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一”小长假你在哪里?是随着人流四处奔波,还是待在家里无所事事?无论哪一种,总有人笑宅家的懒惰,也有人对路上的疲惫嗤之以鼻。似乎我们做什么,都会被别人拿来调侃一番。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好像越来越快,却也越来越空虚。“快”体现在节奏、信息传播和变化的速度
“五一”小长假你在哪里?是随着人流四处奔波,还是待在家里无所事事?无论哪一种,总有人笑宅家的懒惰,也有人对路上的疲惫嗤之以鼻。似乎我们做什么,都会被别人拿来调侃一番。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好像越来越快,却也越来越空虚。“快”体现在节奏、信息传播和变化的速度上,而“空”则体现在我们的内心,还有那越来越宽敞的房子中。
深夜里刷完短视频,望着天花板,一种莫名的空虚感扑面而来。明明白天很忙,脑袋被工作和社交填满,但停下来后,心底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们拥有越来越多展示自己的平台,却越来越难找到真实的自己。
在一次聚会中,有位三十出头的男人发了一通感慨。他是名校出身,如今已是某公司的中层领导。他苦笑着说:“我现在像个精致的机器,早上醒来是为了开会,晚上熬夜是为了KPI,连聊天都在算有没有价值。”说完他沉默了一会儿,又轻声说:“但我好像很久没有为谁真心难过过了,也很久没有单纯地被什么事感动过了。”
我们不缺计划、目标,甚至成就,但我们似乎渐渐失去了对人性柔软部分的信任与坚持。有人问作家蒋勋什么是成长,他回答:“是回头看自己狼狈时,依然能温柔地拥抱那个自己。”
现在很多人误解了“向上”的含义,以为往上爬才是成长,其实真正的“向上”,是灵魂向深处扎根的深度。像王曼昱、林诗栋那样,虽然出身普通家庭,但他们选择了最温柔也最倔强的方式——不埋怨、不投机、不放弃。他们虽然没赢在起点,但却赢得了内心的清明。
在这个全民内卷的时代,我们要问问自己:还保有“虚心”吗?还愿意承认自己也会迷茫、也会软弱吗?就像王楚钦、孙颖莎那样,在网络上的各种议论中,仍然能够保持初心,在裂缝中相信光的存在。
当嘲讽和攻击成为个性的标志时,我们是否还能愿意多听别人一句,为理解彼此而努力?我们是否还能说出一句:“我愿意体谅”?我们是否还能保持一颗温柔的心?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位公交司机看到坐轮椅的老人要过马路,他没有急着开车,而是下车慢慢帮老人安全通过。他的动作不快,却稳重而温暖,让我忍不住湿了眼眶。真正强大的人不是不犯错,也不是不流泪,而是在忙碌的世界里,仍有力量为他人撑伞,不只是顾自己不受风雨。
余秋雨曾说:“人生最痛的地方,不是没有光,而是你不再相信光。”很多人活得越来越明白,但也越来越冷漠。因为害怕吃亏,我们变得不再轻易相信;因为害怕被误解,我们学会了伪装。可那些真正有温度的人,从不需要坚硬的外壳来赢得尊重,而是靠内心的平静。即使这个世界不再温柔,他们也不愿随波逐流。
真正过得好的人,未必拥有很多,而是内心安定、有所坚守。这个世界太爱速度,太爱强者!但有些坚持,不一定被点赞或鼓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价值。不是只有赢才叫成功,“坚持温柔”更难得。不是所有选择都通往掌声,不是所有坚持都能立刻见效,但有些人仍愿意去做,因为他们不是为了“好处”,而是出于对“良心”“公义”的认识。
这就是向下扎根,向上结果的意义。你可能没有权势、名利、掌声,但你愿不愿意在复杂的世界中依然清澈、依然温暖?你可能很努力却不被理解,但你愿不愿意在误解中安静地走自己的路?你也许看起来很“普通”,但你有没有想过,正是你这样的坚持,构成了这个社会最美的底色。
愿我们不要急于变“厉害”,而是先学会“真实”;不要急于去赢,而是学会温柔地输、温柔地等、温柔地相信。别怕慢,别怕傻,别怕看起来“不聪明”。因为最珍贵的东西,从来不会喧嚣。愿你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依然温柔地坚持自己的光。
来源:晓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