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县级科协是推动科技创新的“神经末梢”,更是连接科学与大众的“最后一公里”。在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的浪潮中,一群扎根基层的“四长”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科技企业负责人,正以“破圈”之姿,将创新活力注入日常工作。本栏目将聚焦他们的创新实践,每一篇故事都是一
县级科协是推动科技创新的“神经末梢”,更是连接科学与大众的“最后一公里”。在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的浪潮中,一群扎根基层的“四长”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科技企业负责人,正以“破圈”之姿,将创新活力注入日常工作。本栏目将聚焦他们的创新实践,每一篇故事都是一面镜子,映证着“四长”如何以躬身实践筑牢科协根基,折射出科技惠民的时代光彩。
▲陈余红(中)在食用菌大棚进行技术指导
从6亩试验田,到年产值过亿的特色产业;从单打独斗的个体种植,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全产业链模式,江苏鸿程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泰州市姜堰区三水街道科协副主席陈余红用20余年光阴,将小小香菇打造成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如今的桥头村,已摘得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桂冠,成为江苏食用菌产业的耀眼名片。
抱团破局,从示范田到产业联盟
2004年,时任桥头村副支书的陈余红率先试水香菇种植,6亩“示范田”当年便实现亩均万元纯利润,引得村民争相效仿。
然而随着种植规模扩张,销售难题接踵而至:经销商压价、供过于求让菇农愁眉不展。陈余红果断开启“取经之路”,辗转上海、南京等城市调研后,牵头成立姜堰鸿翔菇业合作社,以“统一收购、分级销售”模式打破困局,将亩产值稳定在2万元。
在技术创新上,陈余红积极探索多层架栽培技术和智能养菌系统。多层架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智能养菌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并自动调整环境参数,既加快生长速度又降低成本。
面对技术门槛高的难题,他邀请省农科院专家现场指导,开展技术培训,并组织种植户外出学习,有效提升了菇农的种植水平。
2010年,陈余红乘胜追击,创立江苏鸿程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销体系,建成4000平方米交易市场与现代化生产车间,引进香菇菌棒机械化生产流水线,彻底改写了香菇产业“小散弱”的旧格局。
“星”火燎原,带动乡村创业潮
随着香菇种植户越来越多、态势越来越好,香菇产业初具规模。
为了做大做强香菇产业,陈余红以改革创新的思维,2017年积极向科技部门申请创办鸿程香菇“星创天地”,邀请省农科院专家驻点指导,为返乡青年、大学生搭建创业舞台。大学生柏勇入驻鸿程香菇“星创天地”后,陈余红为其提供了10亩香菇大棚、10万支菌棒帮助其发展,解决了创业者前期缺少资金的难题,同时派专人进行技术跟踪指导。最终,柏勇不仅偿还了众创空间垫付的大棚租金和菌棒款,还取得了20余万元的收益。2019年5月15日,张松梅带领创业团队到鸿程香菇“星创天地”考察,经多次洽谈,创建了江苏君知未食品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主要生产香菇脆片、秋葵、草莓等果蔬休闲食品,当年产值超500万元,利润80多万元。
目前,“星创天地”已吸引13家企业和7个创业团队入驻,总人数216人,成为培育“新农人”的摇篮,让田间地头成为创富热土。
“播种”新技术
香菇成富民强村“金疙瘩”
为突破传统农业天花板,陈余红锚定香菇深加工赛道。
2021年,他斥资两千万打造智能化温室,通过控温控湿系统实现香菇全年化生产;同时,引入精深加工技术,将香菇转化为脆片、保健品等多元产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迈进。
今年,引进4台高效智能的香菇烘干设备,通过严格控制烘干过程中的各项参数,最大程度保留了香菇的品质和口感。如今,桥头香菇不仅畅销全国,更以“苏福”品牌斩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
在香菇知识科普方面,作为泰州姜堰区三水街道科协副主席的陈余红积极作为,通过邀请专家讲座、组织公众参观大棚、举办科普展览、发放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菇农和大众普及香菇知识;在面向小学生的科普活动中,激发孩子对农业科学的好奇心,让更多人加深了对香菇产业的了解。
这条香菇产业创新发展之路,不仅带动千余人就业,更让香菇成为富民强村的“金疙瘩”。面向未来,陈余红还计划开发更多香菇深加工产品、打造专属品牌,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动力。(吴宇)
来源:江苏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