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0日、11日,第二届光明田园音乐会,以国乐为魂、科技为翼,将田园市集与艺术装置融入绿野之间,让市民在触摸艺术脉搏的同时,感受城市理想生活的生动实践。
当晨曦穿透云层
洒向深圳光明明湖公园的千亩碧野
一场古典与现代交织
自然与人文共鸣的盛宴在此启幕
5月10日、11日,第二届光明田园音乐会,以国乐为魂、科技为翼,将田园市集与艺术装置融入绿野之间,让市民在触摸艺术脉搏的同时,感受城市理想生活的生动实践。
·
·
田园音乐会
当国乐遇见AI
千亩碧野生长城市诗篇
演出开场,一首《国风》以民族管弦乐勾勒山河画卷;由唢呐、乐队与爵士乐改编共奏的《百鸟》更是带给现场观众独特的民乐爵士体验;《母亲》的深情吟唱,则让民族音乐突破圈层,人声演绎更是直抵人心。
演出最后,知名音乐人萨顶顶惊喜登场,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空灵的嗓音与上海民族乐团的弦乐交织,《不染》《左手指月》两首经典曲目连唱,让观众在田园晚风中,感受“万物有灵”的音乐哲学。
光明田园音乐会的舞台
是一场传统与未来碰撞的先锋实验
上海民族乐团带来由腾讯TME天琴实验室全程开发的《听见中国色》国乐AI音乐会,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听得见的色彩美学”。从《庆典序曲》的恢弘开场,到《丝绸之路》的驼铃回响,再到唢呐与乐队《凤舞》的炽热奔放,民族乐器在数字化编曲中焕发新生。
舞台之外,明湖公园化身“无界艺术空间”:40余家田园市集沿湖蜿蜒,华润、晨光乳业等本土企业与蓝鲸世界等联动发放8000份消费券;入口处的“科技美学门头”与“深圳科学技术馆”地标装置相映成趣,五组融合自然与科技的艺术作品成为市民打卡热点;汽车展区,光明国际汽车城借势推出购车补贴。
这场艺术盛宴,以“文化惠民+产业联动”的模式撬动消费新场景:当萨顶顶的歌声与湖畔晚风共舞,人们看见的不仅是艺术盛宴,更是一座科学城用文化温度书写的“诗与远方”。
蓝桥露营与“大飞船”
解码光明文体旅的“流量密码”
这不是明湖公园的一枝独秀,而是光明众多出圈“个体”的串链成珠、集体共振和奔涌成河。
早在4月,在“春启光明·明湖有戏”的活动现场,戏剧与自然完成了一场惊艳的跨界:亲子自然戏剧创造营将黄氏宗祠的非遗故事搬进露天剧场,百人枕头大战的欢闹声穿透帐篷营地。这种“文化-运动-生态-消费”四维融合的模式,让明湖公园单日客流迅速跻身城市顶流之列。
正如活动总策划蔡伊楠说:“我们不是在公园里做活动,而是把公园变成活动的本体。”
而“五一”亮相的深圳科学技术馆,则以950个创新互动展项书写了文旅融合的“硬核浪漫”:金属幕墙随光影“变装”的科幻感,五层展厅构建的“数字文明宇宙”,让这座“大飞船”“五一”假期开馆首周即吸引15万人次探访。
光明区趁势推出“科学公园骑行环线”,串联虹桥公园的13万客流、迳口古村的舌尖市集、凤凰城商圈的夜间经济,形成“科技打卡-生态漫游-文化消费”的闭环体验。
数据印证着这种模式的爆发力:热闹的“五一”,光明区文旅商数据也显得“热”气腾腾,全区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消费收入均呈现稳步上升态势。经抽样调查测算,共接待游客30.88万人次,同比增长78.28%。光明区旅游总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82.31%,印证了“流量”正转化为“留量”的良性循环。
濮存昕与光明戏剧谷
在湾区舞台播种“文化基因”
“演员是用假定的方式表现真实,而人生中的每个身份——父母、同事、公民,同样是需要用心扮演的角色。”5月7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一级演员濮存昕携作品《我和我的角色》亮相“光明文明大讲堂”,以一场充满哲思的分享会带领观众走进他40余年的艺术生涯,“传统是根,必须用当代眼光去对话。”他在分享会上的这句话,恰好道出了这座科学城的文化雄心。
当他以《林则徐》的创作感悟对话年轻观众时,台下坐着的不只是戏剧爱好者,更有参与“青年戏剧孵化计划”的创作者——这正是光明区打造“戏剧生活谷”的生动注脚。
戏剧是时代综合而简练的历史记录者,是城市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明区正以建设“光明戏剧生活谷”为目标,全力打造“青年戏剧人才聚集地”“青年剧目创作孵化基地”“青年创作剧目首演地”。
深圳光明本土原创精品舞剧《敦煌归来》更是成功入选中国文联2024年重点创作目录,并在2024年8月在深圳光明成功首演,随后于2024年10月作为特邀委约作品亮相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广受好评。
今年1月,《敦煌归来》在深圳开启2025全国巡演,因其精湛的技艺和深情的演绎获得了诸多地区观众的赞誉。
这一成功案例不仅展示了光明区在戏剧创作与孵化方面的实力,也进一步推动了“光明戏剧生活谷”的品牌影响力。
无独有偶,近日,瑞典国际影坛传来喜讯,来自光明区的电影《小鸽子的家》大放异彩!
这部由深圳华强高新产业园联合摄制的影片,由青年导演吴佳首次编剧执导,一举斩获“最佳新晋导演奖”,并获得“最佳外语片”提名奖,为光明区影视文化产业赢得了世界级的赞誉。
影片总策划阮彤表示,《小鸽子的家》在瑞典国际电影节斩获佳绩,对华语电影意义重大,证明中国电影正逐步走向国际,受到国际观众的认可,充分展示了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潜力。
而影片背后的重要创作摇篮——华强科技生态园坐落于深圳市光明区光明街道核心区域,其积极打造影视产业发展的“强磁场”,构建起覆盖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以及影视主题公园、数字娱乐、动漫游戏等全产业链的影视文化产业集群。截至2025年,已成功引入超500家相关企业,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近年来,光明区聚焦“科技+文化”“科学+艺术”定位,规划建设“十大文体设施”,举办“十大文化品牌”活动,持续涵养城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构建起戏剧生态的雨林式生长环境: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成为新锐导演的起航港;《敦煌归来》从光明首演到上海国际艺术节获奖的跃迁,印证着原创力的勃发;“戏剧进校园”项目覆盖全区87%中小学。
这种探索与深圳的城市气质深度共振。
从田园音乐会AI弦音穿透晨雾,到科技馆“大飞船”载动星河梦想,再到戏剧谷里年轻创作者与濮存昕的隔空对话……当文化服务从舞台走向生活,当公园变成无界剧场,当科技馆成为文旅新IP,这座“世界一流科学城”证明:科学理性与人文温度从不是单选题。
光明区以文体旅融合为笔
正书写着一座未来之城的文化方法论
让艺术可触摸、让科技有温度
让每个寻常角落都生长出诗意
来源:深圳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