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老年房颤患者最佳血栓预防(ChiOTEAF)注册研究最新分析发现,老年房颤患者存在4种不同临床表型,各表型共病模式独特,不良事件风险不同。遵循房颤优化护理(ABC)路径依从性可改善患者预后,且对各表型均有益。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房颤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这使得临床表型更为复杂,给治疗带来挑战。
近日,中国老年房颤患者最佳血栓预防(ChiOTEAF)注册研究最新分析发现,老年房颤患者存在4种不同临床表型,各表型共病模式独特,不良事件风险不同。遵循房颤优化护理(ABC)路径依从性可改善患者预后,且对各表型均有益。
研究团队从ChiOTEAF注册研究中选取4765例患者进行分析,依据16种心血管及非心血管疾病情况(高血压、糖尿病、脂质紊乱、冠状动脉疾病、心力衰竭、脑卒中、颅内出血、颅外出血、外周动脉疾病、慢性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痴呆、贫血、恶性肿瘤、甲状腺疾病以及肝病),将患者分为4种表型:低复杂型(48.9%)、动脉粥样硬化型(19.3%)、心力衰竭型(19.4%)和高复杂型(12.3%)。
低复杂型的患者较年轻,合并疾病数量最少,CHA₂DS₂ -VASc和HAS- BLED评分最低。但并非低风险,因为所有患者的CHA₂DS₂ -VASc 评分均≥2分。
动脉粥样硬化型的患者多合并心血管风险因素和冠心病,而其他疾病的比例较低。
心力衰竭型患者以心力衰竭为特点,合并非心血管疾病比例较低,需要注意的是该类患者中慢性阻塞性肺病占比18.5%,这凸显了并存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形成了房颤-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这一显著影响预后的三联征。
高复杂型患者多为高龄(平均年龄84岁),同时合并心血管及非心血管疾病,合并的心血管疾病多为高血压、心衰、脑卒中和冠心病,合并的非心血管疾病包括贫血、慢性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肿瘤、痴呆等。这类患者的治疗管理难度呈指数级增加。
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任何血栓栓塞事件的复合结局。次要探索终点为主要终点的单个组成部分、心血管死亡和大出血。
在为期1年的随访中,与低复杂型患者相比,高复杂型和心力衰竭型患者的不良事件风险分别增加2.2倍和50%。
低复杂型和动脉粥样硬化型的患者结局相当,这可能是由于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更严格的医疗干预,以及 “动脉粥样硬化” 表型患者对ABC路径的依从性最高。
在可评估ABC路径的2654例患者中,1094例(41.2%)依从该路径,且ABC路径依从性与不良事件风险降低63%相关。
交互分析显示,ABC路径对不同临床表型患者的有益影响相似。
研究还发现,不同临床表型患者的治疗方式存在差异。“低复杂性”组使用口服抗凝剂(OAC)比例最高,其他组则依次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型、心力衰竭型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APT)和双重抗栓治疗(DAT)使用更为普遍。
在节律控制策略选择上,各表型也有所不同。与低复杂型患者相比,其他三种表型患者更少使用节律管理策略,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导管消融术。
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网“期刊目录”或小程序(中国循环杂志+),可免费阅读和下载本刊所有文章!
来源:身体焕新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