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让“地铁板凳族”重回公众视野,当镜头扫过车厢里席地而坐的乘客和他们随身携带的小板凳时,这场持续多年的城市通勤困局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央视5月12日的报道,让“地铁板凳族”重回公众视野,当镜头扫过车厢里席地而坐的乘客和他们随身携带的小板凳时,这场持续多年的城市通勤困局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地铁运营方虽然多次重申“禁止在车厢内部使用小板凳”,但很显然,口头上的提示根本无法化解城市通勤的困境。
这群“板凳族”的背后,是已经丢失的体面,以及无处安放的疲惫。
01网上争议已久
地铁板凳族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自2019年首次出现以来,六年后的今天,这种做法在中国各大城市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在北京、深圳、杭州等一二线城市的热门地铁线上愈演愈烈。
每逢早晚高峰时段的拥挤车厢里,五花八门的板凳正不断升级换代,加入的人群也越来越多。
最初流行的便携折叠小马扎至今仍是主力军,在电商平台上被公然贴上“打工人必备神器”的标签,小巧可收纳的特性尤其受到通勤族青睐。
更令人瞠目的是,部分乘客已将充气沙发、露营椅这类本属于户外场景的装备搬进地铁,一个人独占极大的面积,仿佛把公共交通工具当成了自家客厅。
这种肆意占用公共空间的行为早已引发众怒,这么多年来关于“地铁板凳族”的讨论从未间断。
社交平台上,众多网友发帖指责“板凳族”,他们用偷拍的照片,在网络上曝光此类不文明的行为,称该做法的本质极为自私。
在人均站立面积不足0.5平方米的拥挤车厢里,一个席地而坐的人往往占据2—3人的站立空间。当越来越多的乘客效仿这种行为时,整个车厢的通行效率和承载能力都将大打折扣。
更令人担忧的是安全隐患问题,随意摆放的小板凳如同隐形路障,极易在人多的时候引发跌倒事故。
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些坐在地上的人群,很可能成为踩踏事件的导火索。在日均客流量动辄千万人次的地铁系统中,这样的风险绝非危言耸听。
02远超体力极限的通勤距离
这种携带小板凳的行为确实不符合文明规范,影响了公共空间的秩序。但我们在讨伐他们的同时,需要看清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板凳族集中出现的上海地铁11号线、9号线及蔓延中的2号线,都通向城市远郊且线路极长。
以上海地铁11号线为例,这条全长82.4公里的轨道交通线全程运行超过2小时。在这些超长线路中,抢不到座位是常态,单程通勤1小时起步的“地铁马拉松”已成日常。这意味着早晚高峰时段,大量上班族要在拥挤车厢里持续站立超过60分钟。
或许有人觉得站立一小时不足为奇,但写字楼里看似光鲜的白领群体,身体损耗远比表面严重。长期伏案工作导致的腰椎间盘突出、肩颈劳损已是普遍职业病,更别说劳累一天低血糖的人,连站稳都成问题。
而外表干净的他们,连证明自己是老弱病残的证据都没有。所有人都认为:
“他们年纪轻轻的,怎么就不能站一会?”
办公室耗尽的体力叠加通勤时的站立煎熬,最后这段归途的疲惫足以击垮很多人。
官方数据显示:
上海五个新城到中心城,逾35%的通勤时间超过1小时。
而网友却说:如果在上海通勤单程一小时内,已然是一种幸福。更多更远的路线,在上海更是常态。
就在今年1月,媒体报道,上海一男子每年往返80多公里,需要地铁公交共享单车三种交通工具,每天通勤4小时,已坚持7年的新闻。
当疲惫的身体遇上超长的站立考验,小板凳就成了求生工具。
那些拖着一天的疲惫挤在下班地铁上的人们,不过是想要在漫长归途中给自己找个支点。这看似不文明的行为背后,藏着的是城市通勤者对基本生存尊严的无声诉求。
地铁里坐在小板凳上改作业的老师
早高峰的地铁里挤满攥着吊环打盹的上班族,车厢角落里拎着早餐的男女,在拥挤的人群中,还在打开电脑办公的他们,就是每天来回三四个小时的通勤者最真实的模样。
谁不想住得离公司近些?可市中心的房价像是悬在云端的数字,普通人踮着脚也够不着。终究只能在郊区安家,白天把身体装进格子间,夜晚带着透支的精力挤末班车。
地铁里坐在小板凳上打开电脑办公人男人
并非没人动过租房的念头,但市区一间合租单间月租金高达2000-3000元,逼仄空间面临生活质量的大打折扣,共用的厨房和卫生间,让生活更没有盼头。租房里摆不下生活,只能塞进生存。
更别提那些拖家带口的中年人,住在郊区可以让父母和孩子有更大的生活空间,以自己一人的辛苦,换取家人的良好生活,成为更多人能够坚持长时间通勤的原因。
换工作或许是个解法?可城市发展像摊煎饼般向外扩张,优质企业仍扎堆CBD,想获得更好的酬劳,必须要有选择。宁可放弃多睡的两个小时,也要挤进大厂,才是现代人当下最正确的选择。
凌晨五点摸黑起床的,深夜十点蜷在地铁座上瞪着眼睛发呆的,谁不想推开房门就能闻到家里饭香?
可左手提电脑,右手提小板凳的人们早算清了账本:省下的通勤钱是孩子明年的补习费,是父母下个月的降压药,是下季度等着扣款的房贷通知单。地铁窗外的霓虹忽明忽暗,映着每个咬牙坚持的日常。
04无处安放的疲惫
西装革履的上班族都渴望着体面,可当地铁广播反复播放文明守则时,当陌生人的手机镜头对准蜷缩着落座的身影时,视频里那些疲惫的面孔,又有谁真的能从容自若?
六年间,上海地铁小板凳现象在媒体报道后非但没有消退,反而攀升扩散,持续增长的数字背后,是百万通勤者用颤抖双腿打磨出来的生活真相。
我们当然不赞同在车厢支起折叠凳的危险行为,但更需要看清这些凌晨五点就出发的上班族,正用额外透支的通勤时间,换取在城市立足的微小可能。
真正需要解决的,是错峰通勤企业机制能否落地,是轨道交通运能提升能否跟上城市扩延速度,而不是一刀切地禁止政策。
让每个奋斗者能挺直腰杆抵达目的地,才是现代都市文明的体现。[蛋糕]
参考资料:
央视网:2025年5月12日-《上海:早晚高峰自带板凳 地铁“板凳族”引热议》
红网:2025年4月22日-《地铁“板凳族”背后之问:便利与规则如何共生?》
央视网:2025年5月12日-《上海:早晚高峰自带板凳 地铁“板凳族”引热议》
红网:2025年4月22日-《地铁“板凳族”背后之问:便利与规则如何共生?》
来源:三楼的泡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