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700名肝癌患者,发现发病路径:这类人群易中招,或有3个共性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16:39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叔,你还记得之前单位那个老刘吗?去年查出来肝癌了,听说一开始只是转氨酶高,根本没人当回事儿。

我爸前段时间也是肝区不舒服,检查说脂肪肝,搞得我现在有点怕。”

一个刚转岗到医院体检中心的行政人员站在电梯口,手里拿着刚整理完的体检报告,低头皱眉,看得出来这个问题他已经思考过很久了。

肝癌在临床上的沉默是出了名的,很多人发现时已经到了晚期。不是诊断技术差,而是肝癌在早期几乎没有明确症状。

一些不疼不痒的变化,被当成消化不良、疲劳、肠胃毛病。很多人等到查出来肿块,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窗口。

一项纳入全国700名肝癌患者的队列研究显示,大多数肝癌患者的发病轨迹并非突然爆发,而是有明显共性和明确路径。

这类人群的共性特征不是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叠加、长期演变,是可识别、可干预但往往被忽视的一组风险信号。

研究数据中,近82%的肝癌患者有慢性肝病病史,其中以乙肝最常见,占比高达60%以上。这说明病毒性肝炎仍是最强相关因子。

这类人群中,很多人明知有乙肝,但没有规律随访,也没有进行抗病毒治疗,等到肝功能持续异常、肝纤维化出现,再检查已是肝硬化,甚至进入癌变阶段。

另有约15%的患者没有乙肝背景,却有长期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病病史。

这些患者常年转氨酶轻度升高,被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但因症状轻微、未干预生活方式,导致肝细胞长期处于脂质沉积与炎症循环状态。

这种状态不疼不胀,却持续破坏肝组织结构,为癌变打下基础。

临床资料显示,NASH进展为肝癌的年风险为0.5%-2%,一旦进入纤维化3期,风险将倍增。

这个700人样本研究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

几乎所有患者在发病前都存在三项共性,分别是:长时间忽视肝功能异常、长期暴露在代谢紊乱状态、不规律体检且对肝脏信号认知不足。

第一个共性是肝功能指标长期波动但未重视。

很多人年年体检,看到转氨酶轻度升高,觉得“没大事”,甚至很多报告还被医生标注为“建议复查”后就不了了之。

但问题是ALT(谷丙转氨酶)和AST(谷草转氨酶)的变化并不是突发性波动,而是肝细胞坏死的长期结果。

研究中显示,ALT连续三年高于参考上限值20%以上者,肝癌发生风险是正常组的5.3倍。

而多数人直到指标升得很高,甚至黄疸、食欲下降才警觉,已属晚期信号。

第二个共性是代谢异常和肝脏负担的长期共存。

不仅仅是脂肪肝,还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三高共病。

研究显示,肝癌患者中超过48%合并代谢综合征,这些人在未被确诊肝癌前就存在胰岛素抵抗、内脏脂肪沉积、高胆固醇等问题。

脂肪在肝细胞中过度堆积,会激活Kupffer细胞(肝内巨噬细胞)释放促炎因子,引发慢性炎症,进一步造成DNA损伤和突变,提升癌变风险。

这不是个别机制,而是从脂肪沉积—炎症—纤维化—癌变的典型通路。

第三个共性是对肝脏信号的认知明显滞后。

很多人对肝脏的理解停留在“不喝酒就没问题”“吃点保肝药就好”“感觉没不舒服就没事”这类错误认知上。

在调查中,近60%的肝癌确诊者曾在发病前12个月内出现乏力、右上腹隐痛、黄疸加深、体重不明原因下降,但都没有引起重视。

部分人甚至靠吃保健品或所谓“清肝茶”拖延检查。

最终被送来确诊时,肿瘤直径多超过5cm,部分已伴随门脉侵犯或远端转移,生存期大大缩短。

这组调查还有一个关键发现——在700名患者中,只有12%的人是在无明显症状、例行体检中被查出肿块,且肿瘤直径小于3cm。

这说明绝大多数人的肝癌不是被主动发现,而是在症状已经严重的背景下才确诊。

也就是说,早期发现的机会,是大多数人自己放弃的。

在这12%早期确诊人群中,普遍有一个特点:有乙肝、脂肪肝等基础病史的同时,每半年进行一次B超和甲胎蛋白检测。

他们中很多人并未出现症状,但因坚持监测,才得以早期干预。

这说明,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随访并不只是“建议”,而是提高存活率的实际操作。

肝癌早期切除的5年生存率可达80%,但一旦进入晚期,这个数据迅速掉到15%以下。生死差别,在于发现时点。

另一个被低估的问题,是肝脏对毒物的沉默性反应。

研究中还提到,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存在长期接触草药、含黄樟素的保健品、未检农残的自制食品等背景。

这类毒物会在肝内代谢后形成反应性中间体,造成DNA突变,部分人有家族肝癌史,这种诱导风险更高。

这也说明,肝脏的抗压性虽强,但不是无限制的,一旦超过代谢阈值,损伤不会表现在表面,却已经在基因层面打下隐患。

王庆梅.多学科个性化动态营养干预对老年肝癌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及肝功能的影响,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5-02-28

来源:梁医生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