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董明珠在一档职场综艺中高调选中22岁的孟羽童,称要将她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这段“伯乐与千里马”的佳话曾让无数人艳羡。然而,不到两年,师徒关系破裂,双方从“蜜月期”走向公开互撕。如今,随着董明珠坚守格力转型之路,孟羽童在网红赛道风生水起,这场博弈
2021年,董明珠在一档职场综艺中高调选中22岁的孟羽童,称要将她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这段“伯乐与千里马”的佳话曾让无数人艳羡。然而,不到两年,师徒关系破裂,双方从“蜜月期”走向公开互撕。如今,随着董明珠坚守格力转型之路,孟羽童在网红赛道风生水起,这场博弈的结局已悄然浮现。
董明珠与孟羽童的矛盾,本质上是两代人职场价值观的激烈碰撞。
对董明珠而言,格力是毕生奋斗的事业。她曾多次强调:“钱是奋斗的结果,而非目标。”在她眼中,孟羽童作为秘书“连文都不会写”,却借助格力平台接私活、当网红,是“不务正业”甚至“行尸走肉”。她所期待的接班人,需具备“牺牲精神”,将企业责任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而孟羽童代表的年轻一代,更注重个人价值与即时回报。格力给予她的月薪仅5000-10000元,但通过小红书等平台的广告收入,年收入据估算可达400万元。面对董明珠的批评,她选择以“旅游疗愈”“继续深造”等柔性方式回应,并直言“自己才是自己的靠山”。这种“流量变现优先”的选择,折射出Z世代对职场路径的重新定义——平台是跳板,而非枷锁。
分开后的路径:格力的困局与孟羽童的“网红经济学”
董明珠的“输”,在于格力转型的步履维艰。尽管她力推健康家电、直播电商等新业务,甚至将门店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却被网友调侃“像卖保健品的”。格力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5%,空调业务占比过高、经销商体系僵化等问题仍未解决。更关键的是,接班人计划屡屡受挫——孟羽童离职后,曾被看好的王自如也悄然离开,董明珠不得不在71岁高龄仍亲力亲为,坦言“退休了,品牌可能就没了”。
孟羽童的“赢”,则体现在对个人IP的精准运营。离开格力后,她专注网红赛道,单条广告报价高达18万-22万元,年收入远超格力薪资。尽管被贴上“接私活”“不敬业”的标签,她却以“浙大毕业生”“独立女性”人设吸引大量年轻粉丝,甚至被部分网友视为“反职场PUA”的象征。这种“黑红也是红”的生存哲学,恰是互联网经济的缩影。
商业启示:没有真正的输家,只有时代的注脚
格力与孟羽童的分手,暴露了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流量经济的冲突。董明珠试图将孟羽童打造成“格力IP”,却难以约束其个人商业行为;而孟羽童的崛起,恰恰证明“个人品牌”在数字经济时代的独立性。
“忠诚”与“自我实现”的边界正在模糊。年轻人更倾向将职场视为阶段性跳板,而非终身依附的“家文化”。董明珠所推崇的“为企业而活”的理念,在Z世代眼中已非唯一选择。
董明珠借综艺节目为格力引流,却反被流量反噬;孟羽童享受流量红利,却需承受舆论争议。这场博弈警示:流量能造神,亦能毁神。
或许,本无绝对输赢——董明珠仍是格力不可替代的符号,而孟羽童已在另一条赛道跑出加速度。商业世界的残酷与魅力,正在于它容得下不同的生存法则,而时间终将给每个选择写下注解。
来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