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高考临近,国内高校陆续公布2025年度招生计划调整方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日前在其本科招生官网更新了《2025年本科招生专业目录》,对部分专业的招生方式作出重要调整:
随着高考临近,国内高校陆续公布2025年度招生计划调整方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日前在其本科招生官网更新了《2025年本科招生专业目录》,对部分专业的招生方式作出重要调整:
1.化工类专业调整:原“化工与制药类”大类招生取消,改为分设“化学工程与工艺”和“能源化学工程”两个独立招生专业;
2.环境类专业变更:撤销“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招生大类,停止“环境科学”专业招生,仅保留“环境工程”专业单独招生;
3.数理学科优化:取消“数学类”招生大类,停招“统计学”专业,今后将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进行招生。
所谓大类招生,便是学生高考时选择报考高校的某一专业大类。学生一般会在大学第一或第二学年结束时,根据其意愿,结合就读期间学业表现、高考成绩,在招生大类的专业内进行专业分流,确定培养专业。
近年来,山东工商学院、湖北民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部分专业已明确取消大类招生。
# 这些学校,彻底不招了
早在2022年,中山大学便取消大类招生,表示将恢复为按院系专业进行招生,即学生高考录取即确定专业。湖北民族大学也在同年取消了新闻传播学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3个大类招生;江西财经大学则将经济学类、法学类等7个大类,调整为21个专业单独招生。
2024年,山东工商学院宣布取消了大类招生,并全部回归按专业招生录取模式。根据学院的招生来源计划表,公共管理类、经济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4个大类在2024年被拆分成为15个专业单独招生。
图源:软科
在这些学校中,中山大学无疑是实施和取消大类招生最为“彻底”的一所学校,根据其公示的《2021年招生大类及分流专业》来看,18个招生大类(专业)中,有15个大类囊括了66个专业,占其全部69个专业的95.65%。
# 大类招生,“错”哪儿了?
2023年1月,教育部在年度高校招生工作通知中重点强调“要加强高校大类招生管理”。这已是教育部连续第二年就该问题作出部署,2022年相关文件中就明确规定“对培养方案不完善或与招生方案不符的院校,禁止实施大类招生”。
这一政策的出台背景值得探讨。此前一高校将土木工程等传统工科与计算机类专业合并招生的做法就曾引发社会热议。当一个大类中包含学科跨度较大的专业时,考生难免产生顾虑——若以A专业为目标报考,最终却被分流至毫无了解的B专业,这种不确定性会影响报考决策。
这种招生模式存在双重困境:既难以精准选拔具有明确专业意向的优质生源,又可能使院校的特色专业在大类中失去辨识度,进而影响招生吸引力。
另一个突出问题是“专业捆绑”现象。部分考生虽通过大类招生进入理想院校,但在专业分流时却面临“高分落榜”风险。有考生将这一过程比喻为“专业版高考”,在以成绩为唯一分流标准的情况下,高分考生被调剂至冷门专业的情况时有发生。
分流过程中还容易出现“马太效应”:绩点优异者集中选择热门专业,而成绩一般者只能被动接受调剂。这不仅加剧了专业间的冷热分化,也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大类招生时选考科目设置较为宽泛,部分调剂生可能面临专业基础薄弱导致的学业困境。
正如山东工商学院招生负责人所言,2024年取消大类招生的改革,正是为了避免学生在二次分流时被迫进入非意愿专业的情况发生。
# 失去的“缓冲期”,拿什么来弥补?
事实上,大类招生原本是对按照专业招生的修正。高中时课程设置门类众多,学生们接受的教育以通识教育为主。而甫一进入大学,面对的却是特定领域的专业教育,其间的转场如何调整,如何适应?面对复杂的高考政策、专业选择等问题,迷茫的高考生和家长又该何去何从?这种情况下,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火”也是必然。
大类招生无疑为高考生们提供了“缓冲期”。按照大类招生的设计理念,这一政策能够给新生们提供自主选择多样化课程的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找到未来人生的发展方向,起码不至于像高考选专业时两眼一抹黑。
为了弥补“缓冲期”的丢失,一些取消大类招生的学校也尝试在其他方面做出调整。江西财经大学就曾表示,在校生具有2次转专业机会,转专业遵循“转出无限制、转入有门槛”的工作指导思想,逐步扩大接收转入比例。
西安交通大学2024年的招生政策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调整,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将大类招生调整为“以学院为单位的小大类”,将原先跨学院的8个大类细化为以各学院为主体的27个小大类,为考生提供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专业选择方向,同时,还推出了“转出不设限”的宽松转专业政策,学生入学后将有3次转专业机会。
# 这些学校,还在招
近年来教育部在大类招生上的政策总体收紧,但同时也指出“少数探索大类招生的高校要精心制定培养分流方案”,仍有部分高校在探索大类招生。
图源:软科
此前,有传言说清华大学停招土木工程等专业,学校回应系部分单一专业合并至大类招生。自2017年实施大类招生以来,清华一直在积极调试,使招生政策能够适应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2020年,南昌大学进行了“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专业毕业”的培养模式改革,将98个本科招生专业中的44个,放在20个大类进行招生。在一批大学急流勇退、宣布取消大类招生的2022年,苏州大学在前一年新增2个大类后,再次将招生大类缩减为中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化学类、材料类等8个大类。
厦门大学2024年共设置33个招生专业(类),其中分流专业大于1个的大类有23个。西南大学2024年共有17个大类招生,此前的5月初,该校曾印发《西南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大类培养及专业分流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在深入论证学科专业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坚持能大类应大类尽大类,拓展大类培养专业范围。
部分高校实行大类招生,仅仅是把大类招生简单作为应对新高考的举措,“没有大类培养之实”。一些高校,顺应政策随波逐流,而没有真正想好什么是适合自家人才培养的招生方案;还有一些,把大类招生当作控制最低投档线、保障冷门专业录取人数的手段。
急流勇退、壮士断腕,取消大类招生的改革决心值得肯定;逆流而上、勇于探索,继续大类招生的探索勇气也值得肯定。但不管是什么招生政策,初心都是为了学生,学校也应回归初心,应学生所需,给学生预留选择空间,平衡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探索更加柔和、精确、全面的人才培养方案。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来源于掌上高考APP官方、软科、网络
来源:成都知行学教育研究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