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刊登刘格文的《将军·作家·藏书家》一文,从学者到两代将军,从私人信札到公共典藏,这份跨越时空的文明接力,诠释着中华文化最动人的传承密码。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慕湘璧还孙楷第”的故事犹如一泓清泉,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文明传承,不在云端而在人心,不在流量而在风骨。
槐花飘香的初夏
一封泛黄书信的流转
让一段沉寂半世纪的
书林佳话重现人间
开国少将慕湘
与著名古典文学家孙楷第先生
“璧还藏书”的君子之约
因刘格文将军的珍藏与捐赠
将成传世美谈
近日,慕湘藏书馆收到来自北京的一份快递,内有一封写于1981年7月3日的信,一册刊发了题为《将军·作家·藏书家》一文的《集邮博览》。↓↓↓
刘格文将军
将珍藏多年的慕湘亲笔写给文坛前辈孙楷第相约还书的信捐赠给慕湘藏书馆,泛黄信笺上犹带墨香,字里行间尽显爱书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尤为可贵的是
刘格文将军随信附赠的回忆文章
更让这段信义传奇有了温度与见证
《集邮博览》2025年第4期
刊登刘格文的《将军·作家·藏书家》一文,从学者到两代将军,从私人信札到公共典藏,这份跨越时空的文明接力,诠释着中华文化最动人的传承密码。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慕湘璧还孙楷第”的故事犹如一泓清泉,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文明传承,不在云端而在人心,不在流量而在风骨。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文化温度,守护中华优秀文化遗产,让信义之光照亮更多精神归途。将军·作家·藏书家
刘格文
慕湘是我的老首长。我很早就知道慕湘是将军、是作家,多年后,从网上淘到慕湘的一封信,才知道他还是一位藏书家。
开国将军、作家、藏书家,集三者于一身的人十分少见。由此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写一写慕湘吧!
1964年,读到作家慕湘
那时,我是一个高中生,在学校的图书馆读到了一部很好看的长篇小说《晋阳秋》,它的作者是慕湘。 《晋阳秋》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山西太原的故事。七七事变后,共产党人郭松赴太原开展牺盟会工作,发动群众进行反劣绅、反投降、反封建斗争,组建抗日队伍上山打游击。围绕这一主线,通过描述郭松与兰蓉、江明波的革命者三角关系,杨守业与吴姨太、丁来昌的反派人物三角关系,高世俊与小娥的农村青年恋爱关系,杨洪文与李凝芳的知识青年恋爱关系,刻画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不同身份、地位、阶层人们的丰富情感世界,从侧面反映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组建到壮大的艰难而又传奇的历程。
一部长篇小说,把“革命加爱情”这一主题与格调表现得生动而细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不多见的。1962年,《晋阳秋》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连播,一时间坊间争阅,供不应求。单是出版发行的第一年,由解放军报印刷厂承印的印数便直线上升:4月份第1版第1次印刷25,000册;11月份已经是第5次印刷,达146,000册。后来,《晋阳秋》多次再版。2001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发行第4版,总印数达到471,000册。邓拓赋诗赞曰:“救亡抗日说从头,往事获篇青史留。血火山川今再造,高歌千载晋阳秋。”
《晋阳秋》是《新波旧澜》四部曲的第一部。1978年之后,又陆续出版了第二部《满山红》、第三部《汾水寒》、第四部《自由花》,130万字的鸿篇巨制终告完成。读着这样一部感情细腻、文笔清新的佳作,谁能想到它竟然出自一位征战半生的老将军之手呢?慕湘的著作不仅限于小说。他还校点了《晋祠志》《柳子峪志》《明仙峪记》等古书110万字。临终前,又完成了90万字的《华北战史》定稿工作。 当然,作为一个中学生,我当时并不了解这么多,仅仅是记住了《晋阳秋》这部小说,记住了慕湘这个名字。
1974年,见到将军慕湘
1968年,我参军到了北京军区装甲兵部队,意外地听说作家慕湘竟是这支部队的一位首长。但我只是一个身在基层连队的新兵,没可能见到那么大的首长,况且慕湘正处于被“打倒”之列,所以仅闻其名,未见其人。 第一次见到慕湘,是在1974年,那时,我是北京军区装甲兵宣传处的一名干事。一天,全处同志齐聚大办公室,准备进行政治学习,处长陪着一位首长走进来,向大家介绍,这是慕湘副政委,今后就在我们宣传处党支部过组织生活。 那一刻,我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慕湘将军, 从此有了和他接触的机会。 他儒雅、谦和,寡言少语,可能是“解放”不久的原因。大家开会讨论时,他多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倾听,只有谈到《红楼梦》等文学作品时话语较多。我曾问他,为什么不把《晋阳秋》改编成电影?他说, 写小说和搞电影不是一个路子,很少有作家自己把自己的小说改成电影的,因为跳不出来,这也要顾到,那也舍不得,很难把几十万、上百万字的小说内容压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里表现出来。他不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谁想拍电影就让谁去改吧。在和慕湘副政委相处的日子里,怎么看,他都更像一个作家、一个学者、一个文化人,而不像一个将军。 然而,他的的确确是个将军。 这个将军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真刀真枪、领兵打仗,从血与火里拼杀出来的。他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各个时期的烽火 硝烟中都留下了他战斗的身影。
1916年,慕湘出生在山东蓬莱一个普通家庭。1932年,年仅16岁时便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尘烟文艺社”为阵地,在《蓬莱日报》副刊发表进步文章,还创作了中篇小说《失掉双腿的人》,笔锋直指社会黑暗。1933年,慕湘因领导学生运动两度被学校开除。1935年,胶东农民武装暴动失败,党组织遭严重破坏,慕湘被迫流亡天津,参与“一二·九”学生运动,秘密组织农民救国会。1936年是慕湘革命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他受党组织派赴山西,在牺盟会民训团担任民先队副总队长, 从此与山西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慕湘任太原县牺盟会特派员,以公开身份在敌后开展统战工作。他深入知识分子群体,组织抗日宣传,逐步壮大进步力量。他回忆说:“太原县城的 每条街巷、每座庙宇,都是我们的战场。”长篇小说 《晋阳秋》正是慕湘那段亲身经历的文学映射。
太原失守后,慕湘组织起一支游击队,任战地动员总会太原支队政治主任,自此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1938年战地动员总会被阎锡山取消,部队缩编为山西保安二区第1支队第2营,慕湘任教导员。不久部队又改编为山西新军暂编第1师第36团第2营,慕湘仍任教导员。 他率部艰苦奋战,大力发展地方武装,扩大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秋,慕湘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培训学习。1942年,他返回晋西北,先后在晋西北军区第八军分区对敌斗争委员会和《晋绥日报》工作。 解放战争中,慕湘的军事才能进一步展现。他历任绥蒙军区陶集骑兵支队政委、骑兵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44团政治处主任、65团政委、绥远军区第33师政治部副主任、107师政治部主任等职。他严格要求部队,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尤其在大青山改造起义部队过程中,冒着生命危险,粉碎了反动军官的破坏,把这支起义部队改造成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慕湘调任107师副政委、代政委。1951年率部参加抗美援朝,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1952年回国后,历任华北军区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组织部副部长,北京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北京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授衔,慕湘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按照通常的说法,1955—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期间的将军都被称为开国将军。而慕湘,就是百战将星中的一颗星。
2020年,“淘”到收藏家慕湘
我和慕湘首长接触的时间很短。1975年,慕湘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担任政委后,我再没见过他。多年后,意外地在网上又“遇到”老首长,当然,那不是慕湘本人,而是慕湘的一封信。见信如见人,我毫不犹豫地把信“淘”入囊中。 这封信是给“本市建国门外永安南里4楼601孙楷第同志”的,写于1981年7月3日,自“西旧帘子胡同69号”寄出。信封左上角贴普18之4分面值水电图邮票,销“北京××(支)1981.7.4.18 ”日戳。信封背面有投递员名戳和“北京27支”的落地戳,时间为 “1981.7.5.10”。信文如下。
楷第先生:
偶检藏书,发现一部《也是园古今杂剧考》, 是你于五十年代重新修订的定稿本,我翻阅一过,觉得此书修改后较前大为提高,不知费了你多少心血, 可惜未能重印即散佚。大约是在1970年前后我在琉璃厂中国书店得此书,尘封多年未检阅。今特璧还。希望能找一出版社及早出版。如果你方便的话,我即将于最近持书趋访,面聆教益。我的电话663·6194,望电话告知。
敬礼
慕湘
1981.7.3
这件信札是围绕《也是园古今杂剧考》展开的。除了专业研究人士之外,大多数人会对这本书及其作者感到生僻。收信人孙楷第(1898—1986),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敦煌学专家、戏曲理论家、教授。其治学研究涉及敦煌学、史学等领域,对古典小说和戏曲的研究成绩尤为学界所推重。《也是园古今杂剧考》是他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园曾是上海四大名园之一,建于明清之际,毁于1937年日军轰炸。清朝初年,藏书家钱曾在此建立藏书室,自号也是翁,编有《也是园书目》,收录3800余种,规模超过《四库全书》,其中含有古今杂剧剧目达300余种。这批珍贵的戏曲文献在钱曾之后几经辗转,逐渐湮没无闻,直至1938年出现在上海,并被国立北平图书馆购得。
1939年孙楷第得见此书,在考证研究之后,撰写了《述也是园旧藏古今杂剧》一书,于1940年在北京出版。 1947年对此书进行修订增补,更名为《也是园古今 杂剧考》,于1953年由上杂出版社出版。慕湘信中所讲“五十年代重新修订的定稿本”,就是这个版本。 这封信里,有几点我很感兴趣。 “1970年前后我在琉璃厂中国书店得此书”, 说明这时候慕湘虽然没有结束“审查”,没有安排工作,但已经恢复自由,闲居在家,可以随意到琉璃厂逛中国书店,而中国书店素以古旧书籍闻名于世。慕湘跟孙楷第很熟悉,不但知道孙家地址,可以跟他通信,还可以登门拜访。
孙楷第也是一名藏书家,为研究小说和戏曲,数十年搜集善本古籍达万余册,藏书在“文革”中遭到冲击,论斤卖给中国书店。 二人之间的来往,应该是基于共同的爱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慕湘对《也是园古今杂剧考》很有研究,不仅知道这是孙楷第“五十年代重新修订的定稿本”,而且知道“此书修改后较前大为提高”,说明他对此书的两个版本都读过且熟知。特别是信札的第一句“偶检藏书”,让人能够想象得出,慕湘的藏书一定颇具规模,以致得到此书后 “尘封多年未检阅”。
顺着这样几个线索,搜寻有关资料,一个作为藏书家的慕湘出现在眼前。一代儒将,满身书香。无论是戎马倥偬间,还是和平岁月里,慕湘与书如影随形。日常行军作战, 除了必要装备,慕湘战马上驮的也是须臾不离的书籍。
1935年出版的《海上述林》是瞿秋白的一部遗作,由鲁迅编辑,在慕湘手中曾三次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当年在延安,他甚至不惜用一件缴获的日军呢大衣与人换取此书。 穷搜数十年,慕湘的藏书数量达到惊人的36,467册,涵盖文学、历史、方志、医学等领域,其中线装古籍书有16,603册,另有字画、碑帖等。其40余种明清刻本是国内少见或稀见之本;10部善本书入选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302部入选《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
1988年,慕湘走完了不平凡的一生。他在临终前留下遗嘱,将其藏书全部无偿捐献给故乡山东蓬莱。1992年,蓬莱市政府依山建起“慕湘藏书楼”,这座华北规模最大的私人藏书楼,不仅成为学术研究的宝库,更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长卷中,慕湘是一个独特的身影:他是驰骋沙场的开国将军,又是笔耕不辍的作家,还是珍视文化典籍的藏书家。在他的身上,既有金戈铁马的豪情,亦有书卷翰墨的雅韵;既见证了革命烽火的淬炼,也镌刻着文学与历史的交融。
慕湘,是一个值得书写的人。
来源:集邮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