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一假期刚过,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皮肤科门诊就接诊了一位特殊患者。李先生右侧腰部长了一个黑色的疹子,起初以为是疣,经过皮肤科主治医师王珺仔细询问病史及详细的体格检查后,竟发现是蜱虫咬伤。
五一假期刚过,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皮肤科门诊就接诊了一位特殊患者。李先生右侧腰部长了一个黑色的疹子,起初以为是疣,经过皮肤科主治医师王珺仔细询问病史及详细的体格检查后,竟发现是蜱虫咬伤。
今年五一假期,李先生回老家探亲时看到朋友圈有人晒树莓照片,想起老家山上也有不少树莓,一时兴起便去采摘。不料当晚就感觉右侧腰部发痒,触摸发现有个硬块。由于曾有皮肤疣病史,他误以为是旧疾复发,打算返长沙后再做激光治疗。
“原来这根本不是疣,是蜱虫叮咬!幸好及时就医。”听到医生诊断,李先生惊出一身冷汗。在皮肤科治疗室,王珺先用酒精湿敷患处20分钟,但蜱虫仍未脱落,最终通过激光治疗才完整取出虫体。目前李先生已无大碍。
蜱虫危害不可小觑,及时处理是关键。针对蜱虫咬伤的相关问题,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张碧红作出解答。
据介绍,蜱虫是一种寄生虫,外观褐色,一般在春夏季节比较活跃,5-8月是其繁衍期,多见于草丛、森林等。
蜱虫在叮咬时,会将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皮肤,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出现全身症状,如“蜱咬热”,即被蜱虫叮咬吸血1-2天后,患者出现畏寒发热、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并发症——“蜱麻痹”,因蜱虫唾液的毒素注入人体引起“蜱瘫痪症”,最后出现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另外,蜱咬伤还可传播森林脑炎、Q热、出血热等传染性疾病。
蜱虫叮咬后切忌强行拔除,也不能用手捏碎,因为这样会拽伤皮肤,或导致口器残留;蜱虫吸血的口器长着倒刺,强行拔除正在吸血的蜱,会刺激蜱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
发现蜱虫叮咬,应在其头部滴加煤油、松节油、酒精等,使其放松后再拔除;伤口应立即消毒,若口器断入皮内,则需手术除去。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需立即就医,叮咬后24小时内及时治疗可极大降低感染蜱传播疾病的几率。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穿着防护:进入森林、草原应戴帽子、穿长袖长裤,衣裤的颜色最好以浅色为宜,扎紧袖子和裤脚,确保皮肤不外露。
喷涂驱虫剂:可以在身上涂抹一些防蜱虫的药物,或喷在衣服上。
及时检查:每次户外活动结束后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洗澡时应特别注意自己的头皮、耳后、颈部、腋窝、腘部、手腕、腹股沟这些皮肤有褶皱的地方,是否有蜱在叮咬。
清洁环境: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长时间坐卧。
随着气温升高,蜱虫进入活跃期。张碧红提醒,蜱携带的有害微生物大多是在蜱叮咬人身上超过24小时后传播给人的,如果在24小时内及时去除身上的蜱,可以极大的降低感染蜱传病的机会。
在郊游、露营等户外活动后,如出现不明红斑或虫体附着,应高度警惕蜱虫咬伤,尽快就医规范处置。
潇湘晨报记者梅玫 通讯员陈美琳 王珺
来源: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