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逐梦:从拓荒到腾飞的绿色征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18:06 1

摘要:在陇原大地的版图上,陇西宛如一颗镶嵌在黄土高原与西秦岭山脉之间的明珠,以“千年药乡”的美誉闻名遐迩。而国道310线、省道208线、省道209线、省道225线,就像四条坚韧的丝带,缠绕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仅串联起了陇西的山川沟壑、城镇村落,更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

在陇原大地的版图上,陇西宛如一颗镶嵌在黄土高原与西秦岭山脉之间的明珠,以“千年药乡”的美誉闻名遐迩。而国道310线、省道208线、省道209线、省道225线,就像四条坚韧的丝带,缠绕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仅串联起了陇西的山川沟壑、城镇村落,更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脉。在交通强国的宏伟战略中,陇西公路人以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书写了一页页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从无到有:播下希望种子

1958年4月12日,原甘肃省交通厅呈报省编委“关于我厅编制机构方案的报告”中提出,公路建设的任务是“到1960年达到乡乡通汽车,社社通大车;三年基本实现车辆化,改进运输工具,基本消除人背肩挑;三年内公路路面达到晴雨畅通”的目标。同年,陇西公路段成立,成立之初由武都公路总段管辖,1964年划归定西公路总段。

就这样,陇西公路人应时而生,他们担起历史的重托,从此一代代公路人积极适应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栉风沐雨、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在这片黄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和小推车使“苦甲天下”的穷山僻壤,有了公路,通了汽车。尤其是第一代养路工,他们大多是在50、60年代参加工作,主要养护方式是“半工半农”,在那个经济困难的年代,公路人居住条件极差,基本没有固定工作场所,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公路养护先后经历了从步行——肩挑——手推车——自行车的演变。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在省道208线马陇公路(马营至陇西)开始了85.5公里路线“亦工亦农”的试点养护,展开了马陇公路改造大会战,加宽路基、提高路拱、开挖边沟、整治翻浆……日夜奋战,每天劳动是十几个小时,他们的足迹踏遍了所养公路的每一公里。在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下,一条条黑色公路通向寻常百姓家,让这里的人民走出去,让外面的人走进来,加速沟通和交流,缩短运距,减少中转环节,促进物资交流,极大地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省道208线绿色示范路

△省道208线咸河大桥

拓荒岁月:坚守希望之光

省道228线定陇公路是连接定西和陇西的重要通道。起自定西市,南行至景家店,经乱庄川、唐家堡等十个村镇到达陇西县城,全长74.7公里。

定陇公路从民国25年(公元1936年)9月动工,经历抗日战争、经费不足等原因,工程时修时停,到民国33年2月初竣工。定陇公路修通后,连接了兰平、华双和洮天公路,对繁荣地区间经济和后来公路网的形成,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定陇公路油路修补

那时的定陇公路是狭窄、坑洼的沙土路,路况极差。雨天时,路面变成泥沼,车辆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司机们常常在途中耗费数小时甚至更久;晴天时,过往车辆扬起的沙尘遮天蔽日,能见度极低,周边居民苦不堪言,出行和劳作都受到严重影响。

1986年以“全国劳动模范”李玉元为代表的陇西公路人,在海拔2000多米的福星道班大营梁上,全班9人养护着16公里的油路,当时的路均为简易油路,排水设施及防护设施不完善,路基路面病害多,养护任务十分繁重。但他们毫不退缩,起早贪黑,肩挑手扛,全凭人力清理、拉运,硬是将边沟打通,全部实现标准化,也就从这年起,福星道班养护的16公里路连续12年被原省公路局挂牌命名为全优路段。这一时期个别道班开始有了拖拉机或小型翻斗车,逐步走上“机械化”养护道路,提高了工效,节省了劳力,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普通干线公路等级逐步提高。

△定陇公路标准化路段整修

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和繁重的任务,公路人从未有过怨言,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守护好这条连接外界的希望之路,让药材能够走出大山,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尽管养护工作艰难,他们依旧坚守岗位,用汗水和坚持,默默维持着道路最基本的通行条件,为陇西的发展积蓄着微弱却珍贵的力量。陇西公路段9个道班有7个达到“全优路段”,3个道班被评为全省交通系统“行业文明单位”,推行的公路养护经济责任制多次被原省公路局授予“经济责任制先进单位”。

攻坚阶段:拼搏升级之路

“曾经,省道228线是连接陇西和定西之间的‘唯一’通道,那会交通不方便,去定西都要三四个小时呢。”陇西公路段桥梁技术员李淑桂说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重大机遇,陇西公路人勇挑重担,投身到省道209线的升级改造工程中,为陇西到定西搭建一条新的大通道。这是一场与困难较量、与时间赛跑的战役,每一个项目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省道209线陇西段施工时,复杂的地质条件成为巨大阻碍。这里地形起伏大,沟壑纵横,给道路规划和施工带来了极大困难。陇西公路人迎难而上,他们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测量技术,对地形进行精准勘探,反复研讨路线方案,力求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大型机械设备的轰鸣声打破了山间的宁静,建设者们日夜奋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拼搏,原本路况较差的省道209线终于旧貌换新颜,升级为宽敞平坦的公路,大大提升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为陇西与外界的交流搭建了更为顺畅的通道。

现在从陇西县去定西市不到一个小时!

△省道209线标准化路段

发展新篇:引领经济腾飞

柏油路的建成,彻底改变了陇西的交通运输格局。机械化运输全面取代了人力车,大型货车、卡车在国道310线、省道208线、省道209线、省道225线公路上往来穿梭,运输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这一变革,为陇西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是对当地的药材产业而言,犹如一场及时雨,让这个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陇西作为“千年药乡”,拥有丰富且优质的药材资源,党参、黄芪、当归等各类中药材闻名遐迩。曾经,由于交通不便,这些珍贵的药材难以高效地运往外界市场,药农收入微薄,产业发展陷入困境。如今,便捷的公路交通让药材的运输变得高效、快捷。大型货车一次就能装载数吨药材,运输时间大幅缩短,损耗也显著降低。这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还提高了药材的市场竞争力。

凭借国道310线的交通优势,文峰镇和首阳镇成为了重要的药材交易集散地。走进首阳镇的药材交易市场,只见一片繁忙景象,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商汇聚于此,各类中药材堆积如山,交易十分活跃,这里每年的药材交易量数以万吨计。便捷的交通还吸引了众多药企和药材加工企业在公路沿线投资建厂,陇西逐渐形成了从药材种植、收购、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发展机遇,纷纷返乡创业、就业,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公路的畅通还带动了陇西旅游业的发展。沿着省道208线、省道225线,游客可以欣赏到陇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脉、错落有致的梯田,还有古老的村落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便捷的交通使得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业的繁荣,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绿色守护:践行环保担当

在公路养护过程中,陇西公路人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段上的年轻人发挥“头脑风暴”,开展“四新”技术创新,先后改装了装载挖掘机、路面吹扫机、波形护栏清洗机等设备,让机械设备功能更加齐全、更加完备;还有SBS改性油毡、BJ100型伸缩缝这些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让科技服务于养护,为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进贡献力量。

△施工现场技术讨论

新型公路材料的使用为公路建设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高强度、耐久性好的沥青混合料,不仅延长了公路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维修次数,降低了资源消耗,而且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也更小。同时,陇西公路人还积极探索使用环保型的辅助材料,如可降解的土工布、环保型的粘结剂等,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新设备的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公路建设和养护的环保水平。智能化的摊铺机、压路机等设备,能够精确控制施工参数,减少材料浪费和能源消耗。智能化摊铺机可以根据路面的实际情况自动调整摊铺厚度,确保路面平整度;新型的洒水车和清扫车配备了高效的降尘和清洁设备,在进行道路养护作业时,能够有效减少扬尘污染。

同时,按照“一路一方案、一路一特色”的原则,陇西公路段在所辖省道208线、省道225线路段栽植耐旱、耐寒,易成活、易管护的侧柏、苜蓿等绿植,打造一条条路景相宜、美观舒适的绿色生态试点路段。

△路面平整度检测

如今,行驶在省道208线、省道225线公路上,两旁绿树成荫,生态环境优美,公路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这背后,是公路人对环保理念的坚守和践行,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发展理念。

从艰难拓荒到助力腾飞,陇西公路人在所养护公路的发展历程中,用坚守、拼搏与创新,诠释着交通强国的使命。他们是时代的筑路者,用汗水和智慧铺就了一条条通往繁荣的大道;他们是绿色发展的践行者,让公路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未来,陇西公路人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提升公路建设和养护水平,让辖养公路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为陇西的发展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来源:甘肃省交通运输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