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言恭达1948年生,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中国书协副主席,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名誉会长兼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
随着《中国书法大会》(第二季)节目“上新”,观众对书法的学习热情和探索兴趣再度被“点燃”。中国书协顾问言恭达同记者就观众感兴趣的书法话题展开对话。
言恭达 1948年生,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中国书协副主席,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名誉会长兼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
1948年生,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名誉会长兼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
言恭达研习书法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厚于品德、敏于学问、善于思考、勤于创作、勇于创新,以清逸为艺术审美的基本倾向,追求“清、拙、厚、大”的书法美学思想,以及“内向、重和、尚简、贵神”的哲学理念。由书法文化本体的思考与探索,到书法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再到书法的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他从事的每一项研究都有深入和精湛的思考,从事的每一种书体创作都有融古开新的创造性转化,取得了非凡的学术成就和艺术影响。
言恭达也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撰写的《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书,立足数十年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积累,以宏阔的视野、深入的观察,以及融通中西的审美和思辨,系统性探讨了中国书法“为什么传承发展”“传承什么”“如何发展”的问题,对当代书法创作及未来发展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向上滑动阅览
“碑”和“帖”有什么不同
记者:我们看到,《中国书法大会》(第二季)精选中国书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既有《熹平石经》这样的碑刻,也有《平复帖》《万岁通天帖》这样的法帖。书法的学习离不开“碑帖”,除了书写的载体不同,“碑”和“帖”还有哪些不同呢?是学“碑”好还是学“帖”好?
言恭达 篆书对联
强国富民万家增福泽,和风甘雨四海沐春晖。
言恭达:碑与帖是两类不同甚至相对的书法艺术种类,其美学特征亦有很大差异。碑有拙朴、浑穆、雄健之壮美,所具有的金石气是碑派书家所迷恋和向往的理想审美境界。而帖有妍媚、清逸、潇洒之优美,四溢出来的书卷气体现了一种技法高超娴熟的传统美学风范。碑和帖分别是兴盛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艺术,在各自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又交相辉映,融合嬗递,共同彰显出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碑、帖二者在艺术形象及其技法表达上有区别,在书法美学上也各有其美,历史上亦有书家在对碑、帖的比较性研究中有着不同的思考和主张。
究竟是学“碑”好还是学“帖”好?应该说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有人说篆隶碑版笔法简单,行草法帖笔法多样;也有人说篆隶碑版的笔法复杂,堪为正源,行草法帖笔法多有变异或简化,无意间两者成了高下优劣比较的对象。事实上,碑、帖之间本不该有截然二分、厚此薄彼的论调,绝不能做简单的比较,而应清醒地认识到碑学与帖学之间的互证与互补关系。正如清人刘熙载《书概》中所说:“索征西书,世所奉为北宗者。然萧子云临征西书,世便判作索书,南书顾可轻量也哉。”“余谓北碑固长短互见,不容相掩,然所长已不可胜学矣。”
于当下的书家而言,无论是学碑还是学帖,都必须具备宽阔的历史视野,对碑帖的异同和关联有深刻的认识,视碑与帖为鸟之双翼,应明确碑和帖有着独立的艺术审美价值,它们既独立又互融,这才是科学的书法发展观。特别是这一二百年来考古的大量发现,使我们有条件看到古人难以想象的那么多的书法资源,使我们客观地认识到南北书风既相隔、相离,也相重、相叠。比如我在书法创作中,欲求“南北结合”“碑帖相融”,达到北“势”与南“韵”有机统一,将恢宏之豪气、清畅之逸气结合起来。将碑的凝重苍茫、帖的醇雅精微、简的天趣率真结合起来,在充实中求灵逸,于娴静里把握节奏,捕捉感觉中朦胧而又微妙的深层意象。然“相”始终还是“南相”,一如江南菜肴,除加“神仙鸡汤”外还可增加辣味,以“吊鲜味”。
言恭达 草书对联
沧桑几经霜鬓换,层峦九上屐痕存。
言恭达 隶书龙岁鸿图联
左右滑动查看
出土文物也是书法“老师”
记者:《中国书法大会》(第二季)选取呈现的作品中,还有甲骨文、马王堆帛书等出土文物上的书迹,包括第一季里的《居延汉简》,为什么说它们对我们的书法学习也是有帮助的呢?
言恭达:对于当代的书法家来说,生活在这个时代无疑是最幸福的。纵观书法史,我们不难发现,从未有一个时代的书家如我们当代的书家,生活在如此精彩的时代。我所指的并不仅仅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现代工具创新和传播形式的便捷,还包括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视野的广阔与思维的多元。
二十世纪至今,考古的发掘与成果的积累,让我们完全改变了前人自下而上观察书法史的习惯,第一次自上而下地梳理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首次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公元前十四世纪至今的文字演变,通过古人书写的实物,了解书法艺术三千年来的生发与流变。
可以说,一个多世纪以来出土的甲骨文、商周青铜器铭文、战国简帛书、秦简、陶文、砖瓦文、汉碑、汉简、魏晋简帛和纸文书,以及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佛教经卷等,在不断扩展我们的视野,修订我们对文字史、书法史的认识,同时也直接助益当代书家的取法与创作。
这些出土文物上的书迹是多形态、多样式的,从书写主体来说,既有名家名作,也有不是名家所为,就是我们常说的“民间书法”。《易经》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书法的学习,特别是于初学者而言,一定要取法经典,延续晋唐经典书法体系,能够入古。到了一定的阶段,在致敬经典、守护经典、敬畏经典的基础上,还要以探索和创新精神去直视这些具有真趣和自然意味的民间书迹,虽然它们不够完美,但具有丰富多彩的素材和形式,可以给我们创作带来很大的创造性和可能性。
为啥要去博物馆看“原作”
记者:现在每逢节假日,博物馆就特别火爆,经常可以看到家长带着孩子,围着展出的书法作品,用手指比划着结构,描摹着笔锋。其实现在很容易就能在网上找到高清图片,为什么还要去博物馆实地观摩呢?
言恭达:学习书法一方面需要静坐冷板凳,下苦功夫,但另一方面还要广于游历,以增加见识、丰富生活阅历。即使是像怀素那样的大书法家,也要“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但怀素的前提是有过在“绿天庵”退笔如山的艰苦磨炼,在游历的过程当中,览胜于名山大川,探访于人文景观,问道于高人胜士,挥洒于故友新朋。古来文人墨客不仅注重“读万卷书”,也注重“行万里路”,胸中有灵府丘壑,下笔则“似得江山之助”。何况在游历当中,还可以拜访名师、结识同道,取他人之长补自家之短,何乐而不为也?作为书家,你一生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孤陋寡闻,闭门造车,势必是行不通的。所谓“川人不出蜀,难成大器”,即言此也。齐白石一生若是久居老家湘潭,估计也是不会有今日之大名声的。
今天的我们,虽无需像怀素那样“担笈杖锡”,也无需像欧阳询那样在石碑旁坐卧三日,但面对历史传统的丰厚的馈赠,一定要多去博物馆看真迹、看实物,才能精察古人笔墨之法,得其神韵,从而精进。更重要的一点,外出游学、观摩也是忠于生活的人文关怀、贴近大地的生活。我们书家要以更广阔的视觉直面现实生活、认识社会,以使我们的创作更好地把握时代的精神脉搏,适应人们的精神需要。
学书法最好也要懂点诗
记者:《中国书法大会》选取的书法佳作里也不乏诗作,比如第一季就选了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还通过XR扩展现实技术,让我们跨时空沉浸式感受、体味书家的创作心路。
言恭达: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还有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均因有十分高超的文辞与书艺表达成为天下翰墨名篇。这就是文学与书艺的密切关系,因为它们都是以思想和语言为基础的,通俗地说就是古人所说的“意”。“意”在古文字解读中由“心”和“言”两部分组成。这就是书法必须以有意义的文辞为表现内容,艺文兼备,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情感。
记者:说到诗,我们了解到,其实您也是一位诗人,您的很多书法作品同时也是自作的诗歌作品。您还曾提倡学书法最好要读诗、懂诗、写诗。这是为什么呢?
言恭达 草书中堂
葱茏月色峡门开,趵突素湍天马来。漫道危岩能堵水,皮舟一跃驾云台。
言恭达:孙过庭《书谱》中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风骚”乃借指《诗经》《楚辞》,是说书法中的情感表达源自于书者的诗文才情。这种诗文才情培养则是对诗、词、曲、赋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经年累月,自是增添了民族文化的营养,从而修身养性,转换气质,使人高雅。因此说,诗书艺术创作的心理体验是书家诗人的心灵与人类精神交融,是对宇宙生命与自我生命的双重感悟。书家本色是诗人,纵观历史上那些书法大家,无不能诗。我也喜欢读诗、写诗,从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体悟传统文化的神韵,触摸古今情感的共振,从而发现古典诗词中蕴藏丰富的美学意义,揭示崇高的、精妙的、深刻的美学思想,并运用到书法艺术的审美中来。
在当下书法界,基本上都很重视“怎么写”而忽略了“写什么”,这也就陷入了“重形式,轻内容”的认知误区。我们强调“写什么”,倡导书家要读诗、懂诗、写诗,并非要求书家一定要做个诗人、一定要以自作诗文来进行书法创作,而是强调书法的文学性,要求书家必须有文化的修养,都要做文化人,而非单纯的手艺人。为此,由我倡导、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言恭达助学行动”首届全国诗书画展于今年四月份成功在北京举办。这次行动从教育源头入手,将作品征集定位在大中学校师生,使诗书画经典文化渐进融入师生的学习与生活,既为广大在校师生搭建了艺术交流平台,又开辟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诗书画融合的新路径。
激活一个个“文脉细胞”
记者:您曾提倡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吸引大众参与,助力书法发展。这是出于哪些考虑?
言恭达: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不仅是技巧的演进,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转化与文化精神的提升,当代书法发展的重点不是技法,而是滋润心灵的风气和观念。以风气和观念作引导,激活一个个以家庭、社区为单元的“文脉细胞”,盘活文化发展与民族崛起的水土与根本,最终促动中国书法自然、自在的现代转型。为此,我们非常期待看到更多像《中国书法大会》这样的节目涌现,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局限,显出汉字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当代书法文化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是每个中国人对祖国文字和书写艺术深沉的敬畏与热爱。这种敬畏与热爱大而论之,是整个时代透露的民族文化自信、自律和自足,小而论之,是个体、家庭的文化艺术兴趣,是他们对包括中国书法在内的民族文化艺术的持续探究精神,只有借助一代代的传承,中国书法才能获得应有的文化生态环境。
《书法报·书画天地》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2-0062
编辑部热线:027-86780331
中国重阳书画展合作单位
汉兰笔庄
无边茶院
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
来源:书法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