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庆三峡文物保护科技基地,“巴渝工匠”杯重庆市第二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选拔赛现场,木作组选手正认真比赛中。记者 齐岚森 摄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齐岚森
5月12日,“巴渝工匠”杯重庆市第二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选拔赛在重庆三峡文物保护科技基地拉开帷幕。
重庆三峡文物保护科技基地,“巴渝工匠”杯重庆市第二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选拔赛现场,木作组选手正认真比赛中。记者 齐岚森 摄
本次竞赛由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市文物局)、市人力社保局联合主办,以“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设置金属、陶瓷、纸张书画、木作、泥瓦作文物修复五大组别,吸引了来自全市13家文博单位、院校的48名选手同台竞技。比赛特邀7位资深文物修复专家担任评委,现场考核选手的理论素养与实操能力,为重庆文物修复领域选拔优秀人才,助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真文物放上比赛竞技台
比赛修文物,是用真的文物让选手们一较高下吗?来自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评委刘豫川揭开了谜底——本次竞赛在修复文物使用上采取了“真仿结合”的创新模式。
刘豫川说,金属文物修复组采用青铜器真文物作为考题,考验选手处理复杂病害的综合能力。“别小看这些选手,他们是我市顶尖修复师,经验丰富,对文物安全有绝对把握。”而陶瓷、书画修复组则选用高仿真文物,既保证比赛安全性,又还原真实修复场景。
金属文物组选手认真比赛中。记者 齐岚森 摄
比赛现场,选手们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病害分析、方案制定到修复实施的全流程。记者看到,金属组选手赵晓宇手持放大镜,仔细检查青铜器表面的锈蚀与裂纹,随后用棉签蘸取专用试剂进行局部清理。
纸张书画组选手李馨则伏案全神贯注地填补画作残缺处,动作轻缓如绣花。据评委郑丽平介绍:“选手要在规定时间内现场制作颜色纸,并完成所提供纸张书画的托画心、补画心、全色等工序。”
纸张书画组选手认真比赛中。记者 齐岚森 摄
相较于其他大赛是依据结果打分,文物修复大赛的每个考试组别都有裁判在现场巡回,观察学员的操作步骤是否完整、规范,同时在手里的细致表格上打分。
“从修复方案的拟定开始,选手们的每一个修复步骤都会有具体的分数。这充分说明文物修复是个细致活,一点差错都不该出。”刘豫川说。
意在提升木作、泥瓦作修复水平
尽管重庆文物修复水平位居全国中上游,但在木作、泥瓦作文物修复领域仍面临挑战。“与徽派、苏派建筑相比,重庆传统建筑风格独特,修复技艺也需因地制宜。”来自大足石刻研究院的评委赵岗指出,重庆山地建筑多采用穿斗结构,木构件易受潮湿侵蚀,而泥瓦作则以青灰瓦和夯土墙为特色,修复材料与工艺均有别于其他地区。
比赛现场,木作组选手认真比赛中。记者 齐岚森 摄
本次竞赛开设的木作、泥瓦组别,旨在挖掘本土修复潜力。木作组考题为按照施工图纸和原材料,在规定时间内,使用传统木作工具完成1组清式一斗两升麻叶头斗拱的制作;同时,选择一种方式完成1根木柱墩接。离开了高科技工具的辅助,比赛要求选手使用传统技艺精准复原榫卯结构。
泥瓦组则要求修复人员按照施工图纸和原材料,在规定时间内使用传统泥瓦作工具完成1段空斗墙砌筑,重点考核材料的配比与耐久性。
比赛现场,泥瓦组别选手认真比赛中。记者 齐岚森 摄
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缩小与文物大省的差距,重庆正多措并举:一方面,依托三峡文物保护科技基地,建立川渝地区文物修复联合实验室,推动技术标准化;另一方面,鼓励修复师参与全国交流,学习更多的修复工艺。该负责人表示,“地方特色是劣势,也是优势。只有扎根本土,才能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高校与行业深度联动
“选手里有来自全市文博单位从事文保修复工作的专业人员,也有相关专业的院校师生,既有文物修复领域的中坚力量,也有文保事业发展的未来希望。”大赛评委组组长程武彦介绍,此次比赛共有来自13家文博单位和相关院校的48人报名,最后评选出的优秀选手将代表重庆参加全国比赛。
“以前文物与博物馆学是冷门专业,现在报名人数翻了几倍。”来自重庆师范大学的评委郑丽平感慨道。近年来,随着《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的热播,文物修复从“幕后”走向“台前”,吸引了大量年轻人。2024年,该校文物修复课程选修人数激增,更有十余名学生从其他学院转入文物和博物馆学专业。
陶瓷组选手认真比赛中。记者 齐岚森 摄
“选择这行纯粹是因为自己热爱。”参赛选手肖莉说,她从小就喜欢中华传统文化,大学时便报考了重庆师范大学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每次修复完一件文物,就像解开了一段历史密码,成就感无可替代。”
在文物修复渐热起来的背后,是高校与行业的深度联动。郑丽平介绍说,重庆师范大学开设的文物修复实训课,邀请一线修复师现场教学;重庆三峡文物保护科技基地则与多所院校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本次竞赛不仅是技艺的比拼,更是人才梯队的孵化器。参赛选手中,既有从业10余年的“老师傅”,也有刚毕业的“新生代”。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项比赛为行业树立了样板,未来将定期举办,并扩大覆盖面,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