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中国人的钱,却在背后诋毁中国,央视将其除名,人设彻底崩塌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16:02 1

摘要:25岁的她,凭借清新气质和扎实演技,从新加坡小女孩成长为中国新生代演员的佼佼者。

| 人文社

编辑 | 人文社

«——【引言】——»

2025年春天的娱乐圈,本该是李凯馨大放异彩的舞台。

25岁的她,凭借清新气质和扎实演技,从新加坡小女孩成长为中国新生代演员的佼佼者。

她的新剧《赴山海》即将上线,搭档成毅和古力娜扎,这部古装大制作被寄予厚望,粉丝们早已在微博上刷屏期待。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这位冉冉升起的明星坠入深渊。

一段疑似李凯馨贬低中国人民的录音在网上疯传,愤怒的网民、果断的官媒、沉默的剧组,共同将她的星途推向悬崖边缘。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个年轻演员为何在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

她的故事,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思考?

李凯馨的起点,带着点跨国传奇的味道。

1999年,她出生在台湾,幼年随家人移居新加坡,成长于多元文化的环境中。

16岁那年,她决定回到中国,追逐演员梦。

这个决定并不容易,他要告别熟悉的生活,独自闯荡竞争激烈的娱乐圈,背后是少女对梦想的倔强。

那时候,她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怕,就想试试看,能不能闯出一片天,而机会来得比想象中快。

2015年,香港名导许鞍华执导的苹果微电影《老唱片》选中了李凯馨。

《老唱片》中的李凯馨

那时的她,青涩却灵气十足,凭借这部短片崭露头角。

次年,她在热播剧《好先生》中与孙红雷搭戏,饰演一个青春洋溢的角色,观众开始记住这个笑起来有酒窝的女孩。

2018年的《海洋之城》和2020年的《旋风美人鱼》进一步巩固了她的地位。

她不仅演技在线,还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微博粉丝突破百万,成了娱乐圈的新宠。

李凯馨的魅力,不只在荧幕上。

她精通普通话,熟悉中国文化,又带着新加坡华裔的独特背景,像是中新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

她的采访中,常提到对中国市场的感恩,显然是因为中国给了他太多机会,她很珍惜,粉丝们也爱她的真诚,称她为“宝藏女孩”。

2025年初,当《赴山海》的预告片释出,她一袭古装亮相,评论区一片“绝美”“期待值拉满”。

然而谁都没想到,这份期待很快被一场风波彻底碾碎?

2025年4月,微博上突然炸了锅。

一名自称是李凯馨前助理的网友,发布了一段音频,声称是李凯馨的私下录音。

音频内容触目惊心:她说“中国人大多数是xx”“我只是来赚钱”等刺耳言论。

录音一出,网络像是被点燃的火药桶,话题#李凯馨录音#迅速冲上热搜,浏览量几天内突破5亿。

网民的愤怒几乎是即刻的。

有人痛斥:吃着中国的饭,砸着中国的锅,太虚伪了!

还有人翻出她过去的采访,试图寻找更多“证据”。

一位曾为她打call多年的粉丝在评论中写道:我熬夜追你的剧,给你花钱投票,结果你背地里这么看我们?

短短几天,李凯馨的微博粉丝数从百万跌到不足80万,连她的铁粉都公开“脱粉”。

评论区里,失望、愤怒、嘲讽交织,像是对她过往光环的彻底撕毁。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场风波不仅限于网络情绪。

录音泄露的背后,爆料者还抛出更多猛料,称李凯馨有“第三者”行为,私下人设与公众形象判若两人。

这些指控虽未经证实,却像油泼在火上,让舆论更加沸腾。

录音的真实性成了争议焦点,有人怀疑是恶意剪辑,有人坚信是她的真面目暴露。

如果说网民的怒火是风暴的起点,那么官方媒体的介入,则是压垮李凯馨的最后一根稻草。

4月中旬,《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等权威媒体,悄无声息地删除了所有关于《赴山海》的宣传内容。

这部剧原本是2025年的重磅项目,官媒的背书意味着政策支持和市场热度。

如今,宣传物料中李凯馨的名字被抹去,像是从未存在过。

在娱乐圈,官媒的态度往往是风向标,一系列的果断行动,不仅是对李凯馨的“除名”,更传递了一种信号:她的行为触碰了红线。

《北京日报》随后发表评论,直指某些艺人“将中国市场视为提款机,却无真诚回报”,虽未点名,矛头却显而易见。

业内人士私下透露,李凯馨已被列入“高风险艺人”名单,未来在国内的项目合作几乎无望。

《赴山海》的剧组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这部投资巨大的古装剧,原计划5月播出,却因李凯馨的丑闻陷入困境。

剧方面临两难选择:要么花费巨资重拍她的戏份,要么直接放弃播出。

主演成毅和古力娜扎的粉丝群情激愤,纷纷在微博上抱怨,凭什么让我们偶像为她的错误买单。

一位业内制片人匿名表示,一部剧的成败,牵涉上百人的心血,一个演员的失误,可能毁掉整个项目。

李凯馨的风波,早已不再是她一个人的危机。

这几天,网上铺天盖地的都是谴责的声音,这期间李凯馨却一言不发,沉寂了长达一个月之久。

这种安静,在网民看来更像是默认,实在是太反常了。

直到5月10日,她的经纪公司终于发布声明,称录音是“恶意捏造”,并表示已委托律师追究爆料者的法律责任。

同日,李凯馨在微博发文,语气沉重,她表示自己在中国生活了近半辈子,这里是她的家,绝不会做出伤害这个国家的事。

她还表示,录音的事让她震惊,她会用行动证明自己。

然而,这份迟来的歉意并未平息风波。

这里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倘若这录音是假的,那么李凯馨的团队为何不在第一时间报警?为何没有法律文件的跟进?

有人翻出她早年用“农历新年”而非“春节”的用词,认定她缺乏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更有评论尖锐指出:道歉像是危机公关的模板,少了点真心。

实际上在文化敏感性上,艺人需要比普通人更谨慎,因为他们的影响力远超常人,简直是一阵见血。

李凯馨的回应,像是试图扑灭一场已经烧遍草原的火,却只显得无力。

她的微博评论区被关闭,粉丝群逐渐冷清,曾经的“宝藏女孩”,如今成了“过街老鼠”。

风波背后暴露的,不仅是她个人的危机,更是娱乐圈对艺人言行的深刻反思,尤其是在华获利的海外或华裔艺人。

李凯馨的故事,不是孤例。回看近年来的娱乐圈,张哲瀚因参拜靖国神社被封杀,赵立新因不当言论被冷藏,类似的案例层出不穷。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国艺人既是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背负着更重的责任,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这场风波还折射出数字时代的复杂性,而李凯馨的未来,更加黯淡。

业内人士透露,她的名字已被多家影视公司拉黑,短期内难以接到新项目。

她的星途,或许真的走到了尽头。

结语

李凯馨的故事,像是一部悲剧,现在她的沉默、她的回应、她的挣扎,都无法扭转舆论的洪流。

如今,她的名字在娱乐圈成了敏感词,《赴山海》的海报上再也找不到她的影子。

粉丝们散去,曾经的辉煌如梦一场,这让我们不禁思考:一个明星的陨落,究竟是谁的责任?

李凯馨的星途或许已无重启之日,但她的故事仍在提醒着所有人:在这个信息爆炸、情绪主

导的世界,真诚和谨慎,是每一个公众人物的必修课。

参考资料:长江云新闻——云端锐评|李凯馨刺痛“中国心”,要对辱华言行“零容忍”

北京日报——李凯馨事件为何引发众怒,艺人吃中国饭砸中国锅绝不容忍

来源:渣叔罗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