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3日至6日,美国消化疾病周(Digestive Disease Week,DDW)如期举行。作为全球消化领域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会议,DDW汇聚了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聚焦胃肠病学、内镜学、胃肠外科、肝病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进展,展示前
2025年5月3日至6日,美国消化疾病周(Digestive Disease Week,DDW)如期举行。作为全球消化领域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会议,DDW汇聚了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聚焦胃肠病学、内镜学、胃肠外科、肝病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进展,展示前沿科研成果和诊疗手段,引领全球创新方向。
我院此次共有10项口头报告入选,内容涵盖肠道微生物组与代谢组学在健康与疾病中的作用、炎症性肠病的外科治疗新策略、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机制探索等多个研究方向,充分展示了我院在消化疾病研究领域的多维创新能力。
在我院结直肠外科学科带头人兰平教授、结直肠外科六区何真主任医师指导下,刘琛、谢鸿玉、吴锦杰三位青年研究者聚焦肠道菌群在肿瘤预防、免疫调控及化疗毒性中的关键作用,揭示益生菌、代谢产物和免疫信号的多重交互机制。消化内科主任高翔教授基于真实世界研究,展示了乌司奴单抗与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生物制剂初治的肛瘘型克罗恩病具有相似的放射学疗效,为肛瘘型克罗恩病的一线生物制剂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循证依据,其团队成员韩婧分享了生酮代谢酶在炎症性肠病黏膜屏障中的机制研究及潜在治疗作用。移植外科/小肠外科主任柯嘉主任医师提出基于肠系膜肥厚程度精准识别回肠精准切缘的外科新策略,以达到显微镜下切缘阴性状态,为降低术后内镜再发率提供了新方法。胃肠病学研究所左涛研究员及博士生黄子誉探索肠道噬菌体和真菌调控肠道炎症反应机制,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为克罗恩病干预策略拓展新方向。消化内科姚嘉茵副主任医师展示了维多珠单抗联合乌帕替尼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优效性,为UC联合治疗提供新证据。
第一排:谢鸿玉(左1)、吴锦杰(左2)、柯嘉(左3)、何真(左4)、兰平(左5),第二排:刘琛(左1)、陈钰峰(左2)、左涛(左4)、黄子誉(左5)
报告速递
1
讲者:刘琛 博士(指导老师:兰平、何真)
分会场/领域:Microbial Therapies for GI Diseases, Probiotics and Synbiotics in Health and Disease / 微生物治疗与胃肠疾病:益生菌与共生生物在健康与疾病中的应用
中文标题:约氏乳杆菌通过调节胆汁酸代谢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结直肠癌发生
英文标题:Lactobacillus johnsonii mitigates high-fat diet induced carcinogenesis through bile acid metabolism
内容简介:个体对高脂饮食诱导肿瘤的敏感性与其肠道菌群构成密切相关。富含约氏乳杆菌的个体表现出更强的抗癌能力。该菌可通过胆盐水解酶将初级胆汁酸转化为去氧胆酸,诱导ROS生成和线粒体功能障碍,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并促进凋亡。
2
讲者:吴锦杰 博士(指导老师:兰平、何真)
分会场/领域: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Mucosal-Associated Microbiome Along the GI Tract / 胃肠道各部位黏膜相关微生物组的新认识
中文标题:克罗恩病的多组学研究
英文标题:Multi-omics analysis of therapeutic strategy in Crohn’s disease
内容简介:克罗恩病治疗通过动态调控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实现对克罗恩病炎症的缓解,为克罗恩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解释路径。
3
讲者:谢鸿玉 博士(指导老师:兰平、何真)
分会场/领域:Microbial Therapies for GI Diseases, Probiotics and Synbiotics in Health and Disease / 微生物治疗与胃肠疾病:益生菌与共生生物在健康与疾病中的应用
中文标题:肠道微生物产生的吲哚-3-丙酸增强CD8+ T细胞免疫,提高结直肠癌化疗效果
英文标题:Indole-3-propionic acid produced by the microbiota enhances CD8+ T cell immune response to improve chemotherapy efficacy in colorectal cancer
内容简介: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吲哚-3-丙酸可通过激活芳香烃受体信号通路,增强CD8+ T细胞的免疫反应,从而提高结直肠癌患者对化疗的响应效果,为未来免疫增强型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方向。
4
讲者:谢鸿玉 博士(指导老师:兰平、何真)
分会场/领域:Microbial Therapies for GI Diseases, Probiotics and Synbiotics in Health and Disease / 微生物治疗与胃肠疾病:益生菌与共生生物在健康与疾病中的应用
中文标题:L-犬尿氨酸通过肠道菌群影响化疗相关肠道毒性的机制研究
英文标题:The role of L-kynurenine in chemotherapy-related intestinal toxicity through gut microbiota alterations
内容简介:化疗药物奥沙利铂可引起L-犬尿氨酸在体内积聚,进而通过调控IDO1表达和肠道菌群构成,引发肠道毒性反应。该机制提示,靶向IDO1和犬尿氨酸代谢或可成为缓解化疗副作用的新策略。
5
讲者:高翔 教授
分会场/领域: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in IBD / 炎症性肠病疗效比较
中文标题:英夫利西单抗与乌司奴单抗在生物制剂初治的肛瘘型克罗恩病患者中的放射学疗效比较:一项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
英文标题: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infliximab vs ustekinumab for radiological outcomes in biologic-naive patients with perianal fistulizing Crohn’s disease: A prospective real-world study
内容简介:本研究为首个比较英夫利西单抗(IFX)与乌司奴单抗(UST)在未经生物制剂治疗的肛瘘型克罗恩病患者中短期放射学疗效的“头对头”真实世界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种生物制剂具有相似的短期放射学缓解和愈合疗效,为肛瘘型克罗恩病的一线生物制剂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循证依据。
6
讲者:柯嘉 主任医师
分会场/领域:Plenary and Oral Session: Best of Peritoneal/Abdominal Wall/Small Bowel(PAWS) Diseases /腹膜、腹壁及小肠疾病(PAWS)最佳实践
中文标题:通过肠系膜肥厚可术中预判回肠显微下阴性切缘,从而降低克罗恩病患者回结肠切除术后的内镜再发率
英文标题:MESENTERY HYPERTROPHY TO IDENTIFY MICROSCOPIC CLEAN ILEAL SECTION AND REDUCE POSTOPERATIVE ENDOSCOPIC RECURRENCE IN ILEOCOLIC CROHN'S DISEASE
内容简介:发现系膜包裹程度与对应部位肠壁的显微镜下炎症显著关联,进而提出在克罗恩病回结肠切除术中,以异常系膜分界为近切缘的外科策略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吻合口的内镜再发率。
7
讲者:左涛 研究员
分会场/领域:Diet and the Gut Microbiome/饮食和肠道微生物
中文标题:膳食乳清蛋白通过调控肠道噬菌体组-菌群组跨界互作动态缓解克罗恩病肠道炎症
英文标题:Dietary whey protein regulates the gut phageome-bacteriome transkingdom interaction dynamics to attenuate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in Crohn’s disease
内容简介:首次揭示了饮食对肠道噬菌体组的影响及其在克罗恩病防护中的作用,强调了饮食-噬菌体-细菌这一肠道健康关键轴线的重要性。研究表明,膳食乳清蛋白(WP)及噬菌体有望成为治疗克罗恩病的新型干预手段。
8
讲者:姚嘉茵 副主任医师
分会场/领域:Clinical Trials in IBD: Small Molecules and Monitoring Strategies / 炎症性肠病临床试验:小分子药物与监测策略
中文标题:维多珠单抗联合乌帕替尼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研究
英文标题: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vedolizumab and upadacitinib in moderate-to-severe ulcerative colitis: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内容简介: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显示,在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维多珠单抗(VDZ)联合乌帕替尼(UPA)相较于VDZ单药治疗,具有更高的疗效,能够更好地实现临床和内镜缓解,同时改善患者的炎症水平和营养状况。该联合方案有望成为UC治疗的新方向。
9
讲者:黄子誉 博士(指导老师:左涛)
分会场/领域:Role of Microbiome in Intestinal Inflammation/微生物组在肠道炎症中的作用
中文标题:克罗恩病中基于多组学及多队列的小肠与粪便真菌组对比研究揭示黏膜共生真菌枝孢菌通过合成磷酸腺苷抑制肠道炎症
英文标题:Multi-omics, multi-cohort profiling of the small bowel versus fecal mycobiome in Crohn’s disease unveils mucosa-associated fungus Cladosporium sphaerospermum counteracting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via AMP synthesis
内容简介:通过人群队列发现一种有益共生真菌,可特异性定植于肠道黏膜,保护肠道屏障完整性,从而对抗克罗恩病,为真菌组相关的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
10
讲者:韩婧 博士后(指导老师:高翔)
分会场/领域:Non-Immune Cells in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Repair /肠道炎症与修复中的非免疫细胞
中文标题:HMGCS2生酮通过抑制铁死亡维持炎症性肠病中的肠道屏障功能
英文标题:HMGCS2-mediated ketogenesis maintains intestinal barrier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by inhibiting ferroptosis
内容简介:探讨HMGCS2介导的酮体生成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关键作用及酮酯的治疗作用。研究发现,HMGCS2通过抑制铁死亡保护肠道黏膜屏障,为IBD患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代谢治疗新策略。
我院聚焦临床问题,铺设高质量科研网络,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了完整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转化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产学研医融合创新支撑体系,产出了一系列满足临床需求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未来,我院将继续坚持做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深化有组织科研,持续促进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研究紧密结合,推动创新成果加快落地,为解决临床问题提供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更有品质、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感谢刘琛、吴锦杰对本文的帮助
责任编辑:刘山青
初审:戴希安
审核:乐虞莹、简文杨
终审:李文敏
审定发布:李汉荣
稿件来源:中山六院
来源:中山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