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就是段子!天津人为嘛就地能说相声?

摘要: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冉启斌、天津市曲艺团天津鼓曲演员时唯、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相声广播主持人裘英俊等嘉宾,与总台主持人黎春、张东一起,笑谈间解密天津话“哏儿”背后的乡音密码↓↓↓

“天津人,天津魂,天津就出捧逗哏!”

天津人说话好玩是出了名的。有人说天津人逗,也有人说天津人贫,天津人自己觉得委屈:“我们那就是正常说话,恁么就贫了?”

一听天津人说话就想笑,“介四为嘛?”天津人为何会成为“人均曲艺大师”?“哏儿都”之“哏”,从何而来?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冉启斌、天津市曲艺团天津鼓曲演员时唯、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相声广播主持人裘英俊等嘉宾,与总台主持人黎春、张东一起,笑谈间解密天津话“哏儿”背后的乡音密码↓↓↓

06:33

一座方言岛

“出了城墙不同音”

或许您听过这样一个说法,在天津地界儿,似乎隐隐有这么一条线,线的这头是天津话,到了线的那头,就好像到了外地。

冉启斌教授用两张图让大家了解了狭义天津方言的分布特点。狭义的天津话,主要分布在天津市和平、河西、河东、南开、河北和红桥六区,呈现一个倒三角形,其底在北、尖在南。由于这一区域内的方言与周边都不太一样,因此天津在语言学上被认为呈现出一种典型的“方言岛”现象。

△天津方言岛示意图

△天津方言岛示意图

天津“方言岛”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天津老城区的话和周边方言差别如此之大?

冉启斌教授介绍,关于天津话的形成,有“安徽说”“山西说”“静海说”等,其中“安徽说”认同者众多。从历史上看,明朝永乐年间,天津正式筑城,先后设立了天津三卫。“卫”是明代的一种军事编制,每卫定编五千六百人,由此可知,天津三卫约有驻军一万六千八百人。明朝前期,本籍军户一般不在本地卫所从军,北方卫所的军人来自南方,南方卫所的军人来自北方。有记载显示,永乐初年天津三卫309位军官中来自安徽、江苏的比例占45.31%。明朝采用“寓兵于农”的军事制度,军人家属必须随军,以每户平均五口人估算,当时天津三卫军人及家属的总人数大约有八万四千人。再加上明代天津卫军官的世袭制延续至清代,且军官所带士兵及随军家属基本都是同乡,所以从“军官籍”可以推及“士兵籍”“家属籍”的比例。因此可以推测,当时这一庞大移民群体的近一半来自安徽和江苏。

20世纪八十年代,天津学者李世瑜先生等人开始了天津方言寻根之旅。他们从天津出发,在江苏和安徽北部进行寻访,结果发现宿州固镇说的话和天津话非常接近,由此提出天津话的“母方言”来自安徽宿州的观点。2010年和2011年,天津市政协文史委组成“天津方言寻根调研组”,先后两次赴安徽调查。调研组成员、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谭汝为教授特意在《乡音密码》节目中,讲述了他们的发现。

02:28

△谭汝为教授调研后认为,天津方言岛的母方言来自淮北地区

天津话不像紧邻的北京话、河北话,反而像千里外的安徽话,这样的发现,的确让人感到神奇。有趣的是,谭汝为、冉启斌两位专家都提醒我们,天津话和安徽话只能说“相近”而不能说“完全一样”,天津话中还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冉启斌举例,如天津话里入声字的读音就与宿州话、固镇话很不相同,反而和北京话一致。

尽管关于天津话的起源目前尚无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天津话从哪里来,到了天津这地界儿,它似乎就变得格外好玩、有趣起来,成就了自己独特的味道。天津话语音变化极其复杂,其中最典型的连读变调,据说现有的语言学理论都无能为力,学者将其称为“天津话连读变调之谜”。以下列图片中所举案例为例,天津话连读变调有一些基本规则,但是在规则之外,三字组的连读变调总是出现例外和反证,主打一个让你“摸不着北”“找不着调”,只能让人再次感慨,这天津话,可真“哏儿”啊!

和普通话比,天津话的声调极有特色。天津籍主持人张东笑言,“天津人低调”,这充分体现在天津话的一声上。普通话的一声读音,呈现出高平调,是四声中的最高声调;而天津话的一声读音,却呈现出低而降的调值,音程短促,是四声中最低的声调。比如“天津”,天津话对应声调是“tiàn jìn”。与此同时,天津话的二声和三声则会上升一点声调,二声末尾甚至需要有轻微的假声,“得把整个句子升华一下才算完美”。鼓曲演员时唯现场示范了“哏儿”的标准读法,颇为有趣。

除语音之外,天津话的咬字和普通话也有区别,如齿音字多,声母r和y有时候会互读。比如“有用”说成“有rònɡ”“游泳”说成“游rǒng”

根据这些规律,不知道您学会说天津话了吗?节目中时唯和张东示范了天津人买煎饼馃子的一段对话。来,看着提示,一起动动嘴吧。

一座“哏儿都”

天津人,天津魂,天津就出捧逗哏

只要俩天津人凑一堆儿,就能达成一种默契,就有“哏”了。有网友调侃,天津只有两种人:捧哏的和逗哏的。网上甚至有段子,说天津人一出生,护士抱着孩子出来,不说恭喜是个男娃还是女娃,而是说恭喜是个捧哏还是逗哏。

相声节目主持人裘英俊说,天津人讲究“话不能撂地”。到菜市场买鱼,顾客问“这鱼新鲜吗?”摊主回答,“要不您自个儿问问它?”路上堵车,天津司机会说:“真是心肝肺都挠没了,只剩下堵(肚)了!”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哏”这个字并不常用,很多人只知道在相声里有“逗哏”“捧哏”之分。冉启斌说,“哏”字古代就有,但不读gén,而读hěn。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中有一句:“阿妈你好哏也!我有什么罪过?”这里的“哏”是凶狠的“狠”的意思。而在元代法律文献《元典章》里有“如今吃饭的人多,种田人少有,久已后哏不便当”的表述。这里的“哏”则是程度副词“很”的意思。今天我们所说的“哏”,是借用了古代“哏”这个字,但读音从“hěn”变为“gén”了。这属于一种旧瓶装新酒的现象,在语言中并不少见。

天津人有多爱用“哏”这个字?裘英俊略举了几例。他说,在天津,夸一个人事儿办得好可以说,“这事办得真哏儿啊!”办得不好,也可以说,“完了,这事儿要哏儿!”甚至不好不坏、有点暧昧,比如单位里两个小青年刚谈恋爱还没公开,有人发现了,也可以说:“小张、小王啊,这俩人可哏儿啊!”

同样的万能用法,也体现在这个“嘛”字上。北京话中的“嘛”读“má”,如“吃嘛嘛香”;但天津话中“嘛”,往往被读作去声“mà”。在天津,表达迥然不同或细微差异的内涵或情绪,同一个“嘛”,靠不同语气就可完成。简单一个字,表达多种意思,天津人开玩笑说,这是“环保节能”。

至于天津话里的这个“嘛”字有多神奇,看天津籍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为大家亲自示范。

01:51

△天津人对身体各个部位的称呼也独具一格

为什么“哏”这个字会成为天津人的标配?冉启斌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人们思考、生活的方式,也体现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特色。天津历史上是漕运码头,南北交融、五方杂处,这造就了天津人口才好、能说会道的特色;民国以后,相声在天津得到巨大发展,而相声的特点就是诙谐幽默,引人发笑;加上天津人性格友善乐观、开朗豁达,久而久之,就形成天津话“倍儿哏儿”的结果。

一个曲艺之乡

为什么它们“生在北京,长在天津”?

天津是著名的戏曲码头。梨园行常说,“北京坐科,天津唱红”,天津观众的眼光最是毒辣,他们以懂戏、严苛著称。裘英俊念念不忘京剧前辈张春华先生说过一句话:“天津的中国大戏院饶过谁?”甭管你是多红的角儿、多大的腕儿,在天津你要达不到观众的要求,他们照样哄你。裘英俊说,相声演员们在天津的舞台上可都提着气,节奏一不对,台下就有人喊,“你要是逗不乐,我可上去了啊!”

天津还被称作“北方曲艺之乡”,多种曲艺形式都是在天津形成和繁衍。比如像天津时调、天津快板,都是天津所特有;京韵大鼓、京东大鼓、铁片大鼓、快板书等,则是在天津形成;还有相声、评书、单弦、梅花大鼓、西河大鼓等在天津兴盛。不少曲艺之所以能“生在北京、长在天津”,是得益于‌天津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天津位于九河下梢,随水而来的各种文化在天津交融,中西合璧,南北互通,天津人在这里看见世界,看清生活,看懂艺术,形成了特有的市民文化。而最具特征的市民文化,当数曲艺。同时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外乡人带来了各自家乡的娱乐形式,这些形式在天津既彼此竞争又相互借鉴、吸收,进一步促进了曲艺的多元化发展。

用天津方言演唱的天津时调,2006年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名鼓曲演员,时唯如今也会在舞台上偶尔表演天津时调。节目中,这位刚刚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的青年曲艺名家数次展示天津时调特有的高亢甜冲唱腔,让大家得以领略天津特有曲艺形式的神韵。裘英俊则讲述了天津快板和快板书的区别,并应邀来了段天津评书《长坂坡》“赵子龙救主”,大家直呼“过瘾”。

而节目中最出乎意料之处,是操一口天津话的一位数字人的出现。南开大学开发的“灵声数智”系统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将方言“智能保存”,从而实现语言保护传承的目的。

00:40

天津的大街小巷几乎没有正南正北,但并不影响天津人的心里总装满阳光。如果说天津的地标是什么?可以说,天津的地标就是天津人。天津这座城市,属于“结界(姐姐)”和“掰掰(伯伯)”,属于“二他爸爸”和“二他妈妈”,属于每一个乐观豁达、开口就是段子、就地能说相声的天津人。

 复制链接到浏览器观看原文: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9842783208523107872&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track_id=15FB5E18-5048-42A2-A1F7-0395B53EEC1E_755399963501&share_to=wechat

来源:网信静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