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2日,一则重磅消息从瑞士日内瓦传来:中美两国经贸代表经过两天超过16小时的闭门磋商,达成“实质性进展”。
这次是真的谈成了!
5月12日,一则重磅消息从瑞士日内瓦传来:中美两国经贸代表经过两天超过16小时的闭门磋商,达成“实质性进展”。
而就在刚刚,央视也发布了中美联合声明,这下也让全球都松下了一口气。
要知道,就在一个多月前,美国还以“对等关税”为名,粗暴地对中国商品加征145%的关税,中美关系一度剑拔弩张。
如今峰回路转,短短两天时间,就让这场持续已久的经贸摩擦看到缓和的曙光,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一个字:“硬”!
这次日内瓦会谈,外界普遍没抱太大期待,原因无他——特朗普政府一贯出尔反尔,且总喜欢借机搞舆论操作。
但出人意料的是,会谈结束后,无论是中方还是美方,都罕见地表达了对成果的“满意”。
中方称“取得实质性进展”,美方也称“中方谈判人员很强硬”,并承认双方达成了“协议内容”。
要知道,美方的“强硬”不是贬义,而是一种由衷的认可,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更是在会后表示,特朗普已经听取谈判情况,将会在12日发表相关声明。
这意味着,美国高层已经意识到,“硬碰硬”的策略并没有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反而激起了中国的坚决反制,于是从最初的“你们求我谈”变成了“我们愿意坐下来谈”。
这场会谈的最大看点,不在于谈了多久,而在于中方始终坚持了一个底线:谈可以,但要在平等基础上。
合作没问题,但不能强迫妥协,正是这种“有理有据不低头”的态度,让美国意识到,贸易霸权这招,在中国这儿不好使。
同样是面对美国的强硬手段,其他国家的做法就大不相同了。
以越南为例,美国一宣布加税,越南领导人第一时间给特朗普打电话,表示愿意立刻降关税、开启谈判。
韩国、日本等国也陆续派代表赶往美国,软话说尽、好处送上,可谈了一个多月,结果还是一地鸡毛。
而中国,仅用了两天时间,就推动了双方实质性进展,不得不让人佩服中国的谈判效率,为什么?
除了中国具备强大的产业链和出口能力外,更关键的是我们始终坚持了一种原则性态度:不跪、不软、不怂。
美国是一个崇尚实力的国家。你越示弱,它越觉得你好欺负,越肆无忌惮地逼你让步。
反过来当你表现出实力、展现出底气,它才会开始尊重你,意识到“这不是个能随便捏的软柿子”,中国这次的表现,正是最好的写照。
硬气不是喊口号,是实打实的实力。这次中美谈判能够取得积极成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
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速达到5.4%,高于全年预期目标;4月份出口同比增长8.1%,表现远超市场预期,这一连串的数据,无疑给了中国更多底气与从容。
反观美国,情况却不容乐观,一季度GDP环比下降0.3%,通胀仍在高位徘徊,美联储也陷入“降息难、加息更难”的两难局面。
更现实的问题是,美国西海岸的主要港口,如洛杉矶港、长滩港,货运量大幅下滑35%到40%,西雅图港甚至出现“零货船抵港”的局面,这在历史上几乎没有过。
中国的精准反制也直接打中了美方痛点,从农产品到汽车,从能源到高端制造,中方针对性地制裁了特朗普票仓中的关键产业,让美方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
这种“双重施压”,才迫使美方回到谈判桌前。
当然不能因为谈出了“实质性进展”就沾沾自喜。对于特朗普这样一个“变脸专业户”,今天说达成共识,明天就可能撕毁协议。
历史已经给了我们教训:2018年中美曾达成“停火协议”,不到两个月美方就单方面毁约。
因此未来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一方面,要盯紧美方的后续行动,看看它是不是说到做到,另一方面,我们自己的反制工具不能收起来,必须随时保持威慑力。
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强化内需拉动,这几年我们一直在讲“双循环”——既要出口也要消费。现在正是加快内循环的时候了。
尤其是在消费领域,要改革收入分配、提高社保保障、完善消费环境,让老百姓愿意花钱、敢于花钱、放心花钱,只有消费起来了,内需强大了,才不怕外部风吹草动。
参考资料: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央视新闻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表谈话 央广网
来源:海员小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