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锦棠湖南湘乡人,1859年投入叔父刘松山所在的湘军,随同镇压太平军和捻军,1870年在刘松山阵亡后接统老湘军,1875年起被督办新疆军务的左宗棠荐为前敌指挥,总理行营事务,次年连复北疆诸城,至1877年底定北疆,同年抵库尔勒,急追白彦虎,再收东四城,并迅即进
刘锦棠湖南湘乡人,1859年投入叔父刘松山所在的湘军,随同镇压太平军和捻军,1870年在刘松山阵亡后接统老湘军,1875年起被督办新疆军务的左宗棠荐为前敌指挥,总理行营事务,次年连复北疆诸城,至1877年底定北疆,同年抵库尔勒,急追白彦虎,再收东四城,并迅即进占喀什噶尔,收复南疆,1880年受命帮办新疆军务,配合左宗棠准备武力收复伊犁,左宗棠回京后,接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84年新疆建省后,成为首任甘肃新疆巡抚。
刘锦棠
刘锦棠1844年6月16日出生于湖南湘乡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刘厚荣与弟弟刘松山投入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854年刘厚荣在岳州与太平军作战时阵亡。1859年刘锦棠投入叔父刘松山所部,开始了军旅生涯。
太平天国运动
刘锦棠在刘松山军中“参画方略,辄得其机要”,深得叔父的赏识。1864年刘锦棠保卫湘军祁门大营有功,被两江总督曾国藩保举为知县,并赏戴蓝翎。
曾国藩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刘锦棠加同知衔,1866年至1868年间刘锦棠随刘松山赴河南、河北、陕西等省围剿捻军,“大小十余战,所向克捷,锦棠无役不从”,钦差大臣、陕甘总督左宗棠因此保奏他以道员即选并加按察使衔,由此刘锦棠成为老湘军中后起的年青将领。
左宗棠
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陕西,甘肃等地回民相继起事,屡败清军。
1867年清廷命左宗棠率兵镇压回民军,1869年在镇压陕西回民军和汉族反清武装的过程中,刘锦棠因降服董福祥、张俊、李双良等20万众,赏加布政使衔,并被赐予“法福灵阿巴图鲁”的荣誉称号。
1869年7月刘锦棠随刘松山取道花马池,攻打回民军的重要基地甘肃金积堡镇压马化龙领导的回民军,由于回民军积极防御作战,清军粮运不继,进展缓慢。1870年正月刘松山在攻打金积堡的激战中中炮身亡,清军士气大挫,回民军趁势反击。
马化龙
为了应付危局,左宗棠起用刘锦棠代理统领,刘锦棠毅然以总理湘军营务的身份威服诸将,摆脱了被动局面。左宗棠对此非常赞赏,奏请清廷,给刘锦棠“赏加三品卿衔,接统刘松山旧部” 的奖赏和任用。
此时左宗棠提出了“坚守”与“退屯”两种方案供其选择,刘锦棠审时度势,力主继续进攻,他向左宗棠建议说:“吾军深入乏食,不力战,贼即乘我,灵州旦暮失,大局不可支矣”,“必戳力致死,而后军可全。”这一意见得到了左宗棠的赞同,为了激励士气,刘锦棠召集部将鼓励其继续作战,又将刘松山的灵柩放在军营之中,激起清军复仇之心,继续向金积堡进攻。
《新疆历史画丛》中的刘锦棠
为了抵御刘锦棠的进攻,马化龙挖壕筑墙,修堡建垒,使金积堡内外墙壁纵横,堡垒环列,渠水环复,易守难攻,还相继掘开了秦渠、板桥堰和山水河,使清军营地陷入一片水泊之中。刘锦棠身先士卒,往来于烂泥之中,率领老湘军逐次进攻,步步为营,苦战数月,终于攻占了金积堡外围各堡寨,开始转入对金积堡的进攻。
金积堡修筑得十分坚固,防守十分严密,刘锦棠则以深沟高垒围困,他令清军环堡挖了两道深1丈宽3丈的长壕,壕边筑起高约丈余的围墙,切断金积堡与外界的联系,与此同时还筑成几座炮台,居高临下,不断向堡中轰击。
《清史稿》中的金积堡之战
经过十个月反复、激烈的争战,1871年1月6日清军终于将金积城外570多座堡寨大部攻破,迫使马化龙和其子马耀帮交出军械,平毁剩余堡寨,向他投降。左宗棠上奏称赞刘锦棠,请求清廷予以破格录用,清廷随即下诏,赐封云骑尉世职,赏穿黄马褂。
在王家疃、通昌堡和通贵堡被相继攻取,马化龙已失去利用价值的情况下,刘锦棠遵照左宗棠的指示以从金积堡搜出洋枪1200杆为口实,尽杀马化龙及其兄弟子侄以及亲随部众1800多人,将打死刘松山的回民军将领马八条剖腹剜心,祭奠刘松山。然后,刘锦棠护送刘松山的灵柩回湖南,并在当地招募士兵。
1872年6月刘锦棠带着从湖南招募的湘勇回到甘肃。8月他率领18营老湘军进攻马桂源、马本源及白彦虎等人领导的西宁回民起义军。由于回民军从湟中大峡口到小峡口的八十余里间设置堡垒、绵延不绝,作战难度极大,刘锦棠率部斩关而进,前后两个多月血战五十余次,才攻占峡口隘路,兵临城下,10月刘锦棠率军进驻西宁。
1873年正月刘锦棠进克向阳堡和大通县城,斩叛官马寿,向阳堡陷落时,白彦虎率所部回民军2000余人由永安、南山、草滩一带,向西逃走。2月马桂源兄弟逃到巴燕戎格,降清后在兰州被处死。
白彦虎
1873年9月左宗棠因久攻肃州(今甘肃酒泉)不下,檄调刘锦棠率兵西向,配合徐占彪、金顺、宋庆等人攻取肃州。
刘锦棠一面发起猛烈攻击,一面利用义军降将喊话诱降,迫使守城义军首领马文禄开城投降,马文禄与马永福、马照等8名首领和1573名部属一起被杀。白彦虎由此再向西奔进入新疆,当晚清军各部入城纵火,对回民进行屠杀,其“枪轰矛刺,计土回五千四百余名”,“即老弱妇女,亦颇不免”,自此河西地区再也没有形成回族聚居区,随着肃州被攻克,持续多年、蔓延数地的陕甘回民起义平定。
左宗棠历数部将镇压陕甘回民起义军的战功,刘锦棠居首,1874年10月清廷依此擢升刘锦棠为署西宁兵备道。1874年11月河州回民闵殿臣再次起事,刘锦棠会同诸军于次月将之平定,至此陕甘境内大规模的回民起义基本上被全部镇压。
左宗棠
1875年3月左宗棠被授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奉诏出兵驱逐外敌、收复新疆,他提出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方针,并决定此次出征,只以刘锦棠所部老湘军和自己的亲兵卫队为主力,随后左宗棠向清廷举荐他认为“英锐果敏、才气无双、志虑忠纯”的刘锦棠总理行营营务,指挥西征各军。
当左宗棠询问刘锦棠出关作战需要多少人马时,刘锦棠豪迈的回答道:“胜兵万人,足以横行,不在多也”。左宗棠听后,“伟其言”。
1875年夏,左宗棠在兰州召开分统以上将领参加的军事会议,商讨作战计划,会上刘锦棠提出“以缓行速战为义”,左宗棠授予他在前线随机应变之权。左宗棠的赏识和信任,使刘锦棠的军事才能在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清军进军新疆与收复伊犁
1876年正月老湘军各部陆续从凉州向肃州集结,驻扎凉州期间,刘锦棠对所部进行精简,整编为马步25营(步队17营旗,马队8营旗)。4月7日左宗棠抵达肃州,刘锦棠与他再次进行磋商,决定以“先迟后速为稳者”,即派部将汉中镇总兵谭上连、宁夏镇总兵谭拔萃、陕安镇总兵余虎恩等人率部相继从肃州出发。
谭上连
随后,刘锦棠亲提大军从肃州起程,为了避免途中发生饮水和粮草供应不足问题,他命各部先在安西会合,然后再分批向哈密进发。
谭上连部抵达巴里坤,分兵驻扎巴里坤以西的芨芨台、色毕口、大石头和三个泉等地,以保证巴里坤和古城之间的运道的畅通,随后谭拔萃和余虎恩也相继率部到达,5月初刘锦棠来到哈密,着手准备进军事宜,他命令后续部队把储存在哈密的军粮分起短运,先翻越天山,运抵巴里坤,再从巴里坤运到古城,同时要求经过千里戈壁的各部务必于闰五月底全部到达指定位置,整装待命。闰五月刘锦棠从巴里坤抵达古城,分兵驻扎木垒河以东地区,决定在“新谷遍野、有粮可因”的新秋之际发起北疆作战 ,在对后方进行了周密、妥善的布署之后,刘锦棠即率轻骑前往济木萨(今新疆吉木萨尔)。
1876年闰五月二十日,刘锦棠亲抵清军与叛军交战的前哨阵地——济木萨,与金顺商讨进兵方略,他在亲临三台、滋泥泉、阜康等地了解了军情之后,认为“白彦虎内结安集延,外连英、俄,复以危辞煽动土回,精骑十数万,天山南北路,呼吸可以自致”,而清军骑兵“十不当一”,如果决战不胜,将陷入无路可退的绝境。加之考虑粮饷供给的问题,他认为平定北疆,应该先以阜康为储粮屯兵之处,在此根据形势相机而动,可进退有据。,随后他返回古城开始准备进兵古牧地(今新疆米泉),以撤除迪化(今新疆乌鲁木齐)的屏障。
防守乌鲁本齐地区的有投降叛军头目阿古柏的马人得、白彦虎等部2万多人,其中6000多人驻守古牧地。从阜康到古牧地有两条道路,一是途经戈壁、缺乏水源、无敌军防守的大道,一是途经黄田,水源充足、但有重兵防守的小路,敌军意在迫使清军走大道,过戈壁,陷入人马渴乏的困境。
阿古柏
8月8日刘锦棠将计就计派出部队掘井挖渠,开沟引水,摆出要走大道的架势,10日夜晚突然率领精锐部队从小路进击,当夜夺取黄田,第二天进围古牧地,他令炮队在城外修筑炮台,用开花大炮把城墙轰塌了几个缺口,令突击队从缺口抢攻入城,于17日占领古牧地,全歼守敌。
攻取古牧地时,刘锦棠从缴获的信中获悉迪化防守乏人,南疆阿古柏援兵也难迅速到来,于是立即决定乘虚蹈隙,除留两营兵力防守古牧地外,大队人马星夜向迪化疾进,次日黎明部队抵达迪化外围,炮队在六道湾的山梁上架炮向城里射击,马人得、白彦虎没有料到清军如此神速,炮声一响,便弃城南逃。
收复迪化之后,刘锦棠令金顺率部西攻昌吉、呼图壁和玛纳斯,自率老湘军清剿残敌,准备南进。不料玛纳斯南城之敌负隅顽抗,金顺部清军久攻不克,刘锦棠又派罗长祜率领11营老湘军驰援。这时大雪开始封山,刘锦棠遵照左宗棠的意见,进行整军备战,准备来年春天举兵南进。
阿古柏得知迪化失守的消息后,从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赶到托克逊部署防御,他派心腹艾克木汗率步骑8500人和马人得、白彦虎残部,以及1万民团守吐鲁番,令其大总管爱伊德尔呼里率步骑4400人守达坂城,并在东西天山隘口之间筑起了一座新城,令其次子海古拉率步骑6000人守卫,三城互为犄角,妄图阻止清军南下。
1877年4月上旬刘锦棠按照左宗棠三路并进的部署,与张曜、徐占彪约期进发,14日刘锦棠率领31营人马(新补充了炮骑各3营)从迪化南下,于16日夜晚包围达坂城,直至次日凌晨城中守敌才发现。天亮后刘锦棠环城侦察敌情,坐骑中弹倒地,他易马而前,摸清城防概况后,命令各营环城挖壕筑垒严密锁围,同时构筑炮台准备强攻。
当清军两次击退海古拉派来的援兵之后,爱伊德尔呼里盼援无望,便准备突围南逃,刘锦棠命令夜间遍燃火把,密切监视。19日晚城东炮台筑成,刘锦棠当即下令以开花炮向城内轰击,由于弹药库中炮爆炸,加之大风骤起,烈火燃遍全城,守敌惊溃,四散奔逃。
西征军械
刘锦棠一面指挥各营截击,一面发动喊话劝降,守敌头目纷纷投降,爱伊德尔呼里也被活捉。对于大批俘虏,刘锦棠遵左宗棠之嘱实行宽待政策,凡是新疆平民,不论哪个民族,全部释放回家,并发给衣粮,其他俘虏愿留者留,愿走者走。在这一政策的感召下,爱伊德尔呼里主动给阿古柏写了劝降信,在整个进军南疆的过程中,刘锦棠始终实行了宽待俘虏的政策,对分化瓦解敌人起了重要作用。
攻占达坂城后,刘锦棠分派罗长祜率步骑6营与张曜、徐占彪两路人马于26日攻取了吐鲁番,并亲率骑兵于同日赶到托克逊,截住准备南逃的敌军,经过激战,除海古拉率2000多人逃脱之外,歼敌4000余人,至此历时不到半月,胜利地结束了攻占三城的战役。
占领托克逊后,刘锦棠决定待秋粮采运充足之后再行南进。
在此期间,敌情发生了重大变化,1877年5月29日阿古柏患中风而死,海古拉携其尸南返时,被其长兄伯克胡里所杀。艾克木汗在库尔勒自称为“汗”,又被伯克胡里败于阿克苏,遂率残部逃入俄境,伯克胡里继承了阿古柏的汗位后,除留部分人马防守东四城外,自率主力退保西四城。
依据南疆八城的地理和敌军分布情况,刘锦棠把进军南疆的部队分成两个梯队,以老湘军为第一梯队专门“主战”,以张曜部为第二梯队“且战且防”。
张曜
9月 27日刘锦棠率领第一梯队32营先期出发,10月2日进抵曲惠,为了消灭逃至库尔勒观望动静的白彦虎,他兵分两路,令余虎恩,黄万鹏率马步14营,取道乌什塔拉沿博斯腾湖南岸进攻库尔勒侧背,自率主力沿大路过开都河,从正面进捣库尔勒。9日两路人马会师库尔勒时,白彦虎已西逃库车。
针对白彦虎长于流窜的特点,刘锦棠断然决定亲率精骑1000、健卒1500先行追击,令罗长祜领大队人马随后跟进。在刘锦棠的带领下,先行部队从库尔勒启程后,三昼夜疾驰400多里,15日追到布古尔(今轮台)时,击溃敌骑千余,18日追到库车城外时又毙敌千余,22日终于在铜厂和木杂喇特河(今木扎提河)追上逃敌,经过激战,消灭一部,余敌继续西逃,24日追到阿克苏城外时,当地维吾尔族人民已自动占领该城“以待官军”。这时白彦虎部经乌什逃向喀什噶尔,伯克胡里留守东四城的残部则逃向叶尔羌。
西征清军
对于刘锦棠指挥的这一阶段作战,左宗棠十分满意地赞扬说:“三旬之间,迅扫贼氛,穷追三千里,收复东四城,歼敌数千,追回难民数十万,决机神速,古近以来,实罕其比。”
东四城克复之际,原来投降阿古柏的和阗头目尼牙斯反正,主动率兵围攻叶尔羌以策应清军。叛国降敌的前喀什噶尔守备何步云也反正,率领原部占据了喀什噶尔汉城,因力单难支,派人到阿克苏向刘锦棠乞援。
在这种情况下,刘锦棠毅然决定改变原定首先攻占叶尔羌的计划,不待第二梯队抵达阿克苏,不顾长途追击作战的疲惫,马上进军喀什噶尔,他令余虎恩率5营人马取道巴尔楚克(今新疆巴楚东)、玛纳尔巴什,进攻喀什噶尔,令黄万鹏率步骑9营取道布鲁特人游牧地,疾指喀什噶尔,自率主力进驻巴尔楚克,居中策应。12月17日晚,余、黄两部兵临喀什噶尔城下,当晚将回城克复,伯克胡里和白彦虎分率残部逃入俄境,21日刘锦棠进取叶尔羌,24日占领英吉沙尔,董福祥于次年(1878年)1月2日进占和阗,一月之内清军驰驱2000多里,夺取西四城,胜利收复了南疆。
左宗棠西征
阿古柏在后方巢穴中的一些英国、土耳其教官和工匠一夜之间成了俘虏,他们惊叹清军行动的神速,称刘锦棠为“飞将军”。
捷报传到肃州大营,左宗棠称赞刘锦棠的指挥道:“筹策之周,赴机之速,古今未尝有也”,“大军西征,如飞如翰,自秋徂冬,挈回疆全境还隶职方,即劳烈而论,已足光垂史牒。若夫功成迅速,则实古今罕见之事。”
清廷也高度评价刘锦棠“智勇深沉,出奇制胜,用能功宣绝域”,将其晋为二等男爵, 5月晋太常寺卿,8月授通政使司通政使。
新疆初复,城池残破,官无衙署,民无居室,渠道淹废,田园荒芜,刘锦棠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目睹了这—惨景,他在新疆所做的 第—件事,就是设立善后局,处理善后事宜。
南疆的善后工作,都由刘锦棠一路收复,—路设局经理,当时军队里幕僚人员很多,善后局主要由这些人来经办。善后局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招集流寓失所的农民,将被阿古柏匪徒胁行的人民遣返原籍,贷给籽种,使能够迅速恢复生产。新疆干旱少雨,农业生产全赖引水灌溉,为此又仿行以工代赈的方法,每日发给口粮,组织刚刚返回原籍的农民修复渠道、坎儿井。清军官兵也被派去参加兴修农田设施的劳动。这些措施,保证了南疆各地农业生产的恢复,人们衣食有了着落,社会也就日趋安定了。
伯克胡里和白彦虎漏网逃入俄境,刘锦棠“常引为大恨”,为此他注重边防卡伦建设,加强了对残敌窜犯的戒备。
1878年9月白彦虎派其心腹金山率几百人马侵入阿克苏以西边境,27日刘锦棠率骑兵900、步兵300从喀什噶尔出发,沿边境急驰,截住该敌,活捉金山,全歼所部。
12月上旬伯克胡里派其亲信头目阿里达什率480余人侵入喀什噶尔西部边境,刘锦棠9日夜亲率骑兵900、步兵1100人,兵分三路在当地布鲁特人的协助下,全歼了这股敌军,击毙了阿里达什。
1879年初艾克木汗勾结布鲁特头目阿布都勒哈玛,聚集了2300多人来犯,侵扰到离喀什噶尔只有200多里的博斯塘特勒克一带。刘锦棠出动4000多人马,兵分三路,乘艾克木汗袭击清军营寨之机,设伏于博斯塘特勒克山谷内外,诱其入伏,四面包围,除艾克木汗与阿布都勒哈玛领100余骑逃脱以外,其余全部被歼。
9月上旬艾克木汗和阿布都勒哈玛又纠集2000多人马,经喀什噶尔以西 700余里的乌什恰提卡伦,兵临色勒库尔(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下,企图先占该城作为立足之地,刘锦棠亲率马步军2000人,携带干粮,经英吉沙尔,取道荒无人迹的岩壑山路,昼夜兼程向色勒库尔疾进,艾克木汗得知清军大队来援,便撤离色勒库尔向北逃窜。刘锦棠立即改道向北,凿冰为道,冒险翻越终年积冰的卡拉塔什达坂,以四昼夜驰800里的速度,终于追上逃敌,将其全部歼灭。
新疆收复后,沙俄拒不交还伊犁,清廷派完颜崇厚出使沙俄解决新疆问题,但完颜崇厚迫于俄国威胁竟擅自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伊犁问题仍悬而未决。
完颜崇厚
刘锦棠坚决主张用武力解决伊犁问题,为了落实武装收复伊犁的计划,刘锦棠立即派人在中俄边界勘测,绘出一幅中俄边界图及草拟了进兵伊犁的计划,一并寄给左宗棠。
正是因为左宗棠、刘锦棠等人对《里瓦几亚条约》的坚决反对和积极备战,才使清廷改派驻英、法大臣曾纪泽重新赴俄谈判。
曾纪泽
为了配合曾纪泽的谈判,做好反抗俄国武装侵略的准备,清廷应左宗棠之请,1880年3月1日任命刘锦棠为“帮办新疆军务” ,接到这一任命之后,刘锦棠立即给清廷上了一道密折,表示:在曾纪泽前往俄国谈判期间,一定加紧做好反击的准备,做到有备无患,如果俄国拒不交还伊犁,边疆将士坚决合力图之。
1880年9月26日左宗棠奉召回京,清廷上谕以刘锦棠署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整个新疆防务及以武力为后盾收复伊犁的重任就全部落到了刘锦棠的肩上。正是由于曾纪泽在谈判桌上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外交斗争,以及刘锦棠等人在后方行之有效的武力准备,最后迫使俄国降低要求,改订《中俄伊犁条约》,中国争回了一部分主权。
《中俄伊犁条约》
新疆收复后,左宗棠与刘锦棠、张曜、金顺等在疆官员“悉心商订”新疆善后事务,刘锦棠以武将兼管文职,能不拘泥于成法,在新疆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善后措施,他敢作敢为,勇于负责,为以后的新疆建省、改郡县做准备,其功不可没。
1882年清朝正式收回伊犁,刘锦棠请求将新疆设为省,设巡抚、布政使,道、府、州、县都比照内地予以设置,同时他在新疆整修道路、城镇,设置学校、驿传,兴修水利,广兴屯田。
1883年刘锦棠被擢升为兵部右侍郎,加尚书衔。
伊犁收复以后,刘锦棠多次以祖母老病和自己患脚疾为由,申请开缺回乡,但当听说法国侵略军占领越南袭击谅山,威胁广西、云南的消息后,他“不禁积愤填胸”,于1884年8月21日上了一道《请率师与法夷决战折》,他在奏折中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认为只要坚决抵抗,无论陆战、海战,都有取胜把握,要求准其自募6000人东下赴越,抗击法寇。可惜清廷妥协方针已定,拒绝了刘锦棠的请求,9月13日刘锦棠又上奏请战,再次要求奔赴抗法前线,并且说明并非邀功请赏,只是为了报效国家。清廷又未准允。
1884年10月新疆设省,刘锦棠任甘肃新疆巡抚,又授兵部尚书衔,仍担任钦差之职,]在此期间他改革新疆原军府制,在建省过程中,将征兵逐步改为防军,规划、建设了全疆的边防,为巩固西北边疆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1887年3月刘锦棠再度提出“解职省亲就医”的要求,清廷这才准假三月。回乡之前,刘锦棠召集各部首领饮宴,饮罢出行,所经之处,老幼妇孺闻风而至,热情迎送,常常数日不能前进。
1888年正月刘锦棠再度因病请求解职,清廷加以慰留,再赐其四个月的假日。1889年刘锦棠获加太子少保衔,1890年初晋为太子太保 ,8月回湘省亲的刘锦棠上奏申请开缺养病,1891年2月正式离任,此后他一直在籍休养。
1892年12月清廷召刘锦棠入京觐见,1894年6月刘锦棠晋封为一等男爵,这时中日甲午战争一触即发,清廷令湖广总督张之洞前往湘乡传旨,令其召集旧部速赴辽东,并召刘锦棠入京。
张之洞
1894年8月刘锦棠抱病启程,刚到湘乡县城,忽患中风,左体偏瘫,溘然长逝。
《刘锦棠疏稿》
刘锦棠死后,清廷下谕褒奖,于国史馆立传,赐谥号为“襄勤”。次年清廷又以刘锦棠功在桑梓,命于湖南省城及刘锦棠原籍湘乡县各建专祠,地方官每于春秋致祭。
来源:辛亥5000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