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创非病毒TIL疗法GC203横空出世,卵巢癌疾病控制率达83.3%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2 19:12 1

摘要:在妇科癌症的残酷战场上,卵巢癌犹如隐匿的“无声杀手”!它的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但5年生存率仅为39%,在妇科肿瘤中最低。由于早期症状隐匿,仅20%患者能在早期确诊,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失去手术根治机会,只能依赖化疗。尽管部分患者对初次化疗

在妇科癌症的残酷战场上,卵巢癌犹如隐匿的“无声杀手”!它的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但5年生存率仅为39%,在妇科肿瘤中最低。由于早期症状隐匿,仅20%患者能在早期确诊,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失去手术根治机会,只能依赖化疗。尽管部分患者对初次化疗敏感并获得数年缓解,但仍无法实现临床治愈,因此,亟需创新疗法清除癌细胞、预防复发。

如今,中国科研力量强势突围!我国自主研发的GC203横空出世,作为全球首款采用非病毒载体基因修饰的TIL细胞疗法,它以颠覆性创新改写卵巢癌治疗格局!2024年4月,GC203凭借硬核实力斩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临床研究批件,正式吹响向癌症宣战的号角!同年,其Ⅰ期临床研究数据在全球顶级医学盛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上惊艳亮相:疾病控制率高达83.3%!这一突破性成果同步登上权威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向世界证明中国智造的抗癌力量!从绝望到希望,从困境到突破,GC203正以雷霆之势,为无数卵巢癌患者点亮生命的新曙光!

▲截图源自“ASCO”

抗癌“中国方案”GC203 TIL疗法惊艳ASCO大会,卵巢癌患者疾病控制率高达83.3%

本研究共纳入18例可评估疗效的复发性卵巢癌患者,这些患者病情复杂:转移灶平均达3.3个(范围:1-9个),靶病灶平均直径为58.7mm(范围:13-146mm);且均为经治患者,此前平均接受过2.5线化疗,治疗方案覆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ARP抑制剂等前沿疗法,却仍未控制住病情,最终入组接受GC203 TIL细胞治疗。

临床结果令人振奋:研究者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达33.3%(95%CI:16.3%~56.3%),疾病控制率(DCR)更是高达83.3%(95%CI:60.8%~94.2%)。其中2例奇迹般达到完全缓解(CR),4例达到部分缓解(PR),9例实现病情稳定(SD)(详见下图)。

▲图源“JUN CELL官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此外,生存数据同样亮眼:6个月总生存(OS)率高达75.6%(57.4%~99.6%),12个月OS率为68.8%(49.3%~95.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5个月(范围:1.0-14.1个月)

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位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案例极具代表性。该患者在入组前已接受过化疗、PARP抑制剂等5种全身治疗,但病情仍持续恶化。在接受GC203 TIL细胞治疗后,奇迹发生:2022年6月影像学检查显示,肝脏和肺部转移灶显著缩小;次月复查,肿瘤靶病灶缩小66%,成功达到部分缓解(PR)标准,重燃生命希望。

全球首款非病毒TIL疗法GC203震撼登场

GC203由上海君赛生物研发,是全球首款采用非病毒载体基因修饰的TIL细胞疗法。与美国已上市的Lifileucel不同,GC203在TIL细胞回输前,无需患者接受高强度非清髓性清淋预处理,回输后也无需输注任何剂量的IL-2。这一特性极大降低了像Lifileucel黑框警告中提及的严重感染、持续性严重细胞减少症、心肺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风险。患者仅需在普通病房就能接受治疗,显著提升了TIL疗法的安全性、可及性与便捷性。

小编寄语

在人体抗癌的隐秘战场中,TIL细胞疗法堪称“点石成金”的生命奇迹——它能将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转化为精准打击癌细胞的“活体弹药”,激活患者体内沉睡的最强抗癌军团。历经30余年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漫长征程,这项被誉为“抗癌黑科技”的疗法,终于迎来破茧时刻。然而,令人惋惜的是,99%的肿瘤患者尚未意识到:自己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里,竟蕴藏着名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免疫尖兵”。现实中,这些珍贵的抗癌资源往往难逃被浪费的命运——大部分肿瘤组织仅取少量制成病理蜡块,其余则被当作医疗垃圾丢弃,错失了激活自身免疫抗癌的绝佳机会。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中国抗癌科研力量正加速崛起!近年来,我国紧跟国际前沿,多家生物科技企业全力投入TIL疗法研发,多款创新产品相继获批临床,向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实体瘤发起挑战。如今这款救命疗法对中国患者而言,终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

[1]Guo J,et al.A phase I single-arm, open-label trial of engineering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with membrane-bound IL-7 for recurrent ovarian cancer[J]. IIB, 2024, 1: 5.6.

来源:全球肿瘤医生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