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山西省冬小麦从南到北相继进入扬花灌浆期,这一时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面临病虫害侵袭以及大风、高温、烂场雨等自然灾害影响。小麦后期田间管理要把“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防倒伏”作为工作重点,对关键环节和关键措施进行精抓细管,全力保障我省小麦实现
当前,山西省冬小麦从南到北相继进入扬花灌浆期,这一时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面临病虫害侵袭以及大风、高温、烂场雨等自然灾害影响。小麦后期田间管理要把“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防倒伏”作为工作重点,对关键环节和关键措施进行精抓细管,全力保障我省小麦实现丰产丰收。
一、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1. 加大监测力度。小麦生长后期是病虫盛发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期。各地要加大对白粉病、锈病、赤霉病、蚜虫、吸浆虫等病虫害的监测普查力度,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
2. 科学用药,综合防治。针对不同病虫害,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且对天敌安全的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控制用药剂量和使用次数,避免盲目加大药量和频繁用药,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在多种病虫害混发区,可选用合适的杀菌剂、杀虫剂科学混用,综合施药,达到一次施药防治多种病虫害的目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如释放蚜茧蜂防治麦蚜等,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3. 重点病虫害防治措施。小麦条锈病: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控策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己唑醇、丙环唑、醚菌酯等。
小麦赤霉病: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对赤霉病可能发生区(高感品种麦区),如果天气预报小麦扬花期有2天以上连阴雨天气,药剂可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戊唑醇、福美双、甲基硫菌灵、枯草芽孢杆菌等提前喷药预防,要用足药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喷。
小麦白粉病、叶锈病:发病初期,当田间白粉病病叶率达10%或叶锈病病叶率达5%时及时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吡唑醚菌酯、丙环唑等。
小麦麦蚜、麦蜘蛛、吸浆虫:麦蚜防治可选用吡蚜酮、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瓢虫等进行生物防治。麦蜘蛛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联苯噻虫嗪等药剂防治,吸浆虫可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等药剂防治。
4.开展“一喷三防”。当多种病虫害混合发生时,科学组配杀菌剂、杀虫剂、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等,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咪鲜胺、丙唑·戊唑醇等杀菌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抗蚜威等杀虫剂,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等,混合喷施,一喷多防。特别注意小麦用药间隔期,收获前15天停止使用农药,确保小麦产品质量。
二、密切关注天气,做好防灾减灾
1. 干热风预防。小麦灌浆期如遇干热风,会导致小麦青枯、早衰,严重影响粒重。一是要适时浇好灌浆水,对土壤墒情不足的麦田,在小麦灌浆初期及时浇水,满足后期水分需求,改善田间小气候,预防“干热风”危害。浇水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选择无风天气小水细浇,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烂根早衰和后期倒伏,有微喷灌、喷灌设备的地块,在干热风来临前适量喷水。二是及时叶面喷施,在小麦灌浆期通过适时喷施磷酸二氢钾、有机类水溶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提高小麦抗逆能力。
2. 倒伏防控。受群体偏大、茎秆纤细及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小麦后期存在倒伏风险。浇水前要特别关注天气变化,如遭遇风雨天气,要立即停止田间灌水,防止因土壤和植株含水量过大,加重根倒伏和茎倒伏的风险。如果小麦后期倒伏,无需人工帮扶,防止造成更大损害。小麦倒伏后要在田间湿度适宜后尽快喷施磷酸二氢钾和杀菌剂,增强其抗逆力,防止锈病、白粉病等病害在倒伏麦田蔓延。
3. 防“烂场雨”。籽粒蜡熟末期是小麦收获的最佳时期,此时易发生“烂场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进行收获机械与烘干设备检修,适时进行抢收,提高机收作业效率,减少机收损失,确保小麦颗粒归仓。优质专用小麦应单收、单贮、单运,提高品质和效益。
三、合理调控水肥
1. 因墒防旱补水。灌浆期如果土壤水分不足,会导致籽粒退化干缩,穗粒数和粒重降低。因此,进入灌浆期后,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供应,是延长叶片光合功能期、预防早衰、提高粒重的重要措施。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有水浇条件的应及时浇好灌浆水。浇灌浆水应遵循四个原则:一是要少浇勤浇,每次水量不宜过大;二是严禁在风雨天气浇水;三是在成熟前半个月停止浇水;四是对氮肥施用量过多的麦田要严格控制灌水。
2. 叶面喷施防早衰。灌浆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最重要时期,也是防早衰、增粒重的关键时期。小麦灌浆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1~2次,可弥补根系吸收养分的不足,有效增加植株体内的磷钾素,增强小麦抗逆能力,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小麦生理活性,加快灌浆速度,促进小麦落黄好,成熟早,并可预防和减轻干热风和青枯危害,增加穗粒数,稳定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和改进品质。无论水地旱地,均可在抽穗至灌浆中期每亩喷施磷酸二氢钾150克+芸苔素内酯10毫升,兑水40~50公斤叶面喷施。对强筋小麦、脱肥发黄麦田、受冻麦田以及受雹灾麦田可配施适量尿素混合喷施,每亩用尿素1公斤+磷酸二氢钾100克-150克+芸苔素内酯10毫升,对水40~50公斤,叶面喷施2~3次,喷施间隔时间为10天左右,叶面喷施要避开高温时段,防止烧叶。
四、适时开展收获
1. 做好收获准备。提前做好收获机械的检修和调试工作,准备好晾晒场地和仓储设施,确保收获后的小麦能够及时晾晒、安全储存。
2. 把握收获时机。小麦蜡熟末期及时收获,避免因收获不及时造成落粒、倒伏等损失。
3. 推进机械化收获。积极推广小麦机械化收获技术,提高收获效率和质量。在收获过程中,要根据小麦生长情况和地形条件,合理调整收获机械的作业参数,减少收获损失。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