来,我拉过涛子,俯身凑近奶奶身前,耐心的和她攀谈起来。言语间,我了解到二老都是党员,她已记不得自己的四川家乡,却还记得1964年7月14日——那是二老同期入党的日子。聊到这里,她理了理额前的白发,怕我听不懂,枯络的手指还指向窗外,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远处渺小奔流的金沙江,对面山上零零点点的人家灯火,就是在那个村子,病铺上重庆来的武书记临终前把打车都托给我了,她边说边拍腿,一段尘封多年的往事再上心头。

“六十多年前,武文正到我们这点下乡做书记,他刚刚大学毕业,我们这里太偏,乡亲们的日子一直不好过,是他带领我们开渠修路,宣讲党的政策,办了学堂,娃娃们都读上了书,可惜老天可恶,在过江值班呢时候,染着风寒最后救不了就去了,他是坐着走的”

“共产党从来不怕疾病,我死也不能躺下”陈书记这样说,“当年的党旗在这点,书记讲守着这点,我不能走,二来多少年了,也不想走喽”。

短短几天过去,我有事要离开,奶奶挨家挨户的替我问有没有去镇上的车,结果却因礼拜天没有一家愿意上集而搭不到车,奶奶佝偻地提着一塑料袋的葡萄,在口袋里摸了半天,拿出一点褶皱的油纸包叠起来的钱,眼神低垂地和我说明实情,我没有说话,眼神迷离,双手推着这些东西,对她深鞠一躬,口中道谢连连。涛子和她站在路口送我,我背着书包向上走去,一边挥手向他们告别。

上山的路是艰难的,甚至超乎了我的想象,我将书包前背、后背、挎着、提着,不停地变换方法,可还是累得满头大汗,我走走停停,一听到呜笛声就提起精神,可惜这些车辆不是归程的,就是已经载满了的。来到山腰,我放下书包,把被汗水浸透的外衣收到书包里。此时大雾四起,微风习过,树林摇曳,向前望去,山野间灰蒙蒙的一片;向后望去,只看见白铁铸的围栏和里沿的草石交错的土墙 ,在雾中隐隐约约,偌大的山间,就只有我一人。我胡思乱想起来,以至于急忙拾起路边的一根木棍,以防野兽之类。脚底早已疼痛难耐,镜框也已因汗水而模糊不明,我用手掌涂擦后,顾不得许多,又继续前行。我想起苏俄的红色战士保尔·柯察金,又想起当年巧渡金沙江的红军战士,履草鞋而跃雄山、涉险河为民族国家付以生命之代价,于是趁四下无人之际,我大声喊出“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来激励自己。来到垭口了,长途的步行,使我口渴难耐,小腿也抽了筋,可现在的处境,连行人都难见一二,无奈之下,舌头贴在渗水的岩壁上就吮吸起来。东坡先生尚且说,人生如逆旅,我想此时的我就是那个行人,就又跛着脚走起来……

金沙江之行,对于人生诸问题,我似有所感悟。有志者不在乎事之大小,而务力毕之。虽有艰辛,亦须求克,其结果如何尚不加论,不过尽心而为,终有所得而已。

终审:周明

来源:禄劝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