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读者和媒体都知道黄灯,她曾在2020年出版了自己积累10年的教育观察图书《我的二本学生》,并持续引发全社会关注和讨论“二本学生”这个长久被忽略了的群体。但仅仅是校园中、课堂上的记录和观察还不足以呈现这个群体的整个面貌,从2017年暑假开始,黄灯利用周末或者
很多读者和媒体都知道黄灯,她曾在2020年出版了自己积累10年的教育观察图书《我的二本学生》,并持续引发全社会关注和讨论“二本学生”这个长久被忽略了的群体。但仅仅是校园中、课堂上的记录和观察还不足以呈现这个群体的整个面貌,从2017年暑假开始,黄灯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跟随她的学生去到他们的家中做深入采访,五年的时间,黄灯到过郁南、阳春、台山、怀宁、东莞、潮安、陆丰、普宁、佛山、深圳、饶平、湛江、遂溪、廉江、韶关、孝感等地,在这跨越时空的 “家访”中,她来到学生成长的村庄、小镇、山坡和街巷,并一一拜访他们的父母、祖辈、兄弟、同学和邻居。
在具体而稠密的日常生计中,黄灯与学生家长难得的聊天机会,更多只能在红薯地、猪栏旁、快递间、养殖场,或者铡猪草、煮猪食、织渔网、拣快递、修单车等忙碌的间隙中进行。这让黄灯在了解自己学生成长环境的同时,也更深入了解了一代年轻人的父母,以及整个时代的更迭变化。
五年的家访,纠偏了很多关于二本学生成见,坐在一家又一家普通家庭的屋檐下,黄灯意识到对更多年轻人而言,哪怕进入二本院校,除了自身的竭尽全力,同样离不开家庭奋不顾身的托举。
那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否蕴含了一直被我们疏忽和漠视的地方?那些我们早已视而不见的日常,湮没在个人化话语中的定见,是否真的体贴到学生真实的现实处境?在这样的困惑中,黄灯谨慎地提醒大家:我们需要心平气和地回到教育本身,回到不断变化的现实本身,回到年轻人焦虑和挣扎的内心深处,因为任何群体的当下和未来都受制于家庭、时代、习惯以及社会心理。我们不能简易地拿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套用于当下的年轻人,从而试图得出草率的结论和空洞建议。感同身受,在任何时候、任何一件事情面前,都很难百分百达成,让我们多给年轻人讲述的空间,多有耐心等待他们的成长。
2025年5月14日(周三)19:00,我们邀请到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杨素秋和中山大学教授黄灯,一同聊聊年轻人的困境,我们为什么很难感同身受。
活动主题
年轻人的困境,我们很难感同身受:
《去家访——我的二本学生2》新书分享会
活动时间
2025年5月14日(周三)
19:00-21:00
活动地点
SKP RENDEZ-VOUS
(碑林区长安北路 261 号 西安SKP 10楼 活动区)
活动嘉宾
杨素秋
文学博士,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撰有非虚构书籍《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获刀锋图书奖,春风悦读2024年度非虚构大奖、第十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深圳阅读节2024年度十大好书,以及豆瓣网2024年度图书等奖项。
黄灯
湖南汨罗人,文学博士,中山大学教授,现居深圳。2016年,曾写作《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引发春节期间全国乡村话题讨论。2017年出版《大地上的亲人》 ,获“第二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主奖。2020年出版《我的二本学生》,关注中国最普通二本院校学生的命运。《去家访》系其“二本学生”系列的新作。
活动主持
杨辉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陕师大基地)主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2.进入报名页面填写信息
坐席有限,先到先得
现场参与提问的前三位读者
将获得《去家访——我的二本学生2》1本
直播地址
黄灯:何处是我学生的家?
二本教师黄灯最新演讲:普娃出路少,缺的不是努力,而是……
黄灯:引导学生拿起笔、看见光、记录美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