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的病房里,陈敏(化名)蜷缩在陪护折叠床上,手机蓝光映着她布满血丝的眼睛。屏幕上,保洁阿姨正甩掉拖把亮出“豪门身份”,弹幕里“爽到飞起”的狂欢此起彼伏。
凌晨三点的病房里,陈敏(化名)蜷缩在陪护折叠床上,手机蓝光映着她布满血丝的眼睛。屏幕上,保洁阿姨正甩掉拖把亮出“豪门身份”,弹幕里“爽到飞起”的狂欢此起彼伏。
这个月,她已经为追剧花掉大半陪护收入,可手指仍在机械地滑动——“干完活后给精神买颗糖”,她这样说服自己。
老年人刷短视频 图源:AI生图
这种“精神糖果”正在制造集体眩晕。“关掉屏幕的瞬间,空虚感像潮水般从头顶漫到脚踝。”某互联网公司做分拣员的张磊说。张磊把短剧称为“电子咖啡”。他APP浏览记录里有237部“已看完”的短剧:《保洁阿姨的逆袭》《战神归来之菜市场风云》......这些每集几分钟的竖屏剧,像一包接一包的薯片,明知没营养,却停不下戳屏幕的手指。直到体检报告显示他的颈动脉出现斑块,医生警告“长期低头刷视频危害堪比抽烟”,他才惊觉自己已好几年没读过一本实体书。
“精神糖果”的传播远比想象中凶猛。社交媒体上,有网友感叹:知道“有毒”,还是忍不住点进去、充值、看一半继续充值,如此反复,严重影响了休息,完全忘记了明天的会议和要交的文案。长此以往,很多人在虚拟的爽感中沉沦,却在现实的健康和知识汲取上付出了代价。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城镇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7.88亿人,网民使用率达99.1%。短视频应用用户规模、使用时长居第一。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40亿人,使用率达93.8%,智能算法、碎片内容与低门槛准入的特点,高度契合当下社会的生活节奏。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关键词 图源:新华网
一项科学研究表明,过度依赖部分短视频可能影响注意力。长期浸泡在浅层刺激中,大脑前额叶皮层会像久不锻炼的肌肉般萎缩。有人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快进时代”,很多人甚至已经没有以正常播放速度看完一部影片的能力,也没有在读完各种弹幕和跟评之前,自己思考的习惯。当我们为“五分钟看完《百年孤独》”的短视频点赞,用2倍速刷完一部经典影视剧时,其实也是在给自己的思维惰性颁发奖章。
短视频 图源:视觉中国
这场狂欢背后,还暗藏着一些精密的商业陷阱。某MCN机构前编剧透露,直播间里“家暴戏码”的剧本精确到每30秒一个冲突点,“要让观众来不及思考真伪”。某MCN机构内部培训资料显示,短剧创作有 “三秒定律”:第一秒要出现豪车/美颜/冲突,第三秒必须抛出悬念钩子;直播间话术手册里,“家人”“守护”“格局” 等词汇出现频率高。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碎片化逻辑也在侵蚀长剧的创作根基。平台为市场偏好,将本需细腻铺陈的长剧切割成“短剧化”的爽点拼贴——人物动机全靠台词硬推,情感递进沦为快进键下的牺牲品。曾以逻辑闭环、情感推进细腻为优势的长剧,如今却沦为“长剧短剧化”的试验场:短剧在情绪化中无限内卷,情绪价值在庸俗化里彻底崩盘,最终催生出既无筋骨、亦无血肉的“四不像”。
2024年江苏省内有关微短剧的消费维权舆情信息达167870条,通过梳理发现舆论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剧情低俗,宣扬不健康家庭观、婚恋观,刻意放大和渲染矛盾;二是诱导高额消费,收费、退费规则不明晰,消费者维权难度大;三是充值后经常出现内容缩水、剧集变短、会员无新剧可看等问题。
另外,网络直播间也是重灾区。网上就有独居老人因沉迷直播间 “家暴戏码”,半年打赏掉了全部养老的积蓄。还有上海的阿姨,迷上了 “靳东弟弟” 的直播,骗子假借“谈恋爱”或是“投资”的名义诱导阿姨转账。
部分短视频危害 图源:视觉中国
当“以暴制暴”“金钱至上”元素充斥短剧平台;男生开始模仿短剧台词“我,龙傲天,打钱!”女学生在作文里写“愿得一心人,先有十栋楼”。都验证了一项心理学研究结果: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的群体,其道德判断力可能出现“道德许可效应”。这群人,他们可能在部分短视频里为扶老奶奶被讹诈的剧情痛骂社会,现实中却对隔壁老人被假保健品骗光积蓄无动于衷。
“要是我也能穿越,早把老板炒了!”“要是我秒变富二代,成为霸总,眼前的困难都将迎刃而解。”类似的代偿心理的产生,会让他们在网络上肆意宣泄戾气,传播虚无主义,因为长期接触一些没有营养的内容,导致他们没有积极的追求,失去上进的动力,连消费观、价值观和同理心也在渐渐被扭曲。
这场与低俗算法的博弈中,全球都在寻找解药。当平台算法比父母更清楚如何让我们上瘾,监管的 “数字减速带” 必须及时登场。网络成瘾,包括游戏成瘾,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精神疾病。全国政协委员皮剑龙建议直播打赏设置24小时冷静期。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此提出新的提案:加强网络分级治理;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强制落实青少年模式等。
网游低龄化 图源:光明网
当我们在算法里设置更多 “知识胶囊”“文化缓释片”,当创作者开始追求 “颅内高潮” 之外的灵魂共振,或许才能让 “不用动脑” 真正回归解压初衷,而非沦为“精神鸦片”。
“精神糖果”虽解压,但可别让它没了限度;大脑可以偶尔开小差,但不能永远请长假。凌晨时分的乡村和城市,依然都有无数屏幕亮着。那些闪烁的光点背后,是一个个渴望被理解、被抚慰的灵魂。我们需要的不是粗暴的禁止,而是更聪明的引导 —— 让算法学会留白,让内容懂得节制,让每个熬夜刷剧的人,最终能带着清醒的头脑和温暖的心跳,走进真实的晨光。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