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幸甚幸甚!何以得闻斯言乎?岂敢自以为极则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讲明之耳。而数年以来,闻其说而非笑之者有矣,诟訾之者有矣,置之不足较量辨议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复晓喻,恻然惟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则天下之爱我者,固莫有如执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
在>录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某顿首启:昨承教及《大学》,发舟匆匆,未能奉答。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
来教云:“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道诚未易明,而学诚不可不讲。恐未可安于所见而遂以为极则也。”
幸甚幸甚!何以得闻斯言乎?岂敢自以为极则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讲明之耳。而数年以来,闻其说而非笑之者有矣,诟訾之者有矣,置之不足较量辨议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复晓喻,恻然惟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则天下之爱我者,固莫有如执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当何如哉!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夫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道必学而后明,非外讲学而复有所谓明道之事也。然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讲之以口耳,揣摩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
“某顿首启:昨承教及《大学》,发舟匆匆,未能奉答。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 王阳明在这封书信的开篇,便以这般诚恳而急切的口吻,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来信者曾言:“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道诚未易明,而学诚不可不讲。恐未可安于所见而遂以为极则也。” 此语一出,便如重锤击鼓,直击人心。见道之难,难如登天,而体道则更是难上加难。道,这一玄之又玄的存在,仿佛隐匿于云雾之中,难以捉摸。而学习,作为探寻道的途径,却也常常陷入误区。人们往往容易满足于一知半解,安于现状,将自己有限的见解当作真理的极致。
王阳明对此感慨万千,幸甚幸甚!他发出这样的感叹,并非偶然。在他看来,能够听到如此深刻的见解,实乃人生一大幸事。他反问自己,岂敢自以为极则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讲明之耳。他深知,道的探索永无止境,自己也不过是在这条漫漫长路上奋力前行的一员。而数年以来,他所遭受的非议、嘲笑、诟訾,数不胜数。那些对他的学说不屑一顾的人,那些认为他的观点荒诞不经的人,那些将他的思想置之不理的人,都成为了他前行路上的阻碍。然而,他并未因此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在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学习的理解,往往局限于传习训诂。他们认为,只要能够熟练地背诵经典,解释字词的含义,就已经掌握了学问的精髓。然而,孔子却曾为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而忧心忡忡。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学问,并非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的道理融入到自己的身心之中,践行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他深刻地指出,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道必学而后明,非外讲学而复有所谓明道之事也。道,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而是需要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实践才能领悟。只有将道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而讲学,也并非是一种空洞的理论传授,而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和启迪。通过讲学,人们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探索道的真谛。
然而,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讲之以口耳,揣摩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那些只知道用口耳传授学问的人,往往只是在揣摩猜测,追求一些表面的影响。他们没有真正地将学问融入到自己的身心之中,所以所得的知识也只是空洞的、虚假的。而那些以身心讲学的人,则是在实际行动中践行所学的道理,通过不断地观察和思考,将学问真正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他们的学问是真实的、有生命力的。
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理解孔门之学的道路。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学问,是需要通过身心的实践去体悟的;真正的讲学,是要将学问融入到生命中,去影响和改变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正值程朱理学盛行。在那个时期,学者们多将精力耗费在对经典的训诂注疏之上。所谓 “口耳传习训诂”,便是指学者们通过口头传授和听闻的方式,专注于对古代经典中字词含义、语句语法的解释与传承 。他们皓首穷经,力求对每一个字词的训诂都能精准无误,引经据典时也务必做到出处确凿。
比如在解读《论语》时,对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中的 “习” 字,传统的训诂学者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证历代名家对 “习” 字的解释。从汉代郑玄的注解,到唐代孔颖达的疏解,再到宋代朱熹的集注,一一罗列,详细辨析每个解释的异同与优劣。他们会探讨 “习” 究竟是 “复习”“练习” 还是 “实习” 之意,旁征博引各类古籍文献,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种对字词训诂的执着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助于对经典文本的准确理解,也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和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然而,这种学风却逐渐走向了极端,忽视了身心实践的重要性。学者们沉浸在故纸堆中,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经典文字表面意义的钻研,却很少思考如何将经典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自身的行为去践行这些道理。他们满足于在口头上对经典的讲解和传授,认为只要能够熟练地背诵经典、准确地解释字词,就已经掌握了学问的精髓。
就像《论语》中教导人们要 “仁”,要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可是那些只注重口耳传习训诂的学者,仅仅停留在对 “仁” 字含义的解释上,从字形结构分析 “仁” 字的起源,再引用历代学者对 “仁” 的论述,却很少真正去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关爱他人,如何将 “仁” 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他们可以在讲学时滔滔不绝地讲述 “仁” 的理论,却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无法用 “仁” 的思想去解决问题。
这种学风所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使得学问变得僵化和空洞。学者们只关注经典的文字表面,而忽视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智慧,导致学问失去了生命力和活力。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只是对经典的机械解读,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无法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指导。
其次,这种学风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他们习惯于遵循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方法,不敢轻易突破和创新。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通过身心实践去真正理解和领悟学问的真谛,只是死记硬背了一些知识和理论。
再者,这种学风还容易导致学术上的浮躁和虚伪。一些学者为了追求名利,不惜弄虚作假,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故意曲解经典的原意,以迎合某些人的喜好。他们不再以追求真理为目的,而是将学术研究当成了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这种现象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的健康发展。
王阳明的身心关系理论,犹如一座深邃的思想宝库,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他认为,身心在本质上是高度统一的,宛如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 。在规范意义的层面上,身是心的外在功能体现,心则是身的内在主宰力量。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表现,缺一不可。从本源层面深入探究,精气神实质上为一体,这进一步说明了身心是一个内在的统一体。正如《孟子・尽心上》所言:“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这生动地体现了身心之间的紧密联系,心的内在品质能够通过身体的外在表现得以彰显。
为了更形象地阐述这一观点,王阳明曾以 “知痛” 为例。他深刻地指出:“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 这一通俗易懂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只有当我们亲身经历了疼痛、寒冷和饥饿这些身体上的感受,我们的心灵才能真正地理解和体会到它们的含义。这种身心一体的体验,是体道的重要基础。如果我们仅仅从书本上或者他人的讲述中了解这些感受,而没有亲身的经历,那么我们对这些感受的理解将是肤浅的、空洞的。
就像我们阅读一本关于美食的书籍,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各种美食的味道、口感和制作方法。然而,无论这些描述多么生动、详细,如果我们没有亲口品尝过这些美食,我们就无法真正地体会到它们的美味。只有当我们亲自品尝了这些美食,我们的身体感受到了它们的味道和口感,我们的心灵才能真正地理解和享受美食所带来的愉悦。同样,对于道的体悟也是如此,只有通过身心一体的体验,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道的存在和力量。
“道必体而后见”,这短短几个字,却蕴含着王阳明对于体道的深刻见解。道,并非是一种抽象的、遥不可及的存在,它需要我们通过亲身的实践和体验,才能真正地被感知和领悟。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中,体道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认知,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
王阳明自身的经历,就是对 “道必体而后见” 这一观点的生动诠释。他在龙场的那段艰难岁月,可谓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龙场,那个偏远而荒芜的地方,充满了未知的挑战和困难。在那里,王阳明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承受内心的孤独和痛苦。然而,正是在这种极端的困境中,他开始了深刻的反思和内心的探索。
他日夜静坐,与天地自然对话,与自己的内心深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思考着人生的意义、道德的准则以及宇宙的奥秘。他的身体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着磨练,而他的心灵也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得到了升华。终于,在一个寂静的夜晚,他突然领悟到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一重大的领悟,被后世称为 “龙场悟道”,它标志着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龙场悟道的经历,让王阳明深刻地认识到,道并非是外在的、需要从别处寻求的东西,而是内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只有通过亲身的实践和内心的体验,我们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这种体验是无法用言语来完全表达的,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地理解。
除了王阳明自身的经历,历史上还有许多其他的事例也能证明身心实践对于体道的重要性。比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故事。慧能大师原本是一个不识字的樵夫,但他对佛法却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追求。他听闻五祖弘忍大师在黄梅东山寺传授佛法,便毅然前往求法。
在东山寺,慧能大师做着舂米的粗活,虽然生活艰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佛法的修行和领悟。有一天,五祖弘忍大师为了选拔衣钵传人,让弟子们各作一首偈语。神秀上座作了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偈语表达了通过不断修行来保持内心清净的思想。然而,慧能大师听后,却认为这首偈语还没有真正领悟到佛法的真谛,于是他也作了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语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智慧,得到了五祖弘忍大师的认可,最终慧能大师继承了五祖的衣钵,成为了禅宗六祖。
慧能大师的经历告诉我们,体道并不在于知识的多少或者文化的高低,而在于是否能够通过身心的实践去领悟和体验。慧能大师虽然不识字,但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的感悟,深刻地领悟到了佛法的真谛。他在舂米的过程中,将对佛法的思考融入到每一个动作中,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去感受佛法的力量。这种身心一体的修行方式,使他最终实现了对道的体悟。
讲学,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教育与学术交流方式,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绝非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授,更是传播和追求道的重要途径。在王阳明看来,讲学是连接心灵与智慧的桥梁,是开启道之大门的钥匙。
然而,在现实的讲学场景中,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讲之以身心” 和 “讲之以口耳”。“讲之以口耳”,就如同在沙滩上建楼,根基不稳。这种讲学方式,往往只是在表面上做文章,通过揣摩测度,追求一些虚幻的影响。讲学之人只是机械地将知识从口中说出,学生则被动地从耳朵里接收,缺乏真正的思考和感悟。他们如同在迷雾中摸索,始终无法触及到知识的核心。
例如,在一些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知识,学生则忙于记笔记,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当遇到实际问题时,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种讲学方式,就像是将知识生硬地塞进学生的脑袋里,而没有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讲之以身心”。这种讲学方式,强调将学问融入到身体的实践和心灵的体验中。讲学之人不仅要用口传授知识,更要用自己的行动去示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通过亲身的实践和体验,去感受知识的力量,去领悟道的真谛。
就像孔子教导弟子,不仅仅是通过言语传授,更是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弟子们树立了榜样。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和学说。他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这种身体力行的教育方式,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弟子们。弟子们在跟随孔子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道德准则。
身心讲学的力量王阳明一生致力于讲学活动,他的讲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他所到之处,都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聆听他的教诲。他的讲学方式独特而富有感染力,注重启发学生的内心觉悟,引导他们通过身心实践去领悟道的真谛。
在滁州,王阳明常与弟子们游学于琅琊山,他们在山水之间,感悟自然之美,探讨学问之道。王阳明随时随地为弟子们答疑解惑,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引导弟子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轻松自由的讲学氛围中,弟子们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启发,他们的心灵也得到了滋养和成长。
据记载,王阳明在滁州讲学期间,“月夕则环龙潭而坐者数百人,歌声震山谷,诸生随地请正,踊跃歌舞”。如此盛大而热烈的讲学场景,充分展现了王阳明讲学的魅力和影响力。弟子们在这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讲学环境中,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他们不仅在学问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更在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方面得到了提升。
除了滁州,王阳明在其他地方的讲学活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的弟子们遍布各地,他们将王阳明的思想和学说传播开来,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弟子们在各自的领域中,践行着王阳明的教诲,用身心实践去诠释道的真谛。
例如,王艮是王阳明的著名弟子之一,他出身于盐丁家庭,早年生活困苦,但他对学问有着强烈的渴望。在接触到王阳明的思想后,他深受启发,毅然投身于王阳明的门下。王艮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将王阳明的思想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他提出了 “百姓日用即道” 的思想,强调道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实践,就能领悟到道的存在。王艮的思想和行为,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的讲学活动也吸引了众多普通百姓的参与,使王阳明的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身心讲学的力量,不仅体现在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上,更体现在对社会的积极作用。通过身心讲学,人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当每个人都能够用身心去践行道的要求时,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和有序。
王阳明对当时学风的批判,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出时代学术的症结所在 。他所倡导的通过身心实践来体道、讲学的观点,在那个时代犹如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打破了学术的沉闷与僵化,为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当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王阳明的思想中汲取丰富的营养。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身心的修养和道德的提升。我们如同在信息的海洋中漂泊的船只,虽然拥有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但却常常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内心的追求。
比如,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们为了追求高分和升学,埋头于书本和试卷之中,缺乏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和实践应用。他们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却往往显得束手无策。这种现象与王阳明所批判的 “讲之以口耳” 的学风有着相似之处。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实践、如何做人。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追求物质的享受和名利的满足,而忽视了内心的成长和精神的追求。我们为了追求成功和财富,不断地努力奋斗,但却常常感到内心的空虚和迷茫。这时候,我们需要回归内心,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正如王阳明所说:“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 我们应该通过身心的实践,去体悟内心的宁静和力量,去追求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此外,王阳明强调讲学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术交流和思想传播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在当代社会,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思想和观点层出不穷。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学术讨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验,同时也要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通过讲学,我们可以激发思想的火花,促进学术的进步和创新。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冲击。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选择。通过身心实践和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王阳明对时代学风的批判和他所倡导的身心实践、讲学的观点,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让我们以王阳明的思想为指引,在身心实践中体悟道的真谛,在讲学交流中传播智慧的光芒,为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奋斗。
来源:梨乡时评