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何以有“为”?如何可“为”?从第一次通过校园广播给几千名中学生上法治课的新人“莎姐”,到获评全国检察机关第二届未成年人检察业务能手、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的员额检察官,再到担任党支部书记、部门负责人,杨柳青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寻求着答案。这“灵魂一问”,也化
“年轻人加油干,未检工作大有可为!”2009年初入未检部门时,老检察长的这句话,至今仍在杨柳青耳畔回响。
何以有“为”?如何可“为”?从第一次通过校园广播给几千名中学生上法治课的新人“莎姐”,到获评全国检察机关第二届未成年人检察业务能手、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的员额检察官,再到担任党支部书记、部门负责人,杨柳青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寻求着答案。
这“灵魂一问”,也化作她十六年如一日坚持用法与爱,深耕未检工作,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前行之力”。
主动吹哨,办结强制报告首案
“长年在外打工的妈妈回家后,发现7岁女儿得了性病……”2020年的一天,一条沙坪坝区某医院工作人员发布的微博,让杨柳青意识到这个女孩极可能遭受了不法侵害。
这已是杨柳青参加工作的第十一个年头。十一年磨一剑,她从未言倦。她一下子就想到了——前不久,最高检等九部门刚刚印发《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要求以强制报告制度为未成年人筑起安全防线。
杨柳青当即给博主留言,表明检察官身份,附上证件照片和手机号码,并联系了博主所在医院。由于案发地是其他省份,在指导女童母亲报案后,杨柳青急忙赶到沙坪坝区新桥派出所,与警方共同商讨跨省维权方案。第二天,犯罪嫌疑人杨某被案发地警方立案侦查。两天后,杨某被检察机关依法批捕。当年11月,杨某因犯强奸罪、猥亵儿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就这样,重庆督促强制报告制度落实的“第一案”在杨柳青手中办结。
然而,凶手虽已受到法律的严惩,杨柳青却未停下为“未”而行的脚步。在办案过程中,她了解到小女孩家经济状况较差,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为此,杨柳青主动与案发地检察人员积极沟通。不久,该地检察院为被害女童争取到5万元司法救助金。
以个案为钥,启制度之门。这起案件让杨柳青深刻意识到,落实好强制报告义务,仅靠检察机关远远不够。“医疗、公安、教委,各职能部门一个都不能少。一旦发现未成年人受侵害,都要第一时间来‘吹哨’。”
说干就干。杨柳青白天办案,晚上伏案于电脑前,“码”出了近万字的调研文章。从剖析强制报告制度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到以数字检察为抓手“破局”创新的对策建议;从绘制多部门联合推进强制报告制度落实落地原型图,到研发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法律监督模型。
一步一个脚印,杨柳青带领团队通过大数据赋能,将预警模块和线索移送平台嵌入医疗管理系统,实现多领域数据对接。“医疗的数据,公安、检察、监委、教育的数据,就要碰一碰,才能擦出火花。” 2022年9月,该模型获评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优秀奖。
潜心探索,守好网络保护阵地
2021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的网络保护篇章,为孩子们在网络海洋的航行指引着方向。一起涉未成年人网暴案件,又让杨柳青琢磨进一步探索:如何为孩子们的“冲浪”保驾护航?
初中生小兰与同学小敏产生矛盾,小敏在校园“表白墙”上匿名发帖诽谤小兰,管理者青青未核实帖子内容的真实性便公开发布。同学们对该帖议论纷纷,甚至“人肉”出小兰的个人信息。
小兰身心遭受了极大创伤,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小兰姐姐随即报警。然而,公安机关认为案件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且已过治安案件6个月的追诉时效,决定终止调查。无奈之下,小兰一家来到沙坪坝区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
接到援助中心转介案件后,杨柳青认真倾听了小兰家人的诉求,认为小兰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网络诽谤致重度抑郁,维权能力较弱,符合支持起诉条件并决定依法支持小兰提起名誉权之诉。并明确了小敏、青青等人的身份信息,固定了侵权帖、评论、点击量、转发量等证据,同时督促管理员删除了侵权帖。
随后,法院判决小敏、青青以书面形式向小兰赔礼道歉,共同赔偿小兰精神损害赔偿金5000元。在杨柳青的协调下,小兰一家也接受了区妇联、区卫健委开展的心理疏导和家庭教育指导,小兰也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以该案为蓝本,杨柳青带队制作了《祸起“校”墙》法治课,被纳入全区德育课程。这门课在联合网信部门共建的“网络保护法治工作站”循环播放,成千上万名学生将这份网络安全手册牢记于心。
2024年11月,该法治课获评全国优秀检察视觉作品。风风火火的杨柳青仍在前行,收集最新的课堂反馈,把时下的热播、热搜融入案例,不断迭代升级“莎姐”法治课程。
专注治理,推动党建业务融合
如何结合基层治理,织密未成年人防护网?2023年,随着“两高”《关于办理强奸、猥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出台,作为沙坪坝区检察院第六党支部书记,杨柳青也在办案一线中不断思考。
小王是杨柳青办理一起案件中的未成年被害人。在杨柳青的依法办理下,侵害人服法。然而随母亲生活的小王,遭受侵害后心理问题日趋严重,母女关系紧张。
放心不下的杨柳青,多次家访帮助缓和母女关系。并推动区妇联建立沙坪坝区家庭教育指导转介协调平台,协调家庭教育指导师对母女分别开展家庭指导和心理疏导。同时协调母女俩获得公房居住权,让她们居有其所,亲有所养。
“案件办结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在得知小王喜欢用雕刻刀做手账时,杨柳青还敏锐地察觉到学生用品可能对未成年人的安全产生危害。以此带队在校园周边开展调查取证,针对危险学生用品开展公益诉讼,发出检察建议推动整治。
在公益诉讼“回头看”中,杨柳青沿着孩子们上学、回家的日常路线,发现他们“两点一线都要围着社区转”。把社区这个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动员起来,就成了杨柳青的必解题。
没有解不了的题,没有过不去的“坎”。杨柳青带领支部党员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小龙坎街道共同打造社区型未成年人综合保护平台——“过坎居”,帮教救助了100多名未成年人。
2024年11月,杨柳青站上讲台,分享获评的第三批全国检察机关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典型事例。“在重庆啊,茶馆不仅能喝茶,还能品‘法治茶点’。我们聘请社区干部、网格员担任‘红岩检察’志愿者,在‘和顺茶馆’帮孩子们过那道生活的‘坎’。”
十六载耕耘如一日,回首时点滴皆星河。回望16年“莎姐”经历,杨柳青深感“未检工作大有可为”。何以有“为”?如何可“为”?这个“灵魂之问”的答案早已清晰明了,她用十六年的坚守与付出,为孩子们吹响守护的哨声,解开成长的困惑,跨越前行的坎坷,让朵朵花儿在法治的阳光下绚丽绽放。
来源:重庆市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