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邻水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成立于2004年,现有护理人员29名,其中本科学历15名、重症监护专科护士7名、血液净化专科护士1名、取得ECMO操作资质护士6名。
团队名片
邻水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成立于2004年,现有护理人员29名,其中本科学历15名、重症监护专科护士7名、血液净化专科护士1名、取得ECMO操作资质护士6名。
团队曾荣获2023年邻水县人民医院护理质量改进案例“一等奖”;2024年两项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分别为一等奖、二等奖;多次获评医院“先进护理集体”“护理质量管理奖”“护理文书书写先进科室奖”等多项荣誉。该团队在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动川观新闻开展的以“第二届四川护理团队群像展——我的护‘事’,带你了解不一样的TA”为主题的四川护理团队风采展活动中,获得网友点赞第二名。
邻水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合影
川观新闻记者 钟帆
“5床病人餐后血糖飙到了18.3,12床病人该换药了……”5月12日8点,邻水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们开始交班,夜班护士向白班护士交代患者24小时的病情变化、意识、用药、治疗使用的仪器设备、护理注意事项等。
重症医学科(ICU),是守护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里的每张床旁都配备有心电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泵等,涉及的监护数据达十多个,每张床头有明确而醒目的标识牌,提示该患者的各种注意事项。如遇特殊状况,床边可能还会围满呼吸机、CRRT治疗机等仪器。
在邻水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刘红看来,ICU的护理工作是技术和心理等的极限挑战,要用专业托住生命的重量,用信念点燃重生的微光。
护士们正在操作仪器
“每日唤醒计划”
守护生命的科学与艺术
“张爷爷,醒一醒!现在是早晨,不要睡了。”早上交接班时,护士刘欣怡在患者停用镇静药物半小时后,一边呼唤病人的姓名一边轻拍病人的肩膀,将其唤醒。
在邻水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这是病房里每日都要上演的一幕——护士到各床位给患者们进行唤醒护理。
据刘红介绍,在ICU中,危重病人常常需要接受插管、机械通气等复杂治疗,这些治疗措施往往伴随着疼痛、焦虑等不适感,严重时甚至会影响病人对治疗的配合度。因此,在重症监护病房里,止痛与镇静措施尤为重要。为了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护士们会每日与其交流,实施唤醒。
“对于意识模糊的病人,我们会在呼唤其姓名后,采取握手、轻拍肩膀等方式,让病人感受到关怀。同时,我们会联合医院的康复团队,为病人开展按摩肢体等早期床旁活动,降低ICU获得性衰弱(ICU-AW,指临床诊断危重症患者的肌无力)发生率。”刘红说,面对气管插管的患者,一些非语言的沟通及心理护理也非常重要,“比如我们会制作一些爱心沟通卡,设计一些图片,内容包括上厕所、打电话、吃饭等,通过图片或者手势和患者沟通。”
ICU一般不允许陪护,因此,从接诊那一刻起,护士便是与病人关系最紧密的人。“比如,有一些清醒的患者进入ICU时,常常会因为看到医护人员抢救其他同病房的患者而感到恐惧。在这时,我们会给他换一个房间或讲述一些成功案例,给予其信心和希望。”刘红说。
护士给患者看图片提示
ICU的守望与坚持
每一次救护都拼尽全力
在刘红看来,ICU的门就像一道“分界线”,门外是平静的走廊,门内则是与死神赛跑的“战场”,“这对我们的护士要求更高,既要有快速精准的综合判断能力,也要起到和患者家属沟通对话的情感桥梁作用。”
去年11月的一天,医院重症医学科接诊了60多岁的心源性休克患者左阿姨(化名),“她的病情比较危急,突然发生了意识上的呼之不应,心率已经降到了42次/分。”刘红说,在这种情况下,护士团队立即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了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等一系列抢救措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后来,我们在征得家属同意后,给患者上了ECMO联合IABP治疗。”
“在那一天晚上,我们所有取得了操作资质的医生和护士都赶到了医院,一心只想挽救病人的生命。”刘红说,最终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照护下,患者左阿姨的病情有所好转。
这样与死神赛跑的场景,在邻水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并不少见,每一次医护人员都会拼尽全力。去年5月,他们收治了一名重症患者,“患者体重180多斤,需要俯卧位通气,所以护士们每天要为其翻身两次。”
在刘红看来,此次参与护理群像展播既感动又自豪,“对于我们ICU护理人来说,这是以生命护生命信念的回应,比任何奖励都珍贵。同时,也为我们的团队感到骄傲。”
迎来一年一度的护士节,刘红想对身边的小伙伴们道一句节日快乐,“每一位护士都是平凡又伟大的提灯人,我们会带着这份荣誉继续守好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