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地域差异,以及地力的不同,还有自留地的数量也不同,各地种什么作物肯定也会有所不同。
由于地域差异,以及地力的不同,还有自留地的数量也不同,各地种什么作物肯定也会有所不同。
那个年代,农民的自留地,可算是一颗救命稻草,为农民的日常生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农民手中的自留地,究竟种些什么作物,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我就说一下我们这里的情况。我是吉林省长岭县农村人。
我先说一下,什么叫自留地:自留地就是生产队长,把生产队里的土地,拿出来一部分,按户籍人口分给本队的人。
这里包括社员和社员家属,另外还包括没有吃商品粮的上班工作人员家属。
至于每口人分多少自留地,更不是小队自己说了算,上级有明文规定,不可多分私分。
即便是你所在生产队耕地面积很大,每口人上线最多不能超过三分耕地。
自留地的经营权归个人所有,种什么作物,由土地持有人自己决定。
我家所在的生产队,每口人分三分自留地耕地。那时候我家7口人,分得的自留地有二亩一分。每年播种的农作物,都是一半土豆,一半玉米。
那时候,农村人在冬天,是吃不到青菜的,土豆白菜就是农村人的家常菜。
自留地生产出来的粮食,对每个社员家庭来说,非常重要。可以用来弥补家里的口粮不足。
那时候,除了自留地以外,还能分得一份儿土地,那就是按人口分的白菜地。
白菜地,是队长为社员家预留的土地,也算是给社员的一种福利。
分地时,会计根据土地垅数和人口数,进行按垅分配。要么两口人分一垅,要么三口人分一垅。
比如:社员老王家有5口人,可以分得菜地2点5垅。
那个年代,社员家都没有牲畜。不论是自留地还是白菜地,都由生产队指派人手车马,统一时间为社员家播种、以及秋收。
从农作物的长势来看,社员家的自留地里的庄稼,普遍要比生产队的庄稼好,自然产量也比较高。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各户对自留地投入的粪肥要比生产队投入的量大,并且还是优质农家肥。
正因为这样,生产队队长们,心中都藏着一个小计九九,那就是对自留地地块,每隔三二年,就进行一次轮换。目的就是,借自留地的粪劲儿,提高一下生产队粮食的产量。
那时候还有一种地,也为缓解社员家粮食短缺,也起到了一定作用,那就是小片荒。
小片荒地,也称之为镐头地,是社外人员或社员利用空闲时间,在闲置的山坡或林边,个人自己用镐头开垦的零星土地。
地块比较零散,少则几厘,多则几分,社员家用来种玉米或其它杂粮,这对社员家生活也是一种填补。
当时在我们这里流传这样的顺口溜:自留地,小片荒,老母猪肚子是银行。
可是后来割资本主义尾巴时,上头不让种小片荒地了。面积大一点的划归了生产队,小一点的被停耕荒芜了。
友友们,生产队时期,你们那里人均自留地是多少?有白菜地和小片荒地吗?请在评论区里留言。
来源:研语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