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几个月我四处走访调研发现老百姓聊起生活烦恼常常会提到“新三害”——电信网络诈骗、网络黑产和侵犯个人信息。这仨问题如今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成了危害社会安全的“老大难”。最近,各级政府部门密集出台政策,摆明了要整治这“新三害”。
过去几个月我四处走访调研发现老百姓聊起生活烦恼常常会提到“新三害”——电信网络诈骗、网络黑产和侵犯个人信息。这仨问题如今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成了危害社会安全的“老大难”。最近,各级政府部门密集出台政策,摆明了要整治这“新三害”。
公安部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比上升了23.7%,涉案金额高达478.6亿元,受害人数超过190万。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悲剧。就说清明节那会儿,贵州有个72岁的老人辛苦攒了一辈子的21万元养老金,被“投资理财”骗局骗得精光最后绝望跳河自尽。这哪是一个数字啊,分明是一个家庭的灭顶之灾。
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段越来越花哨。骗子们用AI技术合成亲友声音来骗钱用深度伪造技术冒充公检法人员视频通话甚至开发出和正规银行、证券、保险平台几乎一模一样的诈骗App。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5年3月的报告指出AI技术在诈骗里的应用已经到了爆发期识别难度大大增加。
网络黑产也形成了完整的犯罪产业链。中国互联网协会的报告估算网络黑产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从数据爬虫、账号养号、黑灰产广告投放到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精准诈骗,再到洗钱、套现,形成了一个闭环的犯罪生态系统。现在的网络黑灰产,已经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组织化、专业化、智能化的犯罪集团了。
3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局长说网络黑产活动正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危害性也越来越大。
侵犯个人信息的问题同样让人揪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25年1月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我国发生了142起重大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涉及用户数据超过20亿条。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就成了精准诈骗的基础。手机号、姓名、住址这些信息被贩卖后,犯罪分子结合社交媒体数据分析,就能精准画像,实施有针对性的诈骗。
更让人不安的是“新三害”已经形成了一个互相支撑的黑色生态体系。个人信息泄露给诈骗提供目标网络黑产提供技术支持和工具,最后电信网络诈骗来获利。这一闭环让治理难度大大增加。就像春节后我接到的那个陌生电话对方不仅知道我的姓名,还能准确说出我去年在某电商平台买的商品和金额,说要给我退税。要不是我经常关注反诈知识,差点就上当了。这类精准诈骗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国家统计局2024年底的调查显示电信网络诈骗已经成了公众最关注的社会治安问题,超过83%的受访者都表示担忧。而在2023年同期这个比例还是65%,增幅很明显。
面对这么严峻的形势有关部门已经开始行动了。2025年2月,公安部联合多个部门发布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到2025年底发案数同比下降30%以上的目标。各级政府也加大了打击力度。3月25日全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强调要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截至4月底全国已有28个省份成立了专门的反诈中心整合了公安、银行、通信等多方资源,实现快速拦截、及时预警。
针对个人信息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细则也在2025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APP过度索取权限、大数据杀熟等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制,最高可处5000万元罚款或上年度营业额5%的罚款,处罚力度非常大。
各地也出台了针对性措施。上海市率先实施了“数据安全备案制度”要求收集用户信息的企业必须向市网信办备案,并定期接受安全评估。广东省则推出了“个人信息泄露溯源系统”能快速定位信息泄露源头,为执法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手段方面反诈APP已经升级到5.0版本新增了AI智能识别功能能自动分析可疑短信和电话准确率高达92%。中国银联联合各商业银行推出的“可疑交易冻结机制”,对异常大额转账实施24小时观察期这一措施已在试点地区挽回损失超过12亿元。工信部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共拦截诈骗电话3.89亿次,拦截诈骗短信6.73亿条,同比分别上升42%和56%技术反制手段效果初显。
打击“新三害”光靠政府部门还不够企业和个人也得担起责任。互联网平台企业要加强自律完善用户信息保护机制对平台上的可疑行为及时干预。电信运营商要加强号码实名制管理,监测和拦截异常呼叫行为。金融机构要完善风险提示和交易核验机制,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等易受骗群体的特殊保护措施。
个人层面提高防范意识至关重要。不要轻信陌生来电和短信特别是涉及转账汇款的;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在非官方渠道填写个人敏感信息;对要求操作银行卡、社保卡、公积金等的要求保持高度警惕;发现被骗后,第一时间拨打110或96110反诈专线。
我采访过一位基层派出所民警他给我讲了个案例:有个大学生被“刷单兼职”骗走了5万元助学贷款这笔钱本该用于学费和生活费。当他意识到被骗时,钱已经通过多层转账洗白了。民警感叹说骗子太狡猾了专门盯上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利用他们急于赚钱补贴生活的心理。公安部犯罪研究中心2024年的报告也指出,受害者并非都是“愚昧无知”反而多为学历较高、信息接收能力较强的群体。他们因为对自己的判断力过度自信加上骗子设计的骗局越来越“专业”和“合理”,反而容易上当。这也说明,防范“新三害”不能简单靠“提高警惕”,而需要系统性的社会治理。
多地公安机关开展的反诈宣传活动显示通过案例教育和体验式培训公众识骗防骗能力能显著提升。北京市公安局在各社区推广的“反诈大喇叭”项目通过广播定时播放最新诈骗手法和防范知识已使辖区电信诈骗发案率下降38.4%。
专家认为“新三害”难以根治关键在于其跨地域、跨平台、跨行业的特点。国内犯罪团伙往往把作案窝点设在境外通过网络实施犯罪,资金在多个账户间快速转移。这种“属地不清、责任不明”的现状让传统执法手段效果有限。为此,公安部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执法机构建立合作机制针对跨境网络犯罪开展联合行动。2024年,中国警方协同东南亚多国执法部门,成功破获“金三角”特大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863名,冻结涉案资金约28亿元。
除了传统执法手段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新三害”治理。国家反诈中心开发的“天眼系统”可实时监测全国可疑交易,精准识别诈骗资金流向。该系统自2024年底上线以来,已协助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3万余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约32亿元。
学术界也在积极参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安全学院副院长说,新型犯罪需要新型治理手段,他们正在研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个人信息保护系统,通过分布式存储和加密技术,从源头上提升个人信息安全水平。
公众对治理“新三害”充满期待。在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热度居高不下。有网友评论说,自己父母七十多了,几乎每天都接到诈骗电话,很担心他们被骗。希望有关部门能真正把这些害人精抓起来。另一位网友则表示,每次接到陌生电话都提心吊胆,生怕被骗,这种生活太不正常了,需要一个干净的网络环境。
从目前态势看治理“新三害”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工作。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执法力度的加大、技术手段的升级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三害”治理将取得实质性进展。
“新三害”的治理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安宁和幸福。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的义务,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真正铲除这些危害老百姓生活的“毒瘤”。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安宁社会环境贡献力量。你对“新三害”问题有啥看法?遇到过类似的诈骗或个人信息泄露情况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建议,让更多人从中获得警示和启发。
【财商志l】
来源:财经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