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9日,松下集团宣布全球裁员1万人(日本与海外各5000人),这一决策犹如投入日本经济湖泊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表面看,这是企业应对电视、家电等传统业务萎缩的必然选择——2024财年净利润同比暴跌17.5%,电视业务全球市占率已不足5%。但深层折射
5月9日,松下集团宣布,计划于2025年度至2026年度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万人,其及5000名日本员工和5000名海外员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财富Plus网友:孟暄和
松下此次万人级裁员(约占员工总数4.4%)是其战略调整的标志性动作。直接导火索源于两大背景。一方面,今年2月份,松下宣布了解散松下电器公司并启动业务分割重组的消息,本次裁员应该是该决策落地的标志。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电动车市场竞争加剧并且传统家电业务收缩导致集团最新财年利润未达预期,公司也需通过成本控制改善财务状况。
从行业传导效应看,松下作为日本制造业龙头,其裁员可能成为同行审视人力策略的参照系。尽管日本终身雇佣传统会对大规模裁员形成阻力,但在多重现实挤压下,企业或不得不妥协。譬如,日本制造业人工成本居全球前列,叠加日本央行进入加息周期将推高融资成本,企业降本诉求被强化。
财富Plus网友:グラインダー@工場^_
日本该提升点效率了。弱肉强食。
财富Plus网友:柏文喜
松下裁员启示录:日本制造业转型的阵痛与制度困境
一、裁员背后的双重逻辑:市场法则与制度惯性
2025年5月9日,松下集团宣布全球裁员1万人(日本与海外各5000人),这一决策犹如投入日本经济湖泊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表面看,这是企业应对电视、家电等传统业务萎缩的必然选择——2024财年净利润同比暴跌17.5%,电视业务全球市占率已不足5%。但深层折射的,是日本制造业在智能化浪潮中的结构性困境。
从市场逻辑看,松下此次裁员是效率革命的必然。其家电业务面临中韩企业的价格围剿,2024年松下电视在中国线下市场份额仅0.21%,线上0.2%,跌出全球前十。而新能源电池业务虽与特斯拉合作,但2030年42GWh产能目标仅为宁德时代同期规划的1/5。这种"传统业务失血+新兴业务造血不足"的失衡,迫使企业断臂求生。
但制度惯性让这场改革充满阵痛。日本终身雇佣制下,企业裁员需支付平均3.2倍年薪的补偿金,此次裁员补偿达1300亿日元。更关键的是,松下作为"企业即家庭"文化的代表,此次打破"终身雇佣"契约,动摇的不仅是员工安全感,更是日本社会信任体系的根基。
二、日本经济困局的微观投射
松下的困境实为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的缩影。从产业层面看,日本制造业正遭遇三重挤压:
1. 技术代差危机:在AI专利领域,日本占比不足5%,仅为中美1/4。当松下仍在改良等离子电视时,三星已推出可卷曲OLED,中国企业则主攻Mini LED。
2. 成本结构失衡:日本制造业人工成本占营收比达18.7%,是中国的2.3倍。松下裁员前,东京工厂工人时薪达4500日元(约210元人民币),而无锡工厂仅为1800日元。
3. 创新生态断裂:日本风险投资占GDP比重仅0.3%,不足美国1/10。年轻工程师更倾向进入丰田、索尼等传统巨头,而非冒险创业。
这种困境在松下重组计划中暴露无遗:其将电视、厨房家电等列为"问题业务",计划2026年前退出或出售。但退出传统业务容易,培育新增长点却困难重重——松下押注的全固态电池研发已落后宁德时代两年,智能家居业务在华市占率不足1%。
三、制度重构的艰难尝试
面对困局,松下选择"组织裂变"式改革:
1. 业务架构拆分:将松下电器拆分为智能家电、空调冷链、电气工程三家公司,试图通过专业化提升效率。这种"大象分家"策略在索尼、东芝等日企中已有先例,但成功率仅37%。
2. 成本控制激进化:除裁员外,计划削减1500亿日元行政费用,关闭30%海外工厂。但2024年松下海外营收占比已达48%,激进收缩可能削弱全球布局。
3. 文化基因突变:社长楠见雄规公开承认"对电视业务的不舍",却坚持"以价值交换重塑契约"。这种"理性至上"的改革观,正在瓦解日本企业"家文化"的情感纽带。
这种变革在日本引发激烈争议。经济产业省调查显示,63%的中小企业反对效仿松下裁员,认为会加剧"就业冰河期"。更严峻的是,松下股价在裁员公告次日仅微涨1.2%,远低于2011年业务重组时的15%涨幅,显示资本市场对其转型信心不足。
四、全球价值链重构下的日本抉择
松下的困境折射出日本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尴尬地位:
1. 夹缝困境:在中美科技战中,日本既无法加入美国芯片联盟,又难以突破技术壁垒。其车载电池业务虽供应特斯拉,但面对比亚迪垂直整合模式,成本高出23%。
2. 产业空心化加剧:2024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占比降至12%,较2010年下降25个百分点。松下将部分产能转移至泰国,但当地工人效率仅为中国工人的60%。
3. 政策工具失效:日本央行维持负利率政策,企业融资成本理论上应降低,但实际银行惜贷导致松下贷款利率仍达1.8%,高于中国制造业平均1.2%。
在这种背景下,松下的选择具有象征意义:其将非核心业务剥离后,计划将研发费用占比从4.1%提升至7.5%,重点投向AIoT和碳中和领域。但这种"去制造化"战略风险巨大——日本经济产业省测算,若制造业占比跌破18%,GDP增速将再降0.8个百分点。
五、制度突围的可能性探索
要破解困局,日本需要系统性变革:
1. 劳动制度革新:借鉴德国"二元制",建立"核心终身雇佣+外围灵活用工"体系。丰田已试点"成果型年薪制",将固定薪酬占比从70%降至50%。
2. 创新生态重构:设立"国家技术银行",定向支持AI、量子计算等战略领域。软银愿景基金模式显示,政府引导基金可撬动3-5倍社会资本。
3. 全球化新范式:从"产品输出"转向"标准输出"。三菱电机通过主导IEC标准制定,使日本工业机器人全球市占率提升至38%。
松下的裁员既是日本制造业转型的阵痛,也是制度变革的契机。正如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所言:"日本需要的不是渐进式改良,而是'新明治维新'式的制度革命。"当松下将电视业务出售给中国海信时,这个曾定义"日本制造"的巨头,正在经历从"技术输出者"到"标准学习者"的艰难转身。这场变革的成败,或将决定日本能否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守住最后的技术高地。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 搜索下载“财富Plus”,最快看到
来源:财富中文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