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报道中的南京大屠杀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18:15 1

摘要: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谁提起来都觉得沉重。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后,干下了让人发指的事儿,杀了多少人,毁了多少家,至今都让人心里堵得慌。西方媒体那时候可没闲着,一帮记者冒着枪林弹雨,把这些惨事捅出去,让全世界都知道日本侵略者有多狠。

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谁提起来都觉得沉重。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后,干下了让人发指的事儿,杀了多少人,毁了多少家,至今都让人心里堵得慌。西方媒体那时候可没闲着,一帮记者冒着枪林弹雨,把这些惨事捅出去,让全世界都知道日本侵略者有多狠。

先说说咋回事儿。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全面开战。日本这边野心不小,打下上海后,直扑南京,当时中国的首都。12月13日,南京城破,日军冲进来,接下来六个星期,城里就成了人间地狱。历史学家后来估算,至少20万平民和战俘被杀,有的说30万甚至更多。屠杀、抢掠、强奸,啥坏事儿都干了。这不是咱在这儿夸张,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后来都确认了这些罪行。

西方记者那时候就在中国,有的本来是报道战争的,有的干脆就留下来见证历史。他们不是光看热闹,很多人拿命换回了真相。他们的报道成了最早把南京惨况传出去的渠道,也为后来追究日本战犯的责任提供了证据。

要说西方记者,得先提查尔斯·耶茨·麦克丹尼尔(C. Yates McDaniel),这哥们儿是美联社的,胆儿大,心也细。他1907年出生在苏州,爹妈是美国传教士,他从小在中国长大,中文说得溜得很。1935年加入美联社,正赶上中日关系紧张,他被派到中国前线。

1937年12月,南京眼看要丢,很多人跑了,可麦克丹尼尔没走。他知道这地方要出大事儿,记者的责任就是把真相报出去。日军进城后,他躲在安全区,每天出去看,记下日军干的那些破事儿。他日记里写得清楚:12月14日,日军满城抢东西,商店砸了,老百姓的东西被抢光;12月15日,他亲眼看见一群平民被赶到城墙边,机关枪一扫,尸体堆成山。16日,他撤到上海前,最后看了一眼南京,满街死人,烟雾遮天。

到了上海,他赶紧把笔记整理好,发给美联社。1937年12月17日,《西雅图每日时报》登了他的报道,标题是《南京的恐怖:战地记者日记》。第二天,《芝加哥每日论坛报》也发了。他写得直白:“我对南京的最后印象——死去的中国人,死去的中国人,还是死去的中国人。”这话听着简单,可谁看了都觉得心里一震。他的文章没啥花哨词儿,但就是能让人感觉到南京那时候的绝望。

麦克丹尼尔的报道不光是记录,他还把南京人民的苦难传到了大洋彼岸。美国老百姓看了这些,舆论开始炸锅,对日本的态度也越来越硬。后来他继续报道太平洋战争,1942年新加坡沦陷时,他又是最后一个走的记者。战后他在美国干到1971年退休,1983年去世。他的东西至今还是研究南京大屠杀的重要资料。

麦克丹尼尔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其他西方记者也出了大力气。比如《芝加哥每日新闻》的阿奇博尔德·特洛伊·斯蒂尔(Archibald Trojan Steele),他12月15日发了篇《南京陷落:日军屠杀数千人》。他说南京城乱成一团,满地是平民尸体,还有丢弃的武器。他看到300个中国人被排在江边城墙前,一个个枪毙,尸体堆到膝盖高。这报道通过美国军舰“瓦胡”号传回去,是最早一批让美国人知道南京惨况的。

英国《泰晤士报》的路透社记者莱斯利·C·史密斯(Leslie C. Smith)也不含糊。12月18日,他写了《南京的恐怖:劫掠、屠杀,占领者的残暴行径》。他看到上千个被绑的中国人跪在地上,日军挨个儿朝后脑开枪,至少看了100多起这种事儿。他还提到,城里女人和小孩也没逃过毒手,日子没法过了。

《纽约时报》的弗兰克·蒂尔曼·杜尔丁(Frank Tillman Durdin)更狠,1938年1月9日发了整版报道,叫《南京陷落,日军施暴》。他说男女老少都被杀,消防员和警察一反抗就没命,有人跑都被打死。他还指出抢东西是日军的大活儿,家里有点啥都被抢光,敢挡一下就是一刀。这篇东西写得特详细,影响力特别大。

还有西班牙《洪流报》(El Diluvio),早在12月13日就引用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报了两名日军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的“百人斩”竞赛。这俩人比赛谁先用刀砍死100个中国士兵,后来还把目标加到150人。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洪流报》直接骂这是武士道的变态版。

光靠文字还不够,照片和影像也起了大作用。1938年1月10日,美国《生活》杂志登了日本兵在南京搬抢来的东西的照片。5月16日,又发了传教士约翰·马吉(John Magee)拍的10张截图,里面是被毁的街道、死去的平民和哭泣的幸存者。杂志直说:“这些照片看着难受,可这就是日本在战争里的真面目。”马吉是用16毫米摄影机偷拍的,避开了日军眼线,够拼的。

1938年7月,《读者文摘》发了《洗劫南京》,说日军搞了“现代史上最真实可信的屠杀”,死了大概两万人。这数字比后来估计的低,但那时候能传出去就不容易。1942年4月,英国《战争图解》杂志登了张照片,一个女人抱着孩子跪在丈夫尸体旁哭。这张图没啥文字,可谁看了都知道南京有多惨。

这些照片和报道加一块儿,把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摊开了。记者们用命换来的东西,成了历史的铁证。

西方媒体这一波操作,影响可不小。先是国际社会炸了锅,美国开始对日本使劲儿制裁。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这些报道直接成了盟国宣传日本罪行的材料。老百姓看了这些,心里的火蹭蹭往上窜,对日本的看法彻底变了。

战后,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审,麦克丹尼尔他们的报道派上了大用场。法庭确认日军在南京杀了20多万人,松井石根等高级军官被判死刑。那俩搞“百人斩”的向井敏明和野田毅,1948年在南京被执行死刑。这些记者的笔和镜头,算是帮受害者讨回了点公道。

再往后,麦克丹尼尔的日记和文章被历史学家翻来覆去地研究,成了南京大屠杀的标杆资料。他的工作不光是记事儿,还提醒大家战争有多狠,人性有多脆。

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没被时间冲淡。战后,麦克丹尼尔回了美国,继续干记者,报道过民权运动和冷战的事儿。他1971年退休后搬到佛罗里达,1983年去世。他的报道一直留着,提醒后人新闻的力量有多大。

这事儿后来还上了国际舞台。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算是给这段历史定了调。纪念馆、展览、研究,一个接一个,麦克丹尼尔他们的努力没白费。

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西方媒体功不可没。麦克丹尼尔、斯蒂尔、杜尔丁这些人,用自己的眼睛和笔,把日军的罪行抖了出来。他们的报道不光是新闻,更是人性的呼喊。咱今天聊这些,不是为了翻旧账,而是得记住,战争这东西谁也玩不起。记者的活儿也不容易,他们拿命换来的真相,值得咱尊敬。

这段历史沉甸甸的,你要是有啥想法,欢迎聊聊。咱一块儿想想,咋让过去的事儿变成未来的教训。

来源:混沌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