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关税战后,中美终于展开面对面磋商。
会谈选在瑞士。
对于中方而言,这是一场基于平等、讲求对话规则的外交行为;
而对于美方,尤其是陷入国内高通胀和选举压力的特朗普政府来说,则是一次不得不低头的现实回归。
互降关税
这次磋商并非仓促之举,而是多轮博弈后的节点。
回顾过去一个多月,中美贸易战再次升温,彼此纷纷推出历史罕见的高额关税——美方率先将税率提高至145%,中方则以125%强硬反制,彼此间的摩擦迅速上升至临界点。
面对国内价格飙升、股市震荡、盟友冷淡,美方开始意识到硬扛下去将得不偿失,而中方在坚定捍卫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清楚一场毫无章法的“互害战”终将伤及全球经济稳定。
因此,当中方应邀赴会,出现在日内瓦的会议室里时,双方都已深知,这不仅仅是一次外交姿态,更是对各自政策极限的现实修正。
首日谈判进行了整整八个小时,外界一度对谈判是否破裂产生质疑,因为会后双方并未立即发布任何进展声明。
美方代表离场时神情紧张,种种迹象似乎指向一个失败的谈判现场。
但事实证明,这其实是一次信息的刻意“冷处理”,双方都不愿在未有最终结果前过早对外界传递信号。
值得关注的是,中方此次代表团中,除了传统的商务和财政系统官员之外,还特别安排了公安系统参与,这一不同寻常的组合显示出,中方有意就“芬太尼问题”与美方展开正面对话。
美方此前屡次借口芬太尼流入问题为由,对中方加征关税,试图将责任转嫁。
此次中方直接回应,既有理据也有策略,彰显出中国在涉美问题上不再回避,而是选择正面驳斥。
特朗普方面则一如既往地在第一时间向外界传达“积极信号”,强调谈判“气氛友好”“取得进展”。
然而这些言辞,更多是出于国内政治考量。
在高关税政策引发的通胀、消费端困局、选情压力面前,特朗普需要对选民和投资者交代一个“正在努力缓解危机”的姿态。
而他的“友好表态”与中方并不一致的基调,也说明这场谈判虽取得一定共识,但并未达成全面解决方案。
经过两天紧锣密鼓的磋商,谈判终于迎来了阶段性成果。
中美联合声明中确认,将各自临时下调关税,并设定为期90天的缓冲期,用以继续磋商并落实结构性改革问题。
美方宣布将对中国商品的平均关税税率从145%降至30%,中方也同步将对美国产品的税率调整为10%。
这份“互降115%”的结果,不仅成为全球市场的定心丸,也令此前陷入观望的多国政府终于松了口气。
关税战未来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次的突破并不意味着中美之间的深层分歧被化解。
对于中国而言,市场开放、资源调配、出口结构等问题从来都必须基于国家战略主权进行安排,不可能因外压而妥协。
而美国则仍试图通过谈判逼迫中方让步,试图在全球产业链竞争中抢占更多份额。
因此,虽然这次会谈设定了90天的缓冲窗口,并建立了“经贸磋商常设机制”,但这只是危机的暂缓,并非问题的终结。
此次中美的回归谈判轨道,不只是两国的胜利,也是全球供应链稳定的关键环节。
贸易摩擦已持续多年,各国早已深陷其影响之中。
从全球商品价格波动、能源输出削减,到金融市场长期承压,中美的任何一步棋都会牵动“地球村”的经济神经。
这场会谈的成功举行,等于为动荡的国际市场打上了一针“强心剂”。
此外,有趣的是,美方在会后对中方的称呼悄然改变,从一贯的“挑战者”或“对手”变成了“Chinese partners”。
这一变化虽微妙,但透露出美国在认知层面的一种调整——在绝对对抗中找不到出路,便转而回到“合作”轨道。
这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软化,更是对当前现实格局的真实反映。
这场磋商的收获,也正体现了中方始终强调的外交逻辑:谈,可以,但要基于对等;让步,不行,原则必须守住。
中国没有在压力面前退让,而是以坚守换来了实质性对话机会。
反观美国,在多轮施压无效后,开始认识到唯有回到桌面、放下架子,才可能打开新的空间。
90天的窗口期或许不长,却足以检验双方是否有真正走向缓和的诚意。对中方而言,态度早已明确:和平合作是路径,但绝不会以放弃国家核心利益为代价。
对美方而言,是继续强硬到底,还是真正为解决问题服务,则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克服霸权思维、面对现实格局的变化。
中美“各退一步”,并非妥协,而是战略层面的重新审视。
来源:微趣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